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轉變的過程中,農民失業問題日益凸顯。如今,農民失業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亟待解決。農民就業引起了一系列不能用剩余勞動力價值轉移理論解釋的狀況,所以農民失業是無法與該理論相一致的。文章試圖通過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等學科,從農民失業這一現象著手,分析探討農民失業現象出現的原因,并從農業產業以及非農業產業兩方面尋求解決農民失業問題的方法和措施,這是我國當下經濟形勢發展的考慮,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農民失業問題的由來
自1996年以來,“三農”問題就開始成為黨和國家特別重視的問題,并多次以1號文件的形式下發與“三農”問題相關的文件。如何轉變農村經濟低效增長、農民生活貧苦、農業發展落后的局面留給了經濟學家。對于“三農”問題經濟學家們開出了不少的方子,同時也形成了這樣一種普遍的共識,即“二元經濟結構的轉換步伐嚴重落后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就是盡快實現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的過渡。
我國目前的農村發展現況是大規模、大范圍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大面積農田撂荒、愈演愈烈的民工潮等等。勞動剩余的理念已經被人們接受,然而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剩余勞動的轉移上。雖然對農民失業問題的探討也只不過是集中在農村剩余勞動力給城鎮帶來的就業壓力上。農民失業的問題并沒有清晰地提出。因為失業這一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除了宏觀經濟領域的范疇外,還涉及一定的微觀經濟范疇,同時對農民失業問題的探討還有依賴于二元經濟結構的大背景。所以我們必須綜合利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等學科對農民失業問題進行分析。這是為我國當下經濟形勢發展的考慮,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農民失業問題形成的原因
1.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造就了我國大量的隱蔽性失業變得顯性化
隱蔽性失業就是指那些表面上有工作,但實際上對社會并沒有作出任何貢獻的人,即人們所說的有職業但無工作的人。因為我國的特殊歷史國情,使得我國在城市和農村存在大量的隱蔽性失業,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人,隱蔽性失業現象開始顯性化??偟膩碚f,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使得城市隱蔽失業變得顯性化。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實行國家包分配、低工資高就業的就業政策,使得企業存在冗員以及效率低下的情況。在這種就業政策的引導下,把當時的顯性失業變成了隱性的失業,導致大量企業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并且用工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中,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化。企業要想更好的生存發展必須要以市場作為導向,并建立現代的企業制度,從而進一步增強本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所以,企業十分希望能夠減少因隱性失業對自身造成的損失。如,在進行股份制改造時,將富裕的人員分離和企業的減員增效就是很好的證明。與此同時,國家也在為企業減負行動想辦法,如減少企業的社會責任,從而確保經濟持續的、穩步的增長。在這種情形下,隱蔽失業逐步顯性化。
第二,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迫使農村隱性失業顯性化。家庭聯產承包制開展之前,我國農業部門堆積了大量的勞動力,構成了農村主要的隱性失業。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我國農村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而解放了我國農村上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其中一部分被鄉鎮企業吸納,而剩下的則涌到了城市。那些未在城市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就將以前的隱性失業凸顯出來。
2.人口總量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失衡,造成勞動力絕對過剩
1949-1978年,由于我國人口政策方面出現了重大的決策失誤,導致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遠要低于人口的增長速度,這就使得適齡勞動人口大量的出現、膨脹,為今后的失業埋下了伏筆,因此,我國的失業表現出了一種絕對勞動力過剩的、典型的特點。
3.我國地少人多的矛盾一直存在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9億多的農村人口中大約有近5億的勞動力,如果從農村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量的60歲以上、18歲以下的健康農村勞動力依舊從事體力勞動,若是將這部分勞動算在內的話,那么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將會大大的突破這個數字。但是全國耕地面積僅為18億畝,人均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人均耕地的水平。
在我國,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十分突出,隨著工業化以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國平均耕地每年減少的數量大約在500萬畝左右,而我國農村年新增人口大約在1000萬附近。由此可見,農村人均耕地呈現出逐年遞減的態勢。我國人均耕地有限,同時耕地面積減少的速度卻在加快,導致在我國農村存在相當一部分的勞動力處于閑置狀態,這是對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
4.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村勞動力得以解放
當前我國的農村生產逐步在擺脫以畜力為主要動力的現狀和傳統生產工具為主的發展模式。隨著我國農業的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單位勞動力的耕種土地面積不斷擴大,這更使得農村勞動力處于體息狀態。根據我國農村現有科技水平和生產水平來看,我國農村只需要1.5億的勞動力即可確保我國農產品的生產以及供給,就可以滿足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其他剩余的農村勞動力均可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在農業之外尋找新的就業出路。
三、解決我國農民失業現象的方法及措施
1.保持經濟快速穩定的增長,擴大就業的規模
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維持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由此可見,發展經濟是增加就業必要前提。
第一,積極發展農村經濟,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農業人口數量眾多,然而我國目前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就是農業,農業對中國經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要積極的發展農村產業,發展多種經營和多種經濟,實行產業化經營,打造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同時,政府還應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制定相應的政策,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正確引導。
第二,大力發展服務業,提供更廣闊的就業崗位。我國的服務業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并且發展的水平也較低,這使得服務業在吸收勞動力就業方面的潛力還未發揮出來。因此,發展服務業是十分必要的。
2.增加人力資本的投資的力度,提高其自身素質,促進就業
人力資本投資特指由國家或者其他機構向勞動者提供的投資,從而提高勞動者自身的文化素質以及身體素質,來適應社會生產的需求。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人力資本投資主要是對教育的投資,即教育的普及。例如近幾年,我國高校擴招就是一種人力投資。這對暫緩就業壓力有很大的幫助。
3.規范勞動力市場,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我國現行市場經濟體制實行的是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勞動者自主就業的就業模式。一個全國的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是維持這一就業模式運作的關鍵。因此,規范勞動力市場,能夠確保勞動力的流動,使勞動力與企業之間實現有機的結合。為此,我們必須要力口快勞動力市場的建立,保證勞動力的合理流動。
4.消除制度約束,完善相關政策制度
現行不合理的政策使得勞動力轉移的難度變得很高,農民在就業時經常會被歧視,如此農民的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障。此外傳統的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也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設置了障礙,而且多數農民在向城市轉移后并未被城市接納,在住房、醫療等方面還要承擔較高的費用。為此,解決農民失業問題必須需要多部門的配合并且要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其他保障,如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土地流轉制度、農村醫療合作的改革等等。
參考文獻
[1]易應,童慶贊。試析經濟發展中的農民失業問題[J].理論月刊,2002, (11): 57-SR.
[2]牛奕營。試論農民經濟發展中的農民失業問題[J].大觀周刊,2012, (19): 40-41.
[3]孔振煥。我國農民失業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山西財政稅務??茖W校學報,2005, (2): 45-49.
[4]翟永升,李宗沫。淺析農民的發展問題及對策建議[J].現代經濟信息、2012, (3):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