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紀后期石油經濟危機,占主流地位的的新古典綜合派等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一方面無法在理論上合理解釋“滯漲”現象,另一方面又無法從實踐角度找到解決“滯漲”問題的政策,因而把凱恩斯主義引入責難的深淵。很長一段時間以內,關于經濟學宏觀方面的微觀基礎的構建問題,成為經濟學界攻擊凱恩斯主義的主要方面。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積極從批評者那么汲取知識,開始構建自己的微觀經濟學基礎,新凱恩斯主義隨著產生。
1.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關于微觀經濟基礎的研究
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出版,使得西方經濟學出現宏觀和微觀的分野。在微觀經濟領域 ,凱恩斯沿用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市場機制通過價格信號可以確保所有市場 \\( 包括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 出清 , 使經濟維持動態均衡狀態。在宏觀經濟領域 , 凱恩斯主義則認為 , 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 , 非均衡是經濟的常態,市場非出清、失業、資源利用不充分,這時需要借助國家干預來減少失業和振興經濟。
盡管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彼此相互沖突,卻被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梳理成宏微觀互為前提相輔相成的體系,并在西方經濟學界占據主流地位。然而,微觀分析難以成為宏觀分析的基礎,因為微觀經濟學采用均衡分析而宏觀經濟學采用非均衡分析,因此,凱恩斯主義的很多政策建議也因欠缺牢固基礎而備受爭議。
2. 新凱恩斯主義關于微觀經濟基礎的主要研究思路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引入理性預期的概念,并維持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微觀基礎的構建初探其市場非出清的立場,強調價格和工資粘性的重要性。
粘性理論認為名義價格和工資在面臨需求沖擊和其他外部沖擊時無法及時變動,而就是這種名義價格和工資的剛性使得總需求的沖擊無法及時調整,因而產量波動的持續性和非自愿失業得到自圓其說的解釋。
新凱恩斯主義者提出大量模型解釋偏離競爭性的非均衡價格,在他們看來,理解經濟運行的關鍵在于市場的不完全性(比如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對稱,價格剛性等)。
這些模型均在微觀個體最優化行為的前提下,參入理性預期,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來構建的,因為都具有比較牢固的微觀經濟學基礎。
凱恩斯革命分離出宏觀經濟學,其依據是市場無法自動出清進而阻礙經濟長期均衡的實現,而市場非均衡的關鍵便是剛性價格,但凱恩斯卻從未合理解釋價格剛性的成因。為了使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的建構,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提出一系列理論來解釋價格和工資粘性。
3. 新凱恩斯主義關于微觀經濟基礎的理論
3.1 粘性價格理論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用粘性價格理論解釋經濟波動。他們認為,由于菜單成本等的存在,廠商不會及時變更價格,而是通過調整產量對市場需求變動作出反應。
各個廠商調整產量的后果在整體上引起總產量的變化,故而經濟出現總產出的波動。接著,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更進一步,分別分析了名義粘性和實際粘性。名義價格粘性是指商品的以貨幣計量的名義價格無法及時變動;實際價格粘性是指商品的相對價格無法及時變動。
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解釋商品價格粘性的理論主要有:風險成本論、菜單成本論、成本加成定價論、合同定價論。
3.2 粘性工資理論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用粘性工資理論解釋經濟社會的非自愿失業現象。他們認為 , 當經濟有效需求減少使得勞動需求減少時 , 由于粘性的存在工資無法自動降低 , 廠商為減少生產成本必然減少雇傭量,因而產生失業。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同樣將粘性工資區分為名義粘性和實際粘性 , 并用長期勞動合同理論來解釋名義粘性 , 用隱性勞動合同理論、內部人——外部人理論和效率工資理論來解釋實際粘性。
4.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微觀基礎構建的意義
通過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構筑的理論,在不違背理性經濟人的假設下,用微觀經濟個體追求自身最大化的自利行為,比較合理地解釋了傳統凱恩斯主義提出的市場非出清、非自愿性失業、總供求非均衡和市場周期等宏觀經現象,經濟依然需要國家干預。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通過構建微觀經濟學基礎超越了傳統凱恩斯主義,并推動了傳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發展和完善。正如新凱恩斯主義著名經濟學家曼昆所說,由于新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構建的出色工作,使“盧卡斯以及追隨者提出的理論挑戰已然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 吳易風 .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與思潮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5
[2] 湯為本 , 楊艷紅 . 西方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研究綜述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3
[3] 王志偉 . 關于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問題 . 當代財經 ,2009
[4] 姚先國 , 陳伶俐 . 關于宏觀經濟學微觀基礎的若干問題 . 商業研究 ,2010
[5] 宋小川 . 凱恩斯經濟學微觀基礎的重新構造 . 經濟學動態 ,2001
[6] 李海朋 . 粘性價格理論:構建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 . 天津社會科學 ,2009
[7] 閻波 . 凱恩斯之后不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中的微觀基礎述評 . 碩士論文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