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工業是推進農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效技術保障。農機工業的發展對于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擴大勞動力就業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走訪了縣內企業,通過座談、實地調查對岳西縣農機工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的專題調研?,F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1 農機工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1.1 發展現狀
岳西縣農機工業的發展歷史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傳統農機工業和現代農機工業。傳統農機工業可追溯到20世紀70~90年代初期,當時農機工業發展迅速,以國家二級企業—岳西鋼套廠、店前農機二廠為代表的國有農機企業,以響腸、天堂、湯池、金山、五河農機廠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鄉鎮農機企業蓬勃發展,為今后農機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田地分產到戶,農業機械的作用一度被忽視;特別是隨著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原來的農機企業紛紛關、停、并、轉,相繼退出歷史舞臺,使該縣農機工業的發展一度上于停滯的狀態?,F代農工業起步于21世紀初,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農業機械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特別是隨著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力度加大,農民購機用機的熱情極度高漲,全縣農機工業也如魚得水,迅速發展壯大,極大地促進了農機工業的快速發展。
2010年縣委、縣政府把“農機產業基地”作為6大特色產業基地列為10大重點項目來打造,大大的促進了該縣農機工業的快速發展;并于2011年出臺了《岳西縣關于促進農機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將農機工業發展作為加快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列入“十二五”規劃之中,對促進該縣農機工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截至2013年底,我縣農機企業現有各類從業人員達483人,擁有各種機械設備580臺套,生產的農機產品包含了糧食加工機械、茶葉加工機械、農田耕作機械、水稻播種機械、水稻插秧機械、水稻收獲機械、農副產品貯藏保鮮設備等類型,涉及農機產品型號達200種,其中47種型號的農機產品上國家農機推廣目錄,97種型號的農機產品上安徽省農機推廣目錄。企業固定資金達6 122萬元,農業機械年生產量達10 000多臺件,年產值達9 800多萬元,創利潤620萬元,實現稅收250萬元。產品銷住全國各地乃至出口到國外,深受廣大群眾和消費者歡迎。岳西農機工業發展的成效受到了社會各界和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農機產品也得到了廣大客戶的青睞,備受媒體和同行的關注。
1.2 主要特點
1.2.1 企業發展速度加快 我縣農機工業從20世紀初的起步階段發展到現有農機企業20多家,其中產品上省級、部級推廣目錄和享受國家補貼產品的生產企業達到12家,4家規模以上企業入駐“農機產業基地”。
1.2.2 企業規模逐步壯大 在各項惠農政策和國家支持農機工業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農機工業企業在實現原始積累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規模和再生產,逐步走上規?;l展的路子。
1.2.3 產品種類逐步延伸 現在產品多元化,包括糧食加工機械、茶葉加工機械、農田耕作機械、水稻播種機械、水稻插秧機械、水稻收獲機械、農副產品貯藏保鮮設備等多種類型。
1.2.4 區域特色產品逐步成型 據調查顯示,我縣茶葉加工機械的生產在全省同行中處于領先地位,水稻插秧機的生產填補了全市的空白,稻、麥聯合收割機的生產填補了全省的空白。
1.2.5 新產品研發不斷加快 為加速農機工業的發展,各企業不斷研發出農機新產品。據統計,2011年,全縣有27個農機新產品通過省級鑒定;2012年,有32個農機新產品通過省級鑒定,1個農機新產品通過部級鑒定。
1.2.6 農機產品科研成果不斷涌現 隨著農機工業的快速發展,企業對產品的科技創新越來越重視,目前全縣有5 家農機企業擁有 45 項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的專利技術。
2 農機工業發展分析與展望
2.1 促進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政策相繼出臺
2010年8月5日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機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安徽省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機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施意見》。隨著國務院、安徽省政府的《意見》和《實施意見》的出臺,首次確立了農機工業的發展地位、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為農機工業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
2.2 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隨著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出臺,特別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近4a來,岳西縣每年農機購置補貼額都在500多萬元,補貼機具數量達3 000臺,補貼機具涉及茶葉加工機械、耕作機械、拖拉機、田管機械、插秧機、聯合收割機、保鮮冷藏庫等。受益戶達2000戶;每年新增農業機械固定資產2 500萬元左右,帶動農民投資達2 000萬元左右。
2.3 使用農業機械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
