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經過60多年的建設,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形成了龐大的產業基礎和明顯的制造優勢。但同時,由于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以投資和數量擴張推動的第二產業,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任務十分艱巨。具體而言,中國產業結構的不平衡性表現在:農業的基礎地位薄弱,生產受天氣等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勞動生產率低下;制造業大而不強,高度依賴能源、原材料等重化工業,產品附加值低;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所占比重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偏低,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實踐證明,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以資源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推進工業化、其他產業畸形發展的模式不僅難以為繼,而且妨礙了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濟正處于一個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來自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新興經濟同質化的競爭壓力不斷加大,而且,國內經濟又面臨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加大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因此,進一步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對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普遍陷入衰退之中,為應對金融危機,各國競相采取寬松的貨幣、財政政策,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方案。尤其是美國和日本的大規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和競爭性貨幣貶值使全球流動性泛濫,世界經濟陷入通貨膨脹中。由于中國經濟較高的國際依存度,世界通貨膨脹也加劇了中國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同時,面對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和中國經濟增長率的下降,中國也采取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實施了擴張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以保證經濟增長速度。這些措施在保證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也提高了通貨膨脹率。
2010-2012年,中國以消費者價格指數衡量的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3.8%,其中2011年第三季度曾達到6.3%的高點,接近金融危機發生前的最高通貨膨脹水平。因此,研究通貨膨脹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及其產生機制、尋求通貨膨脹環境下產業結構升級策略對于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理論較多分析了通貨膨脹對總產出的影響,例如,盧卡斯供給曲線描述了通貨膨脹與產出之間的短期折中關系,由于實際通貨膨脹率超出預期通貨膨脹率,實際產出也增加到自然產出之上。但對于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傳統理論很少涉及。一些文獻研究了貨幣政策沖擊對不同部門產出的影響,如Ganley和Salmon(1997)研究了緊縮性貨幣政策沖擊對英國24個經濟部門產出的影響,發現不同部門產出對貨幣政策緊縮的敏感性顯著不同。
Hayo和Uhlenbrock(2000)研究了二位數行業分類標準下德國制造業和采掘業內各行業對貨幣政策沖擊的非對稱反應,發現對于緊縮性貨幣政策沖擊,幾乎一半行業產出的反應不同于制造業和采掘業的總體反應。
Dedola和Lippi(2005)利用五個OCED國家的數據研究了貨幣政策對不同行業的影響,發現貨幣政策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具有明顯的異質性,并分析了不同行業對貨幣政策反應異質性的特征,他們認為,產品耐用性越強、融資需求越大、借款能力越小的行業,貨幣政策的影響越大。
