哲學對于認識世界極為重要,“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教導人們要善于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因此,具體地了解事物矛盾這一個法則,對于我們是非常重要的?!?/p>
從哲學的視角來反思西方價格理論,是哲學和經濟學的聯姻,是馬克思研究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對于深刻理解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積極意義。
一、價格是什么
薩繆爾森認為“: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并將它們分配給不同的個人?!蹦敲?,社會究竟如何配置資源并用以生產和分配呢?靠的就是價格。按照斯蒂格利茨的觀點,價格是一種激勵?!笆聦嵣?,可以將激勵視為經濟學的核心。而市場則通過價格為個人和廠商提供激勵?!?/p>
馬克思對于價格本質的看法主要集中在《資本論》第三卷的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部分。與前面兩位西方經濟學家不同,馬克思的價格理論是基于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而產生的。并且,只有理解了馬克思對價格本質的看法,才有可能進一步理解他對剩余價值分配理論的闡釋。在馬克思看來,價格的本質就是價值的轉化形式,為價值所決定,并且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兩位西方經濟學家的觀點比較接近,都認為價格的本質是一種激勵信號,其功能是配置資源。而馬克思認為,價格的本質乃是價值的轉化形式,其功能是分配剩余價值。這種不同的理解如何看待?我們不妨沿著歷史追溯到亞當·斯密,我們會發現那只著名的“看不見的手”.
從整體上來看,價格系統就是那只“看不見的手”,價格系統就像是市場經濟的神經感知系統。價格系統的健康協調是經濟健康的基本表現。如果價格系統扭曲,則經濟必然出現紊亂??墒菃栴}在于,價格系統本身能否有效的配置資源?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是否可以信任這只看不見的手?;谝陨系谋容^分析,我們必須追問:看不見的手為何而生,它是不是有內生性的缺陷?
二、對立統一視角下價格是如何確定的
如果看不見的手,也就是價格系統沒有內生性缺陷,那么,為什么會發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呢?畢竟,外部沖擊只能是偶然性的,不可能呈現周期性。馬克思時代的經濟學研究的重心是生產領域。因此,他把價格的本質定位在生產環節,對于價格本質的回答也就同時闡釋了價格是如何決定的。然而,與價格直接關聯的畢竟是交易流通這一環節。
對于西方經濟學而言,價格是如何決定的這一問題的看法值得深入探討。在薩繆爾森看來,“市場是買者和賣者相互作用,并共同決定商品或勞務的價格和交易數量的機制?!?/p>
簡言之,價格是由市場所決定的。市場是什么?市場就是一種決定價格的機制??梢哉f,闡明了商品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也就抓住了經濟學的核心?!皟r格為我們的經濟提供了有效使用稀缺資源的激勵,并且經濟學家的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解決定價格的力量?!?/p>
與薩繆爾森的看法基本一致,斯蒂格利茨認為:價格的變化是由供給和需求的變化決定的。并且,他指出,價格由供求法則決定這一思想,是長時間以來被廣泛接受的經濟學思想之一,這是關于價格決定的共識。
關于這一共識,我們應該如何認識?
