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礎,其內容可歸納為六個方面,即消費動機、效用和價值;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廠商理論;生產要素理論;微觀經濟政策目標。 其核心是市場理論和價格理論,其主要分析方法是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其宣揚的觀念是自利觀念、商品觀念、競爭觀念。 從其框架結構看,其設計之精巧,編排之嚴密,可謂匠心獨運。 其方法之巧妙,分析之精深,有如魔術,令人嘆為觀止。 我等學識淺薄之人,難窺其堂奧,看過之后,如入寶山,空手而還。 不過回頭想想,有一些疑點和觀點,想不知深淺、不曉進退、不避毀譽,提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對市場供求理論的質疑
市場供求理論主要通過需求曲線、供給曲線、均衡價格等向人們演示和說明了一些基本關系,如需求的價格和數量是反比例關系;供給的價格和數量是正比例關系;均衡價格是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 乍一看,有圖有真相,很有道理。 但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有一些疑點:
疑點之一:需求的價格與數量的關系。 需求理論只給出了一個結論,即需求的價格與數量是反比例關系,但沒有給出函數關系式。 這就存在一個問題:需求的價格和數量,誰是自變量,誰是因變量? 需求理論解釋:商品數量越多,消費者愿意支付的價格越低;或者說,價格越低,消費者愿意購買的數量越多。 按照這一解釋,既可以理解為價格是數量的因變量,也可以理解為數量是價格的因變量。 根據需求曲線圖來看,它是以數量作為橫坐標,價格作為縱坐標。 如果按照一般數學分析的習慣,橫坐標一般表示自變量,縱坐標一般表示因變量。 那么,需求曲線說明的是:數量是自變量,價格是因變量,價格是隨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 數量越多,價格越低;數量越少,價格越高。 這就是說,需求的價格是由需求的數量決定的。 這一結論,顯然是與關于需求的定義自相矛盾的,也是與現實不相符合的,因而是錯誤的。 這樣就只剩下另一種解釋,即價格是自變量,數量是因變量。 數量是隨著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的。 價格越低,數量越多;價格越高,數量越少。 也就是說,需求的數量是由價格決定的。
疑點之二:供給的價格與數量的關系。 供給理論也只給出了一個結論,即供給的價格與數量是正比例關系,但沒有給出函數關系式。 這就存在一個問題:供給的價格和數量,誰是自變量,誰是因變量?供給理論解釋:商品數量越多,生產者愿意接受的供給價格越高;或者說,價格越高,生產者愿意出售的數量越多。按照這一解釋,既可以理解為價格是數量的因變量,也可以理解為數量是價格的因變量。根據供給曲線圖來看,它是以數量作為橫坐標,價格作為縱坐標。 如果按照一般數學分析的習慣,橫坐標一般表示自變量,縱坐標一般表示因變量。 那么,供給曲線說明的是:數量是自變量,價格是因變量,供給價格是隨供給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 數量越多,價格越高;數量越少,價格越低。這就是說,供給的價格是由供給的數量決定的。 這一結論, 顯然是與關于供給的定義自相矛盾的,也是與現實不相符合的,因而也是錯誤的。 這樣也就只剩下另一種解釋,即價格是自變量,數量是因變量。 供給的數量是隨著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的。價格越低,數量越少;價格越高,數量越多。 也就是說,供給的數量是由價格決定的。
疑點之三:供求理論為什么不給出函數關系式呢?供求理論不給出函數關系式的原因,我們可以推測一下。一是讓人們不好質疑。不給出函數關系式,價格和供求的關系就是模棱兩可的,既可以理解為價格是供求的因變量,也可以理解為供求是價格的因變量,這樣,人們就不好意思質疑。二是留有退路。
如果有人提出質疑,他既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也可以說別人理解錯了。 三是制造假象。 不給出函數關系式,讓人根據供求曲線圖產生錯誤理解,即價格是由供求數量決定的。這樣就掩蓋了供求的數量是由價格決定的這一真相。