Peersman和Smets(2005)利用歐元區七個國家的數據研究了貨幣政策變化對七個不同行業產出增長的影響,證明了Dedola和Lippi(2005)的觀點,認為金融加速器機制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經濟衰退對有些行業的影響更大,但金融加速器機制主要是在經濟衰退時發揮作用。
Ghosh(2009)研究了貨幣政策沖擊對二位數行業分類標準下印度制造業增加值的影響,他發現,對于緊縮性貨幣政策沖擊下不同行業反應的差異,利率機制和金融加速器機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王劍和劉玄(2005)、戴金平和金永軍(2006)研究了利率沖擊對中國不同行業的影響,發現貨幣政策沖擊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閆紅波和王國林(2008)研究了貨幣政策對中國制造業中30個次級行業的影響,證實了制造業中各產業反應存在非對稱性,并認為資本密集度和行業對外依存度是兩種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曹永琴(2010)發現,貨幣政策對中國三次產業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差異性,第一產業對貨幣供給沖擊的反應最為強烈,第三產業次之,第二產業最小,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各行業的有形資產比重不同,使得其所面對的金融摩擦存在較大差異。張輝(2013)和呂光明(2013)分別研究了貨幣政策通過利率、信貸、資產價格、匯率等渠道對中國產業結構的不同影響。上述文獻雖然有助于了解貨幣政策對不同產業的非對稱性影響,但由于這些研究大多強調利率渠道的作用或者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影響,對于了解通貨膨脹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意義有限。與上述文獻不同,本文直接研究通貨膨脹對中國三次產業的不同影響,分析其原因,并尋找通貨膨脹環境下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策略。潘敏和繆海斌(2012)研究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對通貨膨脹的影響,但該文沒有涉及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Davis等(2011)研究了通貨膨脹對七個OCED國家不同部門產出的影響,與本文較為接近,但該文沒有分析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從而無法進行政策分析。
本文余下內容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通貨膨脹在中國三次產業中的表現,并從理論上分析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機制;第三部分用VAR模型分析通貨膨脹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最后是結論和政策建議。
二、通貨膨脹在三次產業中的表現及影響機制
(一)通貨膨脹在三次產業中的表現
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為避免銀行倒閉和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各國普遍采取了向銀行系統大量注資和超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一措施在降低金融危機影響的同時也使全球流動性泛濫,世界經濟陷入通貨膨脹中。由于世界性通貨膨脹的輸入,再加上中國以4萬億元投資為代表的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的實施,中國通貨膨脹迅速上升。在通貨膨脹影響下,中國大多數商品價格上漲,但通貨膨脹對各種商品價格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從“豆你玩”、“蒜你狠”到“糖高宗”、“蘋什么”等,人們用一系列形象的詞匯來描述農產品價格的暴漲,而“油你去”、“煤超風”等詞匯也反映了石油、煤炭等礦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超出一般商品的價格上漲幅度。從中國價格統計數據中也可看到通貨膨脹對不同行業產品價格的影響差異,表1給出了近十年間中國以CPI計算的通貨膨脹率和一些行業的價格指數。從2003-2012年,中國通貨膨脹率超過3%的年份共有3個。
2004年,中國通 貨膨 脹率 達到3.9%,農 產 品 價 格 上 升 了13.1%,而工業品價格只上升了6.1%.
2007年和2008年,中國通貨膨脹率分別達到4.8%和5.9%,農產品價格分別上漲了18.5%和14.1%,而工業品價格只分別上漲了3.1%和6.9%.
