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為構成社會經濟的基礎細胞,在城鄉特別是在廣大農牧區仍發揮著生產經營與消費組織的功效。作為一種微觀經濟運作形態---家庭經濟是最具基礎性、穩定性的經濟形態。少數民族由于聚居在山區、高寒、干旱且交通不便的地方,惡劣的生存環境不允許他們從事集中化、統一性的農業生產,因此選擇家庭經濟也帶有客觀必要的成分。
從狹義的經濟角度可以看出,家庭是在生產和消費方面表現出的經濟功能,保障和實現家庭其他功能以及滿足人類在生物性需要之外其他需要的物質基礎。根據經濟學原理,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大部分少數民族農牧家庭,他們的生活水平正是依靠其主要從事的家庭經濟的好壞程度來反映的。那么,考查影響家庭經濟的各因素就顯得相當必要。
通過筆者實地考察,對中部地區少數民族鄉村與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村寨的觀察,看到了一些真實存在于現今祖國大地反差極大的鄉村真實寫照。例如,在湖北省賀家坪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蓋起了二層、三層甚至四層小洋樓,建筑風格、周圍綠化等都體現著現代化農村風貌,村民們耕種土地都是采用開溝機、播種機等設備,真正實現了鐵耙換“鐵?!?同時,農業專家還定期下到一線,指導農民如何使用地膜等技術,畝產量及農作物質量自然逐年遞升。而位于西部地區的多數少數民族村寨,仍然是農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在極度貧瘠的土地辛苦勞作,由于長期缺水、農業技術落后,畝產量非常不樂觀。
1 少數民族家庭經濟的研究現狀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吳興旺先生認為,一些少數民族的運行模式已轉變為自給為主型,但是在家庭經濟內部仍然保持著“內循環化”---自給自足狀態,經濟發展模式相對落后,市場自發運行經濟情況不多見。浙江大學史清華、侯瑞明認為,“家庭組織是一種農村獨有的經濟運行模式,它與家庭生命周期有著直接關系,由于農戶家庭內部實行自給自足經濟,在家庭擴展階段,農戶經濟在家庭勞動消費人口增加時相應經濟狀況處于低水平;反之,經濟情況好轉?!饼堖h蔚則認為,多數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由于不暢的交通、封閉的環境,導致現今仍保留著高度的家庭經濟為主的生活模式。以上對于家庭經濟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綜述可以清晰地發現,即使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歷史原因、資源限制及交通等問題的阻礙,多數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還保留著較為落后的、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模式。因此,找出形成家庭經濟的因素以及推出如何改變現狀以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2 少數民族家庭經濟的特征因素
2.1 樸素的經濟原理主義
這是一種歷史狀態下的經濟發展狀態。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回應。少數民族人民秉持著節約成本、傳承祖先的心態,依靠家庭成員這一穩定的勞動力、現有生產工具及原始資本要素進行家庭生產,以滿足家庭內部成員對于生活的基本渴求,得到穩定的收入。由于對于幸福的衡量尺度不同,樸實且尋求生活安逸的少數民族人民會因此產生滿足感而繼續沿用這一生產模式,世代相襲。
少數民族的家庭經濟方式所投入的成本,其實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首先,2004 年,中央第一次提出在五年之內逐步取消農業稅;2005 年,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定,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2006 年 1 月 1 日,全面取消農業稅。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少數民族村落,采用“包干到戶”方式又不用繳納農業稅,所得糧食作物均為家庭自己所有;生產工具是必要的勞動投入,成本不高。其次,勞動力是現有的家庭成員,成員分工呈現粗放式,且不用在外聘請勞動力付額外工資,這都不同程度體現出在家庭經濟條件下,農業勞動成本投入很低。從另外一方面看,國家定期派專人下到一線知道農牧民生產技術,農產品質量與產量會逐年攀升,諸如此般,在成本效益原則下,總收益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成本趨于零,這種生產方式的激勵定會使少數民族人民毫不猶豫地約定俗成。以 1998 年為例,我國農民純收入中來自家庭經營收入的比例平均為 67.81%,內蒙古該比例為 86.87%,新疆為 92.2%,青海為 85.61%,由此可看出,在少數民族居多的省份依靠家庭經濟獲得收入的比例大于全國的比例。
2.2 地域限制
自古以來,少數民族長居于西部環境惡劣、自然條件差的山區、高寒且干旱的地方,與外界交流困難,無法快速獲得現代化生產技術指導。同時由于地形復雜,無法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的集中化生產,客觀自然條件限制農業化生產,因而無法科學地解放生產力,人們被迫長期依附土地。
2.3 傳統意識導向作用
此處的傳統意識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擁有歷史沿襲的思想意識,包括宗教信仰、圖騰文化、封建殘余思想等。