疑點之四:均衡價格是由什么決定的?供求理論解釋均衡價格的定義是:需求價格與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也就是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相交時的價格。 既沒有說明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的關系,也沒有給出函數關系式,只給出了一個曲線圖。讓人理解均衡價格與均衡數量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是市場供求達到平衡的結果。 這種設計與前面的需求理論和供給理論是相呼應的。需求理論和供給理論都沒有明確說明,需求數量或供給數量是由價格決定的,如果明確說明了,就與這里的均衡價格由供求決定發生矛盾, 這就是模棱兩可的奧妙所在。從供求價格和供求數量一下變成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感覺有點突然?!熬狻笔鞘裁匆馑?從古典經濟理論到現代經濟理論有多種多樣的解釋,也就是說,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不同的解釋。有人解釋在均衡狀態下,各行為主體的利益共同達到最大化。 把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解釋為最大化時的價格和數量,讓人有兩種誤解。 一是錯誤地認為,均衡價格是市場供求達到最大時的價格,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 通過需求理論和供給理論的分析,我們知道,供求的數量是由價格決定的。 而價格是由廠商決定的,廠商主要根據自己的收益預期來定價,雖然理論上講,供求數量的變化可以引起價格的波動, 但這種波動也是廠商根據供求變化所作的調整,價格的波動并不能改變廠商的價格決定權。 況且供求都是有時間、地點等條件限制的,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價格是穩定的。 二是錯誤地認為,商品的供應量和需求量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并且這種需求量和供應量已經達到了最大的飽和狀態。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商品的供應量和需求量不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而是由價格決定的,而價格是由廠商決定的,所以,商品的供應量和需求量是由廠商決定的。 并且這種需求量和供應量并沒有達到最大飽和狀態。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需求和供給的定義。 需求的定義是:消費者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對某種物品或勞務愿意并能夠以某種價格購買的數量。 從需求的定義可知,在價格一定的條件下,需求量是由購買意愿和購買力二個因素決定的。 有購買意愿,而沒有購買力的需求被排除在外。 因此,均衡數量的需求是有購買力的需求,是愿意接受均衡價格的需求,是只滿足部分人的需求。 例如: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需要購買某種商品的消費者有 10 人,其中 5 人有 1 元,3 人有 2 元,2 人有 3 元,且每人只能單獨購買。 如果這種商品的均衡價格是 2 元,那么,只有 5 人的需求得到滿足。 如果均衡價格提高至 3 元,則只有 2 人的需求得到滿足。 而從社會的角度講,有意愿的需求才是真實的需求量,是最大的需求量。 均衡數量的需求量沒有反映市場真實的最大需求量,它反映的是廠商獲取利潤最大化的需求量。 均衡數量的需求量決定于購買力,購買力決定于均衡價格,均衡價格決定于廠商,所以,均衡數量的需求量是由廠商決定的。 供給的定義是:某時某地人們對某種產品愿意并能夠以某種價格出售的數量。 從定義可知,供應量是由廠商的意愿和他愿意接受的價格兩個因素決定的,而這兩個因素都體現了廠商的意志,所以,供應量也是由廠商控制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需求、供給和均衡價格都不是由市場這只無形之手自動調節的,而是由廠商的有形之手靈活控制的。