2010年和2011年,中國通貨膨脹率分別達到3.3%和5.45%,農產品價格分別上漲了10.9%和16.5%,而工業品價格只分別上漲了5.5%和6%.中國沒有單獨的第三產業價格統計數據,由于交通和通信類消費價格指數、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消費價格指數、居住類消費價格指數等不但包括相關商品的價格,而且包括相應服務的價格,它們可以近似作為相關服務價格的代理變量,從中可以看到,除了居住類價格隨通貨膨脹而發生較大變化外,其他兩類價格變化很小。
價格變化會刺激產出變化,價格的非對稱變化也會導致產出的非對稱變化。圖1給出了1978-2012年中國通貨膨脹率和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簡稱為各產業份額)的數據,可以看出,第一產業份額的長期變化趨勢是降低的,第三產業份額的長期變化趨勢是上升的,第二產業份額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變化趨勢。然而,各產業份額的變化并不是平穩的,有幾次明顯波動,而且都與通貨膨脹變化密切相關。由于產出調整需要時間,尤其是對于農產品,所以,各產業份額變化和通貨膨脹變化并不是同步的,而是有不同程度的滯后。
1980年,中國通貨膨脹有一個較大提高,與此相對應,第二產業份額出現了上升,第三產業份額出現了下降,而第一產業份額從1981年開始出現了連續三年的上升。
1988-1989年,中國通貨膨脹率超過了18%,相比前幾年有較大上升。
1990年,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份額分別出現了上升和下降,而第二產業份額則在1989-1991年出現了下降。
1993-1995年,中國通貨膨脹率連續三年保持在兩位數的水平,尤其是1994年達到24.1%,第一產業份額在1993-1996年連續四年幾乎保持不變,第三產業份額在這四年中持續下降,而第二產業份額則持續處于較高位置。
2004年通貨膨脹較前幾年的較大變化使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份額出現了一定波動。由于房地產業在第三產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與其他行業的不同特征,需要對房地產業進行一些專門分析。
2009年后,在國內外通貨膨脹影響下,中國房地產價格迅速飚升。和其他商品價格一樣,房地產價格上升會刺激房地產業生產增加,而由于不同行業的增加速度不同,房地產價格上升未必就使其份額上升。圖1也給出了房地產份額的數據(為圖形直觀,房地產份額被擴大到原來的3倍)。從中可以看到,在1988年、1993-1996年、2004年、2008年、2011年的通貨膨脹中,房地產份額都出現了下降。
(二)通貨膨脹影響產業結構的機制
由于不同產業的短期供給彈性不同、存在的契約期限長短不同以及面對的金融約束不同等,當通貨膨脹導致價格水平以及需求水平發生變化時,不同產業會做出不同反應。
1.第一產業。首先,第一產業的供給彈性較小。第一產業產品大多是不易儲存的商品,由于其不可儲存性,生產企業無法利用庫存來調節需求,當需求增加時,企業只有通過增加生產來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因此,當通貨膨脹導致需求增加時,第一產業會較大幅度地增加生產,通貨膨脹對其產出影響較大。同時,由于第一產業產品生產周期較長,當通貨膨脹導致其生產增加時,從企業擴大生產到形成實際市場供給需要較長時間,在這期間,由于市場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滿足,供求失衡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所以價格上升較多。價格上漲進一步刺激企業擴大生產,所以面對通貨膨脹刺激,第一產業產出增加較多。
Cairnes(1873)較早提出了面對需求沖擊,商品價格的短期變化依賴于商品供給和需求彈性的觀點,他認為由于不同商品短期增加供給的難易程度不同,初級產品的價格將比制造業產品的價格反應更迅速,而在初級產品中,動物產品價格比植物產品價格上漲更快。其次,第一產業中的契約期限較短。第一產業產品比較同質化和標準化,產品差異性較小,交易成本較低,從而第一產業中存在較多的短期契約。由于第一產業中契約期限較短,價格粘性較小,其產品價格對通貨膨脹的反應會更迅速,從而通貨膨脹對第一產業增加產出的刺激更大。最后,第一產業所面對的融資約束較大。
第一產業主要是初級產品,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附加值較低,這樣,第一產業的利潤率就較低,其對外部資金的需求較大。同時,在中國,第一產業以小企業和家庭生產為主體,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第一產業的外部融資更多地依賴于銀行,在通貨膨脹情況下,銀行信貸供給增加,企業獲得銀行信貸的機會也增加,因而通貨膨脹對第一產業影響較大。
