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宏觀經濟是從理解貨幣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出發,是一個總量和速度的問題,其標準必須明確。
較快的增長速度、穩定的幣值、相對公平的收入分配、自由的市場經濟環境是理想的發展狀態,它是人們不懈努力的方向和中國改革的目標之一。分析中國經濟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拋開左右兩派的極端觀點。②假設統計數據是真實的或者能夠保持分析數據的連續性與可比性。③不能生搬硬套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方法。④見微知著,注意經濟現象之間的相關性。
相對經濟增長,可將經濟指標劃分為先行指標、一致指標和滯后指標。其前提是承認經濟存在周期波動,依據不同指標體現的時機和發揮作用的不同時間點所做的劃分。對不同經濟指標進行分析可得出不同結論。以下幾個分析思路在宏觀經濟研究中是必備的:
1 貨幣分析
縱觀當代的經濟理論,多采用貨幣分析的分析方法。
在中國的統計數據中各項貨幣指標是相對真實的,貨幣供應量 M1、M2、信貸增量及總量、社會融資總量等指標反映了宏觀經濟層面的寬松程度以及與歷年相比的發展環境,市場利率、信貸結構反映了政策導向與行業變化情況。在以間接融資為主體的金融體系中,信貸增量仍是決定經濟景氣的重要指標。
2007 年,李克強與美國大使談起遼寧的 GDP 數字,他說,自己更愿意看到另外三個指標: 鐵路貨物運輸量、電力消費和銀行貸款?!督洕鷮W人》雜志據此專門創造了一個 “克強指數”,它與官方的 GDP 數字走勢基本一致,只是波動更大。
但應當看到金融體系由于自身缺陷,有許多問題影響了宏觀經濟的分析。一個是利率市場化問題。由于利率沒有市場化,或者說存在著管制,相當于存在著雙軌利率,即官方利率和市場利率。通過銀行間市場反映了一部分流動性狀況,但只是部分市場化; 民間借貸利率反映了中小企業的資金緊張狀況,反映了市場對資金的定價問題。那么,按照低成本官方利率掌握資源的金融機構,就可以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以賺取雙軌差價,多數的金融創新或金融深化的過程都是在以突破利率的管制為核心,這也是為利率市場化所進行的有益的探索。即使這樣,由于管制所造成的利率失去了敏感性,使利率政策只具有象征意義,失去了調控作用,因此中國人民銀行經常使用數量化工具,如準備金率的調整和公開市場操作等。
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貨幣供應量問題,與匯率管制有關,即用人民幣換取了大量的外匯儲備,導致 M2 迅速膨脹。央行數據顯示,2009 年 1 月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為49. 6 萬億元人民幣,而 2012 年 12 月,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為 97 萬億元人民幣。不到四年時間,貨幣供應量翻了一倍。這樣增發的天量貨幣,代價是什么? 許小年教授說,這是飲鴆止渴! 泛濫的流動性需要相應的貨幣貶值來稀釋,目前正在以高房價和高物價為代價來承受,并延展到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CPI 的構成不足以反映通脹情況,過剩的流動性會在各種資產價格的炒作上輪番進行,只是時機和階段不同而已。在人民幣沒有自由兌換之前,這種狀況將長期存在。問題是,貨幣供應量過百萬億之后,如果仍然按照過去的貨幣增長速度,勢必會積累更多的通脹壓力,肯定難以為繼,必須逐步降低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壓縮經濟增長中的水分和泡沫。這樣,僅以增長速度來分析,則難以自圓其說,更多應從絕對量上來進行宏觀經濟分析。
2 財政稅收分析
財政稅收都是真金白銀的,近年來財政收入都是高速增長,伴隨著經濟增長,以萬億計的增長,目前已經突破了 10 萬億元,但是對于龐大的政府和巨額的投資而言,仍然入不敷出。
中國的稅費是全球最高的,可以說應收盡收。通過對財政收入的分析,可以判斷經濟增長速度的快與緩。經濟增速放緩已經明顯影響到政府的 “錢袋子”,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從 2013 年 8 月份開始,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幅明顯下降,而中央財政收入單月開始出現負增長。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同比增長 6%,比去年同期回落 4. 3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減稅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強化稅收征管的各種努力可能進一步抑制經濟增長。
3 就業分析
就業指標是國際上公認的重要宏觀經濟指標,例如,伯南克認為盡管美國經濟有所恢復,但是美國的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有必要繼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國大陸缺乏一個實用的就業指標,城鎮登記失業率永遠保持在 4%左右,這樣對于經濟的分析就少了一個重要的依據,中國每年的 GDP 很高,但卻無法獲悉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帶來多少新增就業,而城鎮化又制造多少流民。因此,盡快地統計和發布就業指標對宏觀經濟分析至關重要。