我們不妨把思想理論回歸到市場實際。
按照對立統一的觀點,矛盾是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換句話說,事物本身即矛盾。由此我們說,交易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價格的確定是矛盾雙方相互斗爭的產物。我們發現買賣雙方圍繞交易商品的“質”和“量”兩個方面進行討價還價,其實就是買賣雙方的斗爭。在這個集市里面,商品的價格是既定的,即買賣雙方都是價格接受者,這是外因。然而,他們的交易卻依然還有很多變數,比如,商品質量、分量、宣傳水平和服務態度等,這是內因。
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對于市場交易的價格,從形式上來看雙方都是價格的接受者。然而,實際價格的變化往往因買賣雙方的智力、意志、經驗等因素而變化。而在智力、意志、經驗更為優越的一方,會在價格接受者的形式下,取得價格制定者的實質。
在供求既定的情況下,大家表面上都是價格接受者,其實具有豐富的市場經驗的人往往可以取得實質性的價格制定權,并獲得超額利潤?;蛟S,我們可以這樣來表述分析的結論:供求只是影響價格的外因,既定的供求讓每一位參與者都成為價格接受者;而買賣雙方的力量對比則是影響價格的內因,力量占優勢的一方將會取得價格的制定權,而力量占劣勢的一方成為實質上的價格接受者。
以上的結論突破了上文中斯蒂格利茨所講的“關于價格決定的共識”,這種突破之所以得以實現,還在于哲學方法論上的選擇。運用這一分析,我們進一步來觀察股票市場。追溯股票產生的初衷,其功能就是為了充分利用社會閑散資金,充分融資以服務于社會企業生產。從這個意義上看,購買股票就是進行投資,其回報就是獲得股息,即分紅。股票的價格是由相應的上市企業的經營好壞所決定,經營得好,獲得分紅的可能性就大,購買的人就會多,相應的股價就會上漲。更進一步,越上漲,購買的人就越多。
然而,企業的經營狀況是可以作假的,投資者看到的可能是假象。90年代初,所羅門兄弟公司違規,美國證券委員會展開全面調查。主席理查·伯頓對腐敗的程度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幾乎100%的公司有粉飾報表的行為。
也就是說,股價的變化脫離了初始的軌道。股票市場的價格波動,與企業經營的好壞,越來越沒有直接關系。國外學術研究發現,企業經理無法控制的因素,影響股價變動的70%-80%.現實告訴我們,股市已經發生了質變。從投資企業經營利潤到投機股票價格變化,完成的是從投資到投機的性質轉變?,F在的投資者購買企業產權,圖的是賤買貴賣股票。換句話說,也就是“世界變成了一個大賭場?!?/p>
而且,不是可能變成,而是已經變成。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追問這種變化何以可能。
那么,市場何以會變成賭場?我們發現市場買賣的規則和賭場賭博其實原本就有者內在的一致性,都由智力、意志、經驗等主觀因素在起著最后的作用。這種一致性通過博弈論作為理論中介很好的接通了,也就是雙方力量的綜合較量。力量占優勢的一方“賭贏”了,就會獲得“超額利潤”.市場本身就蘊涵著賭場的成分,甚至可以說,賭場是市場的內核。賭場是將人的主觀性、將決定價格的內因提到至高無上地位時的市場;市場加入了很多外在約束,將決定價格的外因置于內因之上的賭場。相通的就是,無論如何,賭場中總會有輸有贏,而市場中往往也是有賠有賺。雙贏的交易是存在的(即正和博弈),可是這不乎合賭場的游戲規則(即零和博弈)。
透過對立統一的視角,我們發現作為交易者的矛盾雙方有著天然的不平衡性,即矛盾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并且,這種不平衡如果得不到外在條件的制約,會不斷的強化使市場賭場化。
三、量變質變視角下的市場、賭場和企業
經濟演化史告訴我們,股市和房市會發生質變。從投資企業經營利潤到投機股票價格變化,完成的是從投資到投機的性質轉變?,F在的部分投資者購買企業產權,圖的是賤買貴賣股票。市場與賭場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然而,賭場并不是市場轉化的唯一可能,市場還可以向企業轉化,即市場交易可以內化為企業內部的行為。毋庸贅言,這也是在經濟演化史中發生的事實。從競爭到壟斷的過程,也就是市場向企業內部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早在列寧時代就已經被觀察到并進行理論概括了。