少數民族發展家庭經濟的原動力在于溫飽無憂,狹義的家庭經濟是小農經濟。在這種經濟形勢之下,呈現出“內循環式運作”,即自給型的家庭生產與消費循環。形成這種生產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傳統意識的傳承。少數民族因其自然地域的天然屏障,無法與日新月異的城市生活接軌,仍然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意識殘余,他們大多秉持保持經濟上的獨立性和自我運行能力,因此對外界社會的依賴很小,因此會形成一個封閉的“市場”---家庭內部自給自足。在封建社會中,宗教對于經濟的主導力度不容小覷,很多民族擁有高度的自我存在感,不愿與外界不相熟的人進行往來,這也是導致家庭經濟存在的因素之一。
在家庭經濟的發展中,人為的將“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加以限定,認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必須為農業人口,而從事工商業的人必須為非農業人口,切斷了農工商的天然聯系,促使從事家庭經濟的人很難從現有生產方式中擺脫出來。
2.4 “三觀”的作用
這里指的“三觀”分別是價值觀、消費觀與嵌入式發展觀。例如青海省循化縣的一些村民,他們經常掙到了錢就蓋房、買車,甚至相互攀比;一旦手頭沒錢,才想著到處掙錢再進行消費,基本沒有投資意識和節約習慣。這種完全不理性的消費觀念,導致他們沒有資本積累,從而無法再進行其他經濟生產活動,只能進行簡單粗放式的家庭生產。
所謂“嵌入式發展觀”,是指當地政府根據上級批示,下發任務、制定目標來完成生產任務,從而發展當地經濟。
該觀念完全沒有考慮因地制宜,也沒有根據當地具體實際情況制定特色式政策制定,一味填鴨式灌輸別人的成功經驗,理論脫離實際,顯然無法得到預想的效果,家庭經濟的發展也因此止步不前。
3 民族地區家庭經濟發展的對策
3.1 觀念創新
少數民族文化是絢爛多彩的,是祖先們留給中華兒女的寶貴財富。如何以此為插入點來尋找發展少數民族特色的家庭經濟才是重中之重。農業經濟的特色就是農業,農業屬于第一產業,在這一前提下,可以發展服飾經濟、民俗經濟或是禮俗經濟等?,F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已經開始從“民族特色”入手,發展以少數民族文化為載體的旅游項目,例如:開發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玩偶為紀念品、在旅游區由身著民族服飾的少數民族男女表演舞蹈,以及以少數民族節日為依托的大型民族活動來打響名聲,以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去當地參觀,以此提升當地收入水平。
同時,還應該規避客觀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例如可以在青海湖周邊已沙化的土地上,種植沙棘。沙棘是一種既耐寒又耐旱的經濟作物,生命力旺盛,且該植物利用率非常之高,可藥用、制作飲品等,最重要的是可以防風固沙保護環境。當地政府部門可以請專家實地考察,得出行之有效的種植計劃,并推廣到自然環境相似的少數民族地區。
3.2 經濟結構發育
近些年,國家大力開發少數民族地區,修路、教育,都是為了幫扶少數民族生活水平的改善。家庭經濟只是一種生產模式,發展方式是可以多樣化的,發展至今也有其相對穩定性,不要以偏概全完全磨滅這種經濟方式的優勢,而是應該“留其精華,去其糟粕”,借鑒“溫州模式”或“蘇南模式”.這里需要強調,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建議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政府首先應該進行市場調研,掌握該地區具體的客觀情況,建構一個穩固可行的發展框架,因地制宜,誘導他們從自給型家庭經營向自給為主型家庭經營過度,在發展到市場主導型,最終成為市場型家庭經濟,循序漸進,找好突破口。
3.3 教育植入
近些年,國家提倡文化產業化,映射到少數民族文化上來,就可以理解為少數民族特色農業文化、少數民族特色宗教文化、少數民族特色民俗文化、少數民族特色建筑文化等等。這就需要培養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少數民族知識分子,學習適用于當地的生產技術、特色文化,順應可持續發展的步調來發展經濟。少數民族地區政府應因地制宜,開設一些和本地區文化相關的課程,帶同學們到實地調研,在學習本地區自然條件、風土人情的基礎上,以拓寬思路,來尋求發展之道。
4 結 語
家庭經濟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促進著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在國家大力提高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今天,重視家庭經濟的民族性,加強特色產業開發,促進家庭經濟發展形式多元化,意義非常重大。
參考文獻:
[1] 龍遠蔚。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導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 吳興旺。山地民族的家庭經營與家庭經濟[J].民族研究,1996,(5)。
[3] 曼昆。經濟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 張協堂。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體制改革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