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在 1999 年實行擴招之后,規模不斷的壯大,各個高校的錄取人數也不斷創建新高。高等教育也從之前的 “精英教育”慢慢轉變為 “大眾化教育”模式。而隨著 1999 年擴招后的大學生的陸續畢業,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率呈下滑趨勢,之后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就開始日漸嚴峻了。加上我國更加深入改革開放政策,市場經濟取代了過去的計劃經濟,每年都有數以百萬的大學生走入社會,通過人才市場和就業市場來配置和調節就業。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就日益凸顯出來了,尤其是 1999 年高校開始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大學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和供需比呈下降趨勢,就業問題成為當代許多大學生最關心,也最迷茫的問題。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就業是指一定年齡階段內的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經營收入所進行的活動。隨著近年來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各大院校的錄取人數不斷增加。高等教育的擴招使得更多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但同時也為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更大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2014 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727 萬,2014 平均每家企業招聘683 位大學應屆畢業生,比 2013 的增加了 12. 8%.2015 全國大學畢業生將比上年增加了 22 萬人,高達到 749 萬人,是近年來大學畢業生人數最多的一年,就業形勢令人擔憂,加上 14 年還未就業的大學生,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在逐年增加,但就業率卻持續下降。大學生就業問題不僅影響大學生自身,更是與我國經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就業難的問題成為大學畢業生和學術界最關心的問題。
造成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基于微觀經濟學,從需求、供給、成本 - 收益、信息不對稱四個角度探討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并提出相應解決策略,從而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和諧的發展。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微觀經濟學分析
(一) 從供給的角度分析
1. 供求關系
根據經濟學中的供求理論,在勞動力市場中,如果勞動力的供給量恰好等于勞動力的需求量,則供求均衡,如果供小于求,在市場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勞動力的需求者,如果供過于求,勞動力的供給者在市場中居于主體地位。
一般情況下,在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的供給者是指能夠提供勞動力的人,在此是指大學畢業生,勞動力的需求者是指能夠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的用人單位。隨著擴招的大學生陸續畢業,大學生總數越來越多,導致供給量大于需求量,用人單位在勞動力市場中起主導作用,供求失衡。因此,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越來越大,面臨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
2. 工資影響
根據供求理論,當用人單位愿意購買勞動力的數量與大學畢業生所提供的勞動力數量恰好相等時,供求處于均衡狀態,此時的價格則是均衡價格。在就業問題中,均衡價格即勞動力供需相等的價格-工資。高等教育擴招使得大學畢業生增多,從而能夠提供的勞動力數量增多,工資下降。因此,目前大學生工資普遍偏低,使得許多大學生因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期收益而選擇暫時不工作。
3. 偏好影響。
偏好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之一。大學畢業生在選擇工作時,不僅考慮工資待遇,工作環境、工作性質等也是大學畢業生考慮的因素。大學生對某項工作的偏好也影響了其就業,大學生對工作環境好、薪酬高、社會福利好、社會地位高的工作的喜愛是非飽和的,而現在學歷更高、能力更強的海歸派等對這類工作的喜愛也是非飽和的,相比之下,海歸派更具有就業競爭力,大學畢業生由于缺少相應的就業競爭力。所以大學生的偏好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二) 從需求角度分析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的需求者即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需求數量與其所支付的工資成反比例關系。對于就業而言,工資是決定用人單位對勞動力需求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的產業格局決定了用人單位對工資水平要求較高的大學生的需求不大。
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了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需求數量,如果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大于工資,用人單位就會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量; 相反,如果勞動的邊際生產力小于工資,用人單位就會減少對勞動的需求量。
用人單位一般要求員工有工作經驗,有一定處理問題的能力,而目前高校只注重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使得大學生畢業生沒有工作經驗,往往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從而導致其勞動的邊際生產力較低,因此用人單位對畢業大學生的需求不大。
(三) 從成本 - 收益角度分析
不論是用人單位還是大學生,雙方都會考慮成本與收益的問題。就成本而言,用人單位考慮的是用人成本,在其他方面均相同的情況下,面對高學歷無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和低學歷有經驗的高中生時,企業往往會選擇后者,這樣可以減少他們的用人培訓費和用人成本。大學生考慮的是上大學的成本,主要包括大學生上學所需支付的直接成本和大學生為了接受高等教育所放棄的其他機會的收益,即機會成本,根據目前的情況,普通大學生每年的成本約一萬多,四年合計約四萬多。機會成本并不是實際支付的成本,而是一種為上大學而失去的收益,如不再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每年工作的工資約三萬元,四年工資約十二萬元。