二、對廠商理論的質疑
廠商理論是站在廠商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競爭條件下價格和產量的決定。 該理論認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價格就是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相交時的均衡價格,廠商自己不能決定,只能接受。 廠商的均衡產量由邊際收益線和邊際成本線相交點求得\\(即 MR=MC 決定產量\\)。 在壟斷和壟斷競爭條件下,廠商先根據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相等的原則確定均衡產量,再根據需求曲線確定均衡價格。 通過比較不同競爭條件下的價格、成本、產量發現,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價格、成本最低,產量最大。 壟斷競爭的價格、成本比完全壟斷的價格、成本低。 并由此得出結論:競爭比壟斷優越。 表面上看,好像順理成章,合情合理,但進一步分析,還是可以發現一些疑點。
疑點之一:完全競爭條件下的價格確定。 首先,完全競爭條件是否存在? 微觀經濟學對完全競爭設定了五大假設條件,而要滿足這些假設條件,在現實中除了勞動力市場比較接近外,消費品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完全競爭這一前提條件很難滿足。 既然前提條件很難滿足,所得結論就難以令人相信。 其次,均衡價格怎么計算? 廠商理論解釋,均衡價格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廠商只能接受。 但市場供求不可能自動計算價格,價格仍然要由廠商根據自己的成本和收益預期進行計算。 只不過廠商在計算時需要考慮其他廠商的競爭情況。 所以,即使假設的競爭條件存在,價格競爭也不是在供求雙方之間進行,而是在廠商之間進行。 價格主要由商品供應方—廠商決定。
疑點之二:在壟斷和壟斷競爭條件下,是先確定產量,還是先確定價格? 廠商理論解釋, 先根據 MR=MC 確定均衡產量,再根據需求曲線確定均衡價格。 那這里的邊際收益是怎么計算出來的? 在價格確定之前,邊際收益是不可能計算出來的。 所以,這種解釋是不能成立的。 真相應該是完全壟斷廠商先根據某商品的收入需求彈性和價格需求彈性確定銷售價格,再根據成本和收益預期確定產量。 當其他競爭者加入時,再根據供求量的變化,調整價格和產量。
疑點之三:為什么要強調競爭,反對壟斷? 強調競爭,反對壟斷,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很充分的。 如降低價格、成本,增加供給數量等,這似乎有點反常。 廠商理論是站在廠商的角度來分析的,是追求廠商利潤最大化的,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也是教廠商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的。 而對廠商來說,競爭比壟斷的利潤低,為什么他們反而強調競爭,反對壟斷呢? 難道是良心發現,變仁慈了?非也!競爭是講給別人聽的,他們是會通過各種手段謀取壟斷利潤的。 比如技術壟斷、市場壟斷、貿易保護、反傾銷等等。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哪種競爭條件,價格都是由廠商決定的,差別只是價格決定權的自由度,大小不同而已。
三、對要素理論的質疑
生產要素理論認為,勞動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和其他生產要素一樣,其價格是由市場供求決定的,且勞動的報酬是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的。 表面看,這好像和消費品市場一樣,有根有據,但進一步分析,還是可以發現它的疑點。
疑點之一:工資和勞動力生產成本是否等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真相需要明白,就是廠商在與勞動者或消費者的博弈中,處入非常有利的地位。 因為他連接勞動力市場和消費品市場,熟悉兩個市場情況,在價格信息方面有優勢。 所以,當廠商與勞動者博弈時,只會買對,不會買錯。 且廠商在多數情況下處入壟斷或壟斷競爭狀態,勞動者在多數情況下處入完全競爭狀態,廠商在勞動力的定價方面有優勢并有最終決定權。 廠商往往會利用他們的優勢地位迫使勞動者降低價格,這樣,根據勞動邊際生產力確定的工資和勞動力的生產成本經常是不等值的,且工資往往低于勞動力的生產成本。
