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測度方法
1.1 從價格變動角度測定通貨膨脹
⑴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它反映不同時期城鄉居民生活中所需要的商品與勞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化程度與趨勢。
⑵商品零售價格指數(RPI)。商品零售價格是商品在流通過程中最后一個環節的價格,是工業、商業、餐飲業和其他零售企業向城鄉居民、機關團體出售生活消費品和辦公用品的價格。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是反映城鄉零售商品價格變動趨勢的一種經濟指數。
⑶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也稱為工業品價格指數,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生產者價格指數并不僅僅是一個指數,它是一族指數,是生產的三個漸進過程的每一個階段的價格指數:原材料、中間品和產成品?,F行的工業品價格指數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工業品中間投入價格指數即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
⑷GDP平減指數(GDP Deflator),即名義GDP與實際GDP之比。這個指數所涉及范圍最為廣泛,與GDP核算范圍相一致,不僅包括所有物質產品,而且包含計入GDP的全部服務產品,其計算公式為:GDP平減指數=現價GDP /不變價GDP×100.
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它是反映固定資產投資額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固定資產投資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其速度、規模、結構、比例和效益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其價格的升降也可以用來作為測度通貨膨脹的參考依據。
1.2 用通貨膨脹率對名義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度測定通貨膨脹
名義經濟增長率由實際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以及二者的交互影響率共同構成。我們看下面的公式:
設 t 年 GDP 總值指數為In(t),GDP 物量指數為 Ir(t),GDP平減指數為I(t),則:
又設yn(t)表示t年的GDP名義經濟增長率,yr(t)表示t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α(t)表示根據GDP平減指數測算的t年通貨膨脹率,則式(1)可寫為
因此,式(2)表示名義經濟增長率由實際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及二者的交互影響度構成。令
式中ρ1(t)表示實際經濟增長率對名義經濟增長率貢獻度;ρ2(t)表示通貨膨脹率對名義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度;ρ3(t)表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交互作用對經濟的影響程度。
1.3 從貨幣數量角度測定
通貨膨脹許多學者認為,通貨膨脹的實質是貨幣過多,即貨幣供應量超過了國民經濟運行所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引起了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因而,可以從貨幣數量角度來設計測定通貨膨脹的方法。一般方法為:通貨膨脹率=貨幣供應量/貨幣的實際需要量-1.
2 實證分析
2.1 使用物價指數法進行分析
我們搜集1989~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
表1中,CPI表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RPI表示商品零售價格指數,PPI1表示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2表示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PPI3表示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IR分別表示對應的通貨膨脹率。
但是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并不能得出究竟哪一種價格指數適合于描述我國的通貨膨脹。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計算這幾種價格指數上漲率之間的相關系數(見表2)。
通貨膨脹是與居民的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居民主要是從消費角度判斷是否發生通貨膨脹。所以我們選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率來測度和分析我國的通貨膨脹率,由表2可以看出,該指數與其他指數之間在1%顯著性水平下高度正相關。
一般情況下,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率在3%內視為無通貨膨脹,3%~5%視為輕度通貨膨脹,6%~10%視為中度通貨膨脹,10%~15%視為嚴重通貨膨脹,15%以上則為惡性通貨膨脹。
據表1分析我國1989~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可知,1989年我國的通貨膨脹率高達18%,1990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環比上漲3.1%.從1992年開始我國又進入了通貨膨脹時期,1994年達到高潮,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測算,通貨膨脹高達24.1%,并且一直持續到1997年才轉入安全期,該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環比上漲2.8%.2002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環比下降0.8%,意味著通貨緊縮的終結。2003年物價指數開始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環比上漲1.2%,2008年達到最高,環比上漲5.9%,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物價指數環比下降0.7%,2011年又開始上漲,2011年環比上漲5.4%.
2.2 對幾種價格指數進行綜合分析
對1989~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等指數數據,利用IBM SPSSStatistics20.0軟件,進行因子分析,根據因子載荷矩陣,因子F1主要由CPI、RPI確定,可命名為消費價格因子,F2主要由PPI1、PPI2、PPI3確定,可命名為生產價格因子,設F為各因子的綜合得分,計算各因子得分的表達式如下:
其中,ZCPI、ZRPI、ZPPI1、ZPPI2、ZPPI3 分別為 CPI、RPI、PPI1、PPI2、PPI3的標準化值。據上面各式計算的相應因子得分結果見表3.
參照上述用物價上漲率定義的通貨膨脹,我們定義:
當主成分得分0
根據以上定義,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國1989~2011年的通貨膨脹狀況。1989年,F=1.4 >1,為嚴重通貨膨脹;1992年,F=0.32,為輕度通貨膨脹;1993年和1994年,F>1,為嚴重通貨膨脹;1995 年,F=0.81,為中度通貨膨脹;2011年,F=0.05,有輕度的通脹。
為了驗證我們以綜合指標判定的通貨膨脹和我們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判定的通貨膨脹是否一致,我們求出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通過計算發現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4,在1%水平下顯著,是高度相關的。由于因子分析綜合了消費和生產兩個方面價格指數的變化,因而能更全面的反映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態勢。
2.3 用通貨膨脹對名義經濟的貢獻度來分析
通脹在前面的方法中,我們介紹了用GDP平減指數計算物價上漲率和經濟增長率來測度通貨膨脹。按此方法對1989~2011年的數據進行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中我們列出了1989~2010年我國的名義經濟增長率、實際經濟增長率、GDP平減指數計算的物價上漲率、通脹影響度以及通脹與經濟增長交互影響度。其中GDP.
PR表示名義經濟增長率,GDP.CR表示實際經濟增長率,GDP.DR表示GDP平減指數計算的物價上漲率,IN.CD表示通貨膨脹對名義經濟增長的貢獻度,MU.CD表示實際經濟增長與通脹對名義經濟增長的交互影響度。
從表4可知,1989年、1990年、1994年和1995年我國均有嚴重的通貨膨脹,其通脹影響度都大于50%,我國的名義經濟增長一半以上是由通貨膨脹貢獻的。另外,2011年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已經超過40%,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超過40%是很危險的。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通貨膨脹已經悄悄地地向我們逼近。
3 結論
本文主要采用了物價指數法、綜合有關物價指數的因子分析法、用通貨膨脹對名義經濟的貢獻度等三種方法分析了我國1989~2011年間的通貨膨脹問題,結果匯總見表5.如果我們界定CPI漲幅>3%,F>0,IN.CD>30%表示發生了通貨膨脹,由表5,結果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年份有1989年、1991~19956年、2004年、2008年、2011年,這些年份無疑都發生了通貨膨脹,必須采取措施積極治理;而1990年、1996年、2007年、2008年、2010年這幾個年份,只滿足上述部分條件,有通脹的苗頭,需引起我們的注意。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單獨根據某一種方法進行分析,我們都不能得到對通貨膨脹的準確認識,只有將各種分析方法綜合起來,才能對通貨膨脹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從而為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伍超標.統計指數的隨機方法[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2]徐國祥.統計指數理論及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3]邱東.國民經濟統計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4]王寶琛等.通貨膨脹的測度[J].預測,1995,(6).
[5]湯丹,趙昕東.核心通貨膨脹的度量方法及其應用[J].宏觀經濟研究,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