因此,上大學的總成本約為十六萬元。就收益而言,用人單位是理性的 “經濟人”,考慮是利潤最大化,他們希望員工能夠為企業帶來最大的利益,而大學畢業生由于缺乏相關工作經驗,而無法即刻為企業帶來最大利潤,而家長對學生進行高等教育投入,是為了將來能夠獲得較高的收益,但考慮到高等教育收益的滯后性,加之剛畢業的大學生由于種種原因,工資不是很高,使得他們的成本在短期內無法得到回收。另一方面,從心理上來看,沒接受大學教育的人與他們的工資相當也會使他們心理產生落差。大學畢業生的工資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導致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
(四) 從信息不對稱角度分析
所謂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市場交易中參與交易的雙方在掌握信息上的不均勻、不對稱的分布狀態,由于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參與市場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的信息,處于信息優勢地位。
是否能夠及時掌握就業市場的相關信息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之一。但學生、學校、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大學畢業生生不能及時掌握就業信息,從而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教育系統仍然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雖然現在有將市場機制引入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趨勢,但市場經濟還未在教育中起到主導作用,從而導致高校學生與社會脫節并存在信息不對稱,因此培養的學生與企業的需求不匹配。這也是提出將部分院校轉型為應用型院校的原因之一。就業信息不對稱,造成高校培養出的大學生不能被用人單位所用,再加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不能轉變,往往造成現實與理想有較大差距。
三、大學生就業難的解決對策
從上述對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進行了的分析可以看出,就業難不是單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將分別從政府、高校、大學生自身三個方面出發,就此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一) 從政府方面來看
一方面應鼓勵大學生就業多區域化。許多大學畢業生擇業時將工作地點定位在北上廣等發達城市,大部分畢業生不愿去偏遠地區工作。政府應注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這樣才能調動大學生到基層工作的積極性。出臺相應到基層工作保障制度,才能吸引更多大學生到中部和西部工作。
另一方面,鼓勵大學畢業生進行自主創業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學生自主創業除了可以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緩解就業壓力,還能為其他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政府應加大對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支持力度并完善相應創業制度,同時加大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尤其是對就業困難的大學生。
(二) 從高校方面來看
要做好專業調整,與市場經濟結構相統一。高校的擴招使得熱門專業更熱,而冷門專業卻無人問津,高校只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而忽略了實踐環節,大學畢業生缺乏相應工作經驗,導致高校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不匹配,不能為企業所用。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實踐環節的關注。 高校還應及時關注就業方面信息,根據市場需要對專業進行相關調整,以適應就業的需要。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設置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目前,大部分學校只是在大學生即將畢業時進行就業創業指導,更多的只是一種形式,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應該貫穿其整個大學生活,這樣才能使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就業目標有明確的認識,在學習期間把自己的興趣與所學專業更好的結合。
(三) 從大學生自身來看
大學生應隨著當前就業形勢的變化更新自身的就業觀念。就業觀念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應給自己找準定位,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就業,比如有些學生畢業院校名氣不是很大,自身能力也不是很強,又缺乏相應的工作經驗,但卻要求高薪,高待遇,這很難實現,必然會導致失業。在當前就業嚴峻的情況下,大學生應該轉變就業觀念,適當降低自己找工作的要求,找準自己的定位,轉變非大城市不去、非高薪不干的就業思想。除此之外,大學生自身還需培養多方面能力,在掌握好專業知識及基本技能的同時,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大學生就業雖然嚴峻,但我們不必過于擔心,因為社會不會淘汰真正有能力的人,自然界的優勝劣汰同樣在社會中存在。面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只有通過政府學校和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幫助大學生掃清障礙,順利就業,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
四、總結
就我們大學而言,大學的學習與生活是為未來的就業做準備的,所以我們在規劃我們的大學生活時就應該合理設想我們未來的就業。工資與勞動者的邊際勞動替代率有關,而邊際勞動替代率與勞動者的能力的大小及該能力的資源稀缺性有關。因此,我們應在自己專業偏好的前提條件下,充分分析某專業的資源稀缺性。資源稀缺性越高,對我們將來的就業就越有幫助。在大學里,我們要不斷用知識來武裝自己,全面發展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質,這會讓我們在就業壓力巨大的就業市場面前倍顯輕松。生命就如鐵砧,越被敲打,越能發出火花,適當地給自己點壓力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更加充實吧!
參考文獻:
[1] 羅銳。 大學生就業危機及應對策略 [J]. 經濟師,2005 (1) .
[2] 邵福利。 我國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J]. 經濟師,2005 (12) .
[3] 陽奕。 解讀當代大學生就業之困 [J]. 現代營銷,2009 (5) .
[4] 保羅·薩繆爾森。 蕭琛等譯。 經濟學 [M]. 北京: 華夏出版社,1999: 65 - 66.
[5] 張濤,張競乾,邵寶健。 教育大眾化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 [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 (農林教育版) . 2007 (01)
[6] 李錚。 當代大學生失業根源及解決措施探究 [J]. 科技信息。2009 (02)
[7] 帥之鷹,周慧,黎軍。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彈性分析 [J]. 時代教育 (教育教學版) . 2009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