2.第二產業。首先,第二產業的供給彈性較大。第二產業產品大多容易儲藏,企業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庫存來調節生產和銷售,從而可以保持生產的平穩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需求變化對生產的沖擊。當通貨膨脹導致對其產品需求增加時,企業可以通過庫存來適應需求增加,只有當需求變化較大,庫存下降較多時,企業才會調整生產計劃,增加產出。因此,通貨膨脹對第二產業產出增加的影響較小,尤其是對耐用商品生產的影響更小。同時,第二產業產品的生產周期相對較短,當通貨膨脹導致對其需求增加時,生產企業可以快速組織生產,增加產出。產出增加滿足了市場需求,降低了價格進一步上漲的動力,也降低了企業進一步增加產出的動力,所以第二產業的產出對通貨膨脹反應較小。其次,第二產業中的契約期限較長。由于使用的原材料、設備、勞動者技能等各不相同,第二產業產品具有質量、規格、花色品種等多方面差異,對這些產品的需求會受到需求者特殊偏好的影響,其需求者相對而言是比較固定的群體。同樣,為生產這些產品,企業對原材料、設備、勞動力的需求也會通過比較固定的供給者來滿足。然而,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會經常受到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如未來價格變化、市場供求變化、勞動力供求和工資變化等,從而使它們面對多種風險。為規避這些風險,廠商希望通過與其產品的需求者及生產要素的供給者簽訂一個長期契約把彼此的經濟關系確定下來。同時,簽訂長期契約還可以降低廠商的交易成本,因為當市場環境變化時,如果廠商沒有通過長期契約把其產品需求者和生產要素供給者固定下來,它就需要重新尋找交易伙伴,從而產生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等交易成本,而簽訂長期契約則可以減少重新尋求交易伙伴的頻率,降低交易成本。所以,第二產業存在較多的長期契約。由于長期契約的約束,第二產業產品的短期價格粘性較大,通貨膨脹發生時,第二產業產品的價格變化較小,價格變化對增加產出的刺激也較小。
Bordo(1980)利用美國戰后廣義貨幣供給M2的季度數據和批發價格指數的組成成分研究了貨幣供給影響不同行業產品價格變化的模式,發現對于貨幣供給變化,由于農產品和工業原材料等初級產品具有較高的標準化程度,其價格比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價格反應更迅速,支持了長期契約對商品價格變化的影響。
3.第三產業。首先,除房地產業外,第三產業其他行業的供給彈性都比較大,對這些行業來說,雖然其產品不可儲藏,但可以方便地增加供給。所以,當通貨膨脹導致需求增加時,這些行業可以非常容易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其產品價格受通貨膨脹影響較小,通貨膨脹對其增加產出的刺激也較小。對房地產業來說恰好相反,房地產開發一般需要一年半到兩年時間,所以在短期內,房地產的市場供給彈性極小,對于通貨膨脹的沖擊,房地產價格的反應較大。較大的房地產價格上升當然也會刺激企業增加生產,但由于中國房地產市場土地供給制度的約束,市場經濟下的利潤最大化產出在房地產業并不能得到實現,從而房地產份額并不一定隨通貨膨脹而增加。其次,第三產業面對的融資約束較小。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經常需要借助外部融資來彌補資金不足,以擴大生產或者緩解流動資金周轉困難。然而,由于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企業從外部融資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因為一般的資金供給者無法準確獲取資金需求者還款可信性的信息,因而不能確定借款者屬于何種類型。由于銀行是信貸風險評估方面的專家,對于風險難以評估的小企業和個人貸款者,銀行基本上是他們唯一可以獲取外部融資的地方。而對大企業來說,投資者獲取其信息相對來說較為便利,可以方便地評估其信貸風險,所以大企業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獲取外部融資,其對銀行的依賴則小得多。由于大企業與小企業相比更容易獲得外部融資,所以,其所受的金融約束比小企業小。在通貨膨脹情況下,銀行信貸供給增加,企業獲得銀行信貸的機會也增加,因而通貨膨脹對小企業的影響比對大企業的影響大。在中國,第三產業尤其是銀行、交通、通信等行業主要是以大型國有壟斷企業為主體,可以方便地從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所以,第三產業所面對的融資約束較小,受通貨膨脹影響也較小。另外,不同行業的利潤率不同,也會影響相關企業對外部資金的依賴程度。高利潤率行業的企業有更大比例的內部資金可以利用,降低了其對外部資金的依賴,而低利潤率行業的企業由于沒有足夠的內部資金,更依賴外部融資來調節資金需求。這樣,在通貨膨脹情況下,由于獲得外部融資更加容易,低利潤率行業就會比高利潤率行業產出增加得多。一般來說,高附加值和高壟斷行業的利潤率要高于低附加值和競爭程度較高的行業,所以,低附加值和競爭程度較高行業對通貨膨脹的反應就會大于高附加值和高壟斷行業的反應。由于第三產業的附加值和壟斷性較高,其對外部資金的依賴程度也較小,受通貨膨脹的影響也較小。
Ganley和Salmon(1997)研究了英國24個不同部門產出對貨幣政策沖擊的反應,他們用行業集中度和企業平均規模來代表行業特征,其中行業集中度是該行業五個最大規模企業的產出占該行業總產出的比例,發現這兩個行業特征與該行業對貨幣政策沖擊的反應是有關聯的。