疑點之二:工資是否和勞動創造的價值相等? 雖然要素理論想用勞動邊際生產力來混淆勞動創造的價值,但根據資本逐利的本性,勞動創造的價值一定要大于作為勞動成本的工資,因為只有勞動創造的價值,大于勞動成本———工資,廠商才能獲利。 勞動只有能給廠商帶來利潤空間,廠商才會購買,否則不會購買。 至于勞動帶來的利潤能否實現,就要看廠商能否將勞動創造的價值在產品銷售中實現罷了。
疑點之三:廠商是怎么從勞動中獲利的? 廠商從勞動中獲利主要靠三個條件:一是靠資本的權力。 廠商要盈利首先必須要有資本,這里的資本包括資金、技術、信息等,有了資本就能創建組織,取得法人地位,獲取經營權。 在此基礎上,才能購買勞動力,從事盈利性經營活動。 二是靠對勞動者的壓榨。 理論上,勞動者在市場供求中有選擇權,而這種選擇權常常因為處于完全競爭狀態或信息不對稱而趨弱。 實際是廠商在這種供求關系中有決定權,并憑此壓低勞動價格。 另外,廠商還可憑借資本權力增加勞動強度,來壓榨勞動的剩余價值。
三是靠產品營銷,廠商會通過各種手段促進產品銷售,以使產品價值得到最大程度實現,從而提高勞動的利潤空間。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廠商是憑借資本權力,獲得勞動力的定價權和產品的定價權,通過兩個市場盈利的。
四、對邊際效用理論的質疑
邊際效用理論作為西方經濟理論的重要基礎之一, 雖然用“稀缺性”擺脫了傳統效用價值理論的困境,但它自身也有一些難以自圓其說的缺陷。
缺陷之一:用主觀評價決定物品價值。邊際理論將“效用”與“稀缺性”結合解釋物品價值,實質是將物品限定為商品。而用主觀評價決定商品價值是一廂情愿, 因為這并不能改變商品的使用價值。 比如一個人吃飯,從第一碗到第五碗,按邊際效用理論,它的效用是遞減的。 但作為商品,反映效用價值的價格是不會遞減的。 賣者不可能第一碗賣 1 元, 第五碗只賣0.6 元。所以,用主觀評價決定價值,是為了用物品偷換商品概念,轉移人們的注意力,達到混淆價值與價格的目的。
缺陷之二:邊際指標難以確定。 邊際是一個動態概念,其指標難以確定,主要適用于趨勢分析,不適合一般分析計算。在市場活動分析中,邊際分析需要用到邊際收益這一指標,而邊際收益的確定,要以價格的確定為前提,而在價格確定的情況下,就會有更加簡單的方法來代替它。
缺陷之三:邊際遞減規律是以偏概全。邊際遞減規律是通過主觀評價物品效用遞減概括出來的, 而實際是很多物品的效用并非遞減。 如藥品對于患者來說,效用是遞增的。 邊際理論辯解說,當物品量達到一定限度,如飽和點后,它仍然會出現遞減。 但作為理性經濟人,他們往往會控制物品量,不讓它超過飽和點,這樣就不會出現遞減規律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邊際效用理論是將物品混同商品,將價值混同價格,用無限掩蓋有限,目的在于以偏概全,有意誤導,為廠商謀取利潤最大化提供理論依據。
五、對微觀經濟政策目標的質疑
微觀經濟學把收入均等化和資源有效配置作為經濟政策目標,并把社會成員收入均等化解釋為平等,把資源有效配置解釋為效率。 西方經濟學家強調,平等和效率不能兼而有之。從他們對平等如何損害效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極力推行自由市場經濟,不僅是為了維護廠商\\(資本家\\)的利益,更是為了對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戰略誤導。
誤導之一:將收入均等化和資源有效配置對立。西方經濟學家將收入均等化解釋為社會成員收入均等化, 將資源有效配置解釋為效率是別有用心的。 資本主義國家從來沒有把社會成員收入均等化作為其政策目標。 它們的收入均等化是指國民收入在各個生產要素之間,分配的均等化,而不是指社會成員的收入均等化。它們將收入均等化概念混淆,是專門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 是為了利用社會主義國家過去對平等的不正確理解—平均主義而設計的。 利用人們反平均主義的情緒誤導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放棄平等,接受效率。資本主義國家也從來沒有把資源有效配置僅僅理解為效率。 他們的有效是指效率和效果的結合,即效益,不僅指企業效益,而且包括社會效益。西方經濟學家把資源有效配置解釋為效率,是為了誘導社會主義國家急躁冒進,粗放發展,加速私有化改造,環境破壞,人民不滿,社會動蕩等。 以便他們控制和掠奪。