4 PMI 指數分析
采購經理人指數是宏觀經濟分析預測中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制造業景氣的一個先行指標,以判斷短期內的經濟景氣程度。
PMI 是美國人發明的,實際上是一項問卷調查,由美國供應管理協會的商業調查委員會來設計、統計和發布,它是衡量美國制造業的 “體檢表”。調查機構按照美國行業分類標準劃分了 20 個行業,主要的公司都參與了數據調查,使獲得的數據具有很好的代表性。PMI 是衡量制造業在生產、新訂單、商品價格、存貨、雇員、訂單交貨、新出口訂單和進口八個方面狀況的指數。
PMI 是以下不斷變化的五項指標的一個綜合性加權指數: 新訂單指標,生產指標,供應商交貨指標,庫存指標以及就業指標。加權指數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代表意義,顯示出變化的趨勢和程度大小。從而得出每一家企業在每一方面的處于上升、下降和不變的結果,比如新訂單增加,問卷企業則在此方面確認為上升,通過計算每一個方面不同結果企業所占比例后,得出這五個方面的擴散指數。將這五個指標加權平均得出的百分比就是 PMI,五項指標及權重分別為: 產品生產權重比例 25%,訂單權重比例30% ,存貨權重比例 10% ,廠商表現權重比例 15% ,就業情況權重比例 20%PMI 具有很高的時效性,參與數據調查的采購經理人,由于其工作性質,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公司當月表現的真實數據。因此,根據這個問卷得出的結論可以迅速地反映出當前制造業的狀況和困境,對宏觀經濟分析提供了第一手信息,對政策調整提供了依據。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據統計,PMI 與道·瓊斯指數的走勢一致性達到80. 9% ,與標準普爾指數的走勢一致性達到 68. 7% ,因此 PMI 被經濟學家和經濟分析人員廣為使用。
采購經理人指數 PMI 是以百分比來表示,常以 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50% 被稱為制造業的榮枯分界線: 數值位于 50% 上方時,表明制造業活動擴張,預示著經濟增長看好; 當指數低于 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 時,則有經濟蕭條的憂慮。一般在 40% ~ 50% 時,說明制造業處于衰退狀況。
中國的 PMI 是 2005 年開始發布的,由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共同合作完成,是快速及時反映市場動態的先行指標,它包括制造業和非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與 GDP、CPI 等一同構成我國宏觀經濟的指標體系。目前,采購經理人指數調查已列入國家統計局的正式調查制度。從 2005 年 6 月開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按月發布,建立了穩定的調查渠道,全國制造業 20 個大行業 727 家企業的采購經理按月填報了調查問卷。當然,中國的 PMI 指數也融入了中國特色,指數樣本中的國有企業依然占較大比例,同時對大中小企業進行了結構劃分,在地區分布上,東部企業占調查樣本的 63. 6%,中部占 23. 6%,西部占 12. 8%,反映了經濟區域的代表性。
預計 2014 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從 2013 年的 7. 6%回落至 7. 4%。僅從這個指標來看,在目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支持下,將從穩增長向促改革轉變。
但從目前的趨勢來看,物價指數還會維持在現有低位,貨幣政策不會有大的調整,從緊沒有決心,放松更沒有道理。由于外需的不確定性增大,如果后續增長乏力,各地新政府發展沖動加劇,再一次啟動經濟刺激計劃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那是一種最壞的、不明智的選擇。同時隨著監管部門的各項監管措施的出臺,投資需求和融資的缺口將放大,資金在銀行體系內寬松,在銀行體系之外則會變得緊張,市場利率有上行的可能。推進改革是促進經濟長期發展的根本動力,包括市場化改革和政府的改革,短期內不會有較大起色,維持現狀將是今年的主基調。
參考文獻:
[1] 郭樹清 . 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基礎 [J] . 金融研究,2005\\( 1\\) : 8 -22.
[2] 陳野華 . 從貨幣本質觀到貨幣分析理論觀———西方貨幣理論的發展和演變 [J] . 金融研究,1997 \\( 8\\) : 13 -17.
[3] 張梅 . 摩根大通: 2014 年中國經濟增速 1. 4% [J] . 中國投資,2014 \\( 1\\) :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