Dedola和Lippi(2005)利用五個OCED國家的行業數據,同樣證明了企業規模與該行業產出對貨幣政策沖擊的反應大小是相關的,企業規模越小,該行業產出對貨幣政策沖擊的反應越大。
三、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影響的VAR分析
(一)VAR模型的建立本文利用VAR模型來分析
貨膨脹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VAR模型是一種系統估計方法,模型中所有變量都是內生的,每個變量都對所有變量的滯后項進行回歸,從而解決了單方程回歸模型的內生性問題。在VAR模型中,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可以通過各產業份額對通貨膨脹沖擊的脈沖反應來觀察,其中通貨膨脹沖擊被定義為樣本期內通貨膨脹一個標準差的意外增加。通過為每個產業建立一個VAR模型,比較各產業份額對通貨膨脹沖擊的脈沖反應,可以分別分析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并通過方差分解分析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波動的影響。由于經濟發展導致的需求變化是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為分析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本文建立一個包括人均實際產出、通貨膨脹率和產業份額的三變量VAR模型。
由于產業結構變化需要較長時間,本文使用的數據為年度數據,時間跨度為1978-2012年,數據來源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通貨膨脹率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計算,同時對人均實際產出取對數以消除異方差。首先對模型中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令sit(i=1,2,3)分別表示t期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份額,πt為t期通貨膨脹率,lnyt為t期對數人均實際產出,采用ADF方法進行單位根檢驗,每個回歸中所包含的最優滯后差分項數根據Schwarz信息準則選取,最大滯后項數為8,發現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s1t和πt都是平穩的,但s2t、s3t和lnyt都是不平穩的,而其一階差分都是平穩的,所以在VAR模型中所有變量都取一階差分。
為識別通貨膨脹沖擊,本文采取遞歸假設,假設當期實際產出不受模型中其他變量當期變化的影響,當期實際產出影響當期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對實際產出的影響存在滯后;同時,當期通貨膨脹影響當期產業份額,而產業份額變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存在滯后。假設當期實際產出影響當期通貨膨脹而不是反之,是因為對于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的最初反應通常是產出調整而不是價格調整,只有在供求發生明顯變化后,企業才會選擇價格調整,以避免市場被競爭者搶去。假設當期通貨膨脹影響當期產業份額,是由于本文的目的是分析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假設當期產業份額受當期通貨膨脹影響更合適。當然,下文考慮如果當期產業份額變化影響當期通貨膨脹,模型結論是否顯著不同。因此,根據這一假設,對于每一產業的VAR模型,向量可選擇為Δlnyt,Δπt,Δsit{ }′(i=1,2,3)。
建立VAR模型,需要確定模型的滯后階數,確定VAR模型滯后階數的統計量有似然比統計量(LR)、AIC信息準則和SC準則等,通過Eviews 6軟件可以看出,對于不同準則,模型的最優滯后長度并不一定相同,為減少誤差,本文選擇較長的滯后長度。對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VAR模型,最優滯后階數為2階。對于第二產業的VAR模型,最優滯后可設定4階,但為避免由于各模型滯后長度不同導致不同產業份額對通貨膨脹反應的差異,同時考慮到樣本數量限制,本文把各產業VAR模型的滯后階數都統一設定為2階。
為利用VAR模型進行經濟分析,模型必須是協方差平穩的,即其所有的根模必須位于單位圓內。反之,若模型是非平穩的,其轉換成的VMA模型將是無效的,從而無法進行脈沖函數分析,或者脈沖函數分析的結果是無效的。因此,在進行脈沖函數分析之前必須進行模型的平穩性檢驗。利用Eviews 6軟件,我們發現,沒有根位于單位圓外,因此,所有模型都滿足平穩性條件。
(二)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影響的VAR分析