他們將收入均等化和資源有效配置目標偷換為平等和效率的對立,也是從單個廠商的角度以偏概全的。西方經濟學家站在廠商角度解釋平等和效率,兩者是無法調和的。 因為,他們的效率僅僅指廠商的效率,而平等涉及整個社會,兩者是不可能匹配的。 他們有意造成兩者對立,就是要誘導人們認為,計劃經濟是低效的,市場經濟是高效的,要實現高效就必須實行市場經濟。 這樣就為他們在全球推行自由市場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
真正的平等和效益,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是完全可以兼顧的。 首先,從單個企業看,國有企業可以最大限度實現平等和效益兼顧。 平等主要體現為權利的平等,如生產資料所有權、勞動參與權、收入分配權等。 這些方面的平等,國有企業比私營企業要優越得多。 效益包括投入產出效益、規模效益、管理效益、戰略效益、社會效益等。國有企業除了在投入產出效益、管理效益方面\\(如成本控制、人事制度、績效評估制度、薪酬激勵制度等\\)需要改進外,其規模效益、戰略效益、社會效益都比私營企業優越, 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社會效益更多具有正外部性,而私營企業常常具有負外部性。 所以,國有企業的綜合效益比私營企業更高。 其次,從社會整體看,不同所有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也是可以兼容的。那些關系國計民生、具有長遠戰略、適合大規模投資協作等的行業,可以實行國有經營,以保障最大限度的平等。 那些競爭性、適合小規模經營的行業,可以由私營企業經營,以促進社會整體效益的提高。
誤導之二:以平等和效率交替關系為基礎制定政策。西方經濟學家雖然理論上認為平等和效率應該交替, 但在實際操作中,他們極力推行自由市場經濟,只講效率,不提平等。他們強調,實行過高的、累進率過大的所得稅、財產稅、遺產稅征稅辦法,就會挫傷工作者和投資者的積極性,財產就會分散和向國外轉移,人才也會外流。他們還要求政府不能頒布最低工資標準,應該允許雇主根據具體情況付給工人報酬,政府再參考最低生活標準給低收入者以工時津貼等, 否則就會影響廠商的積極性。 這些論調似是而非, 實質是打著反平均主義的幌子,將利益向廠商傾斜。 國家如果無原則降低稅費,甚至減免稅費,則政府收入減少,功能就會弱化。沒有最低工資標準,廠商可以任意壓低工人工資,民生難以改善。而廠商通過高利潤率積累的財富也不一定用于再投資。 特別是在一些小富即安的國家,廠商投資的欲望會隨財富的積累而減弱,更多的是把財富轉移到他們認為比較安全自由的國家。 故把利潤向廠商傾斜,反而會造成大量財富轉移國外,而國內人民財富更少。
更別說國外廠商賺錢就跑了。至于說人才外流,流走的不一定是真正合適的人才。
西方經濟學家所說的收入均等化和資源有效配置目標到底是什么?他們沒敢明說,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他們的曖昧言詞中看出一些端倪。 他們的目標是把社會主義國家帶入他們所謂的“帕累托最優狀態”,他們認為的資源最佳配置狀態,也就是帕累托二八法則,即 20%的人占有 80%的社會財富。 在這種狀態下,國家的權力就掌握在 20%的利益集團手中\\(這也是他們吹噓的民主\\),他們再暗中控制這些利益集團,這樣他們就可以統治全世界,實現他們的霸權野心。
以上觀點可能有些偏頗,但無意激怒任何人。 目的有二:一是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爭鳴。通過爭鳴使西方經濟學艱深的理論不再成為“精英人士”的專利,讓它成為普通大眾的常識。 二是敲一下警鐘。 警醒我們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不能盲目地照搬,而應批判地吸收,以使我們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走得更穩重、更扎實。
參考文獻:
[1] 夏汛鴿.當代西方經濟學簡編[EB/OL].百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