也就是說,企業和賭場是市場轉化的兩極。企業的社會化是導向凱恩斯主義的中介,而賭場的社會化則是自由主義走向極致的結果。企業和賭場是有著本質性的區別的。賭場也就是發生賭博的場所,什么是賭博?與物質生產沒有關系的金錢交易。在賭場化比較徹底的地方,想潔身自好不參與賭博那是不可能的。在當今世界,從交易額角度來看,貨幣成了商品交換的主角。然而,貨幣一旦與黃金脫鉤,理論上就不再是稀缺的商品。美元與黃金脫鉤,割斷了紙幣與金銀--物質生產相聯系的最后臍帶。貨幣從此只有價格沒有價值,可以像賭場里的籌碼一樣,由中央銀行的印刷機敞開供應。在空間上,不同地方的各種商品價格存在高下之分;在時間上,不同時刻同一種商品的價格也存在高下之分。這樣以來,由于價格存在時空的不平衡性,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就成了有利可圖的事情。這也就是賭博得以存在的前提,即價格的不確定性。
正是由于賭博的廣泛存在,貨幣增長、經濟增長、通脹三者之間的關系越來越不清楚。凱恩斯的低利率刺激投資也越來越不管用了,刺激投資變成了刺激投機,原本花錢買東西的投資,越來越大的部分,轉變成不買東西只買錢的投機。
從投資到投機的演變是符合西方價格理論中對經濟主體的基本假定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為動力。這就是西方經濟學中理性人假設,而這一假設可以說是整個西方經濟學大廈的基石。只要把這一假定貫徹到底就會發現:交易者必然隱瞞己方的真實信息,刺探對方的真實信息,因而信息公開化就是不可能的,交易也就難以公平。進一步會出現這樣一個兩難選擇:或者承認交易的不公平,從而否認社會利益最大化;或者承認需要信息公開,從而根本上否認個人利益最大化假設。
顯然,按照西方經濟學的假定,選擇的是“承認交易的不公平,從而否認社會利益最大化”.所謂交易的不公平,也就是價格制定的時候存在超額利潤。
四、法律制約和道德建設缺一不可
市場之所以賭場化,其前提就是價格的不確定性??梢哉f,不確定性是賭的靈魂??墒莾r格的不確定性并不一定導致市場的賭場化,光有靈魂沒有肉身它是無法現實化的,只有當交易的不公得到現實大眾的承認時才得以實現。價格的不確定性根植于價格的決定機制。價格的決定機制包括外在的約束和內在的博弈。
外在的約束決定了博弈的種類,而進一步博弈的結果則取決于博弈雙方的力量對比。交易的不公也就意味著強勢的一方一旦有可能必定要侵犯弱勢一方的利益。在這一環節,倫理道德有可能發生作用。
力量對比會體現在每一次交易中。
人們的交易往往是一輪又一輪的,交易雙方的力量也存在一個變化的過程。按照強勢必然侵犯弱勢的邏輯,則力量演化的方向必然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價格不斷扭曲的過程,同時也是社會的兩極分化的過程,是市場不斷戰場化的過程。這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人對人是狼”、“他人即地獄”.
換言之,如果承認經濟人的假定,在外在約束不夠健全的條件下,經濟人就會將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滲透到市場甚至整個社會的各個角落。
因此,政府調節制定法律法規,規定了界限,讓市場避免向賭場演化的同時,又能起到有效配置資源的重要作用,即讓市場不要失靈;社會道德倫理的調節把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降到最低,避免了市場的過度戰場化,通過對公平和效率的兼顧實現社會的和諧持續發展。所以,總結起來就是法律制約和道德建設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6. P299-301.
[2][4][美]保羅·薩繆爾森,[美]威廉·諾德豪斯,著。蕭琛,等,譯。 經濟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1. P2, P21.
[3][5][6][美]斯蒂格利茨,[美]沃爾什。黃險峰,張帆,譯。 經濟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07. p28-32,p53-54,P69.
[7][8]曉曉。投機賭博新經濟的挑戰[J].復印報刊資料·臺港澳經濟,2002(6)。
[9]韓德強。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辨析--薩繆爾森經濟學批判[J].哲學研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