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量轉移,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顯重要,使用農機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越來越被社會和農民群眾所認可。
2.4 發展農機工業有雄厚的基礎
一是起步早,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二是農機產品種類齊全。目前全縣生產的農業機械幾乎包含了水稻生產全程所需的農業機械,茶葉加工機械、農副產品加工和貯藏保鮮設備等。三是農機產業園區初具規模,目前有4家農機企業進駐農機產業園區。
2.5 農機銷售市場前景廣闊
岳西縣生產的農機產品銷售市場已經延伸到遼寧、山東、河南、湖北、江西、云南以及安徽全省各地。同發公司生產的茶機通過云南經銷商銷往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深受廣大群眾和消費者的歡迎。而水稻插秧機的市場空間更加廣闊,“十二五”期間國家要求水稻機插秧達到45%,而現在全國機插秧平均只有20%,需要大量的水稻插秧機來滿足市場需求。
3 農機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3.1 主要問題
3.1.1 企業發展規模不大 就目前來看,岳西縣20多家農機生產企業只有4家達到了該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工業總產值過1 000萬元的僅4家,全年利潤過100萬元的僅2家,大多數企業的發展規模較小。
3.1.2 產品科技含量較低 由于缺乏有效的科研開發投入機制,使得我縣農機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加上農機生產企業大多為小微企業,技術力量薄弱,資金流轉不足,導致獨立開發新產品的能力較差,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3.1.3 產品市場競爭加劇 縣域內不能按經濟規模組織生產,“散亂”狀況十分嚴重,企業生產產品“大而全、小而全”的狀況十分突出,企業之間為搶占市場“亂出牌”,競相壓價、惡意競爭,給本不平靜的農機市場帶來混亂。
3.1.4 缺乏長遠規劃,危機意識不強 部分農機企業觀念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短期行為十分普遍,對企業的長遠發展缺乏規劃研究和方向定位。
3.2 存在的困難
3.2.1 資金投入渠道少 現階段,主要依靠購機補貼政策拉動,其它的資金投入渠道幾乎為零,企業靠自身的積累而緩慢發展。
3.2.2 高技能人才匱乏 農機企業從事農機新產品研發的人才匱乏,各企業幾乎沒有專門從事新產品研發的專業技術人才,更談不上研發隊伍。
3.2.3 品牌建設滯后 在產品的品牌建設上,存在著嚴重的滯后現象,沒有形成具有岳西特色的統一的產品品牌,缺乏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3.2.4 國家扶持政策難落實 雖然國家相繼出臺了支持農機工業發展的政策意見,主管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農機工業發展的扶持措施,但號召性的多,一般性的服務多,真正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措施不夠具體,落實力度不夠。
4 加速推進農機工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岳西縣農機工業的發展走過了艱難而曲折的道路,時至今日,已具有一定的規模,成為我縣工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省縣級農機工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甚至在全國也有一席之地,許多產品填補了全市、全省的空白。省、市農機主管部門的領導多次來縣調研農機工業的發展情況,并給予了高度的評價??h委、縣政府也提出做強農機工業的戰略要求。
4.1 科學規劃,準確定位
根據岳西縣農機工業發展的現狀,要確立農機工業作為全縣支柱產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推進農機工業的快速發展,做大主機,做強特色,做精配套,著力將我縣打造為皖西南地區茶葉加工機械,糧食生產機械和適合山區、丘陵地區小型特色農業機械制造基地。
4.2 政策扶持,加速推進,聚集發展
4.2.1 加速推進農機產業基地建設 一是繼續把農機產業基地建設作為縣政府的重點項目來打造。二是加大引資、引智力度,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三是相關單位和部門要積極參與,共同建設好農機產業基地。
4.2.2 引導農機企業整合兼并,打造區域品牌 一是要對條件成熟的部分農機企業,引導和鼓勵他們整合組建集團公司。二是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快品牌建設,發揮品牌效應,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4.2.3 拓寬農機企業融資渠道 一是加大銀企協調力度,有效發揮擔保作用。二是改善投資環境,制定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嫁接民間社會資金,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
4.2.4 加大農機工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扶持力度 縣政府盡快出臺扶持農機工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全面扶持農機工業的發展,加大對農機工業的財政資金投入。
4.2.5 注重農機企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每年從大專院校定向招聘農機專業高新技術人才,同時結合陽光工程培訓,定向為企業培養適用人才,提高企業職工的技術素質和工作能力。
4.2.6 提高科技研發能力,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 政府應當建立對農機科研和產品開發的專項投入機制,對企業研發的新產品和獲得國家專利技術等給予一定的獎勵。
4.3 加強領導,健全保障體系
(1)完善領導議事決策機制,定期研究重大問題。(2)建立農機工業管理機構。設立農機產業管理辦公室,配備專職管理人員2~3人。(3)建立農機產業目標考核體系。目前我縣農機工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盡管還有很多的困難和問題,相信有國家強農惠農的政策支撐,有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岳西縣的農機工業將會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為振興岳西的經濟,服務廣大人民群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