圖2各產業份額對通貨膨脹沖擊的脈沖反應函數從各產業份額對通貨膨脹沖擊的脈沖反應函數可以看出通貨膨脹對各產業影響的大小、方向和持續時間。圖2顯示了對于一個標準差的通貨膨脹沖擊,各產業份額的脈沖反應函數,其中中間的實線代表估計的脈沖反應函數,外面兩條虛線代表正負兩倍標準差的置信區間,這一脈沖反應函數可以看作是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的短期影響??梢钥闯?,對于通貨膨脹沖擊,短期內各產業份額都會發生一定變化,但第一產業反應最大,第三產業次之,第二產業反應最小。對于通貨膨脹一個標準差的外生沖擊,第一產業份額首先表現為上升,最大影響出現在沖擊發生后的第三年,第一產業份額上升了近0.6個百分點,通貨膨脹沖擊的影響持續了四年左右才得以恢復。第二產業份額也是首先上升,但這一影響持續時間較短,只持續了一年左右就開始恢復。通貨膨脹對第二產業份額的影響相對較小,只使其上升了0.15個百分點,并且在恢復過程中其下降也較多,最大下降幅度達到0.14個百分點。通貨膨脹沖擊降低了第三產業份額,其最大下降幅度出現在在沖擊發生后第三年,下降了0.44個百分點。與第一產業相似,通貨膨脹對第三產業的影響也較為持續,影響持續了四年時間才開始恢復。圖3顯示了各產業份額對通貨膨脹沖擊的累積反應,這一累積反應可以看作是通貨膨脹沖擊對各產業份額的長期影響??梢钥闯?,通貨膨脹沖擊對第一產業的最終影響是正的,長期內增加了第一產業的比重,十年內使其上升了1個百分點。雖然通貨膨脹沖擊對第二產業份額的累積影響也是正的,但影響較小,十年內只使第二產業份額上升了0.09個百分點,因此,通貨膨脹對第二產業的長期影響近乎中性。通貨膨脹對第三產業的長期影響是負的,降低了其份額,十年內使第三產業份額累積下降了1.4個百分點。因此,通貨膨脹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長期影響較大,而對第二產業的長期影響較小。
為理解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影響的性質,需要理解中國產業結構的長期變化方向。由于經濟發展是產業結構變化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可通過檢查人均實際產出沖擊對各產業份額的累積影響來識別中國產業結構的長期變化方向。圖4顯示了樣本期內實際產出一個標準差的正向沖擊對各產業份額的累積影響??梢钥闯?,人均實際產出提高長期會降低第一產業份額,提高第三產業份額,而對第二產業份額影響較小,第二產業份額在沖擊發生后十年內只累積上升了0.44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第一產業的比重是下降的,第三產業的比重是上升的,而第二產業基本保持穩定,略有上升,這與人們的直覺是一致的。通過比較通貨膨脹沖擊和實際產出沖擊對產業結構的累積影響可以發現,通貨膨脹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升級進程。雖然通貨膨脹對第二產業和實際產出的影響一致,但由于影響較小,且經濟發展對第二產業份額的影響也不大,所以這種促進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作為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而特殊的行業,房地產份額對通貨膨脹沖擊的反應對于理解第三產業份額對通貨膨脹沖擊的反應具有重要意義,圖5給出了房地產份額對通貨膨脹沖擊的脈沖反應函數和累積脈沖反應函數以及對實際產出沖擊的累積脈沖反應函數。對于通貨膨脹一個標準差的外生沖擊,房地產份額的瞬時反應是上升的,但隨后即開始下降,通貨膨脹對房地產份額的最大影響出現在沖擊發生后的第二年,房地產份額下降了0.06個百分點。雖然房地產份額的最大下降幅度較小,但通貨膨脹的影響較為持續,通貨膨脹沖擊發生五年后,房地產份額仍然沒有出現上升。從房地產份額對通貨膨脹沖擊的累積反應看,通貨膨脹長期降低了房地產份額,十年內使其累積下降了0.16個百分點。由于人均實際產出增加長期會提高房地產份額,因此通貨膨脹阻礙了房地產業的發展。根據問題分析的需要,在上述VAR模型的建立中,我們假設當期通貨膨脹影響當期產業結構,而產業結構變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存在滯后。為檢驗上述結果是否穩健,本文也考慮在假設當期產業結構變化影響當期通貨膨脹,而當期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存在滯后的情況下,模型結論是否顯著不同。對于每一產業的VAR模型,把向量選擇為Δlnyt,Δsit,Δπt{ }′(i=1,2,3),對于這一設定,各產業份額對通貨膨脹沖擊的脈沖反應函數見圖6,其累積脈沖反應函數見圖7.把圖6、圖7和圖2、圖3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在兩種不同設定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通貨膨脹沖擊的脈沖反應是很接近的,通貨膨脹提高了第一產業份額,降低了第三產業份額,并且通貨膨脹對這兩個產業影響都較大。與第一種設定類似,通貨膨脹對第二產業份額的影響也較小。但與第一種設定不同的是,在第二種設定下,第二產業表現出不同的反應特征,通貨膨脹沖擊對第二產業份額的影響是負的,它降低了第二產業的份額,這可能是由于通貨膨脹沖擊對第二產業份額影響較小,其反應不明顯。各產業份額對實際產出沖擊的累積脈沖反應函數與圖4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認為上述VAR模型估計結果是穩健的。
上文證明了通貨膨脹可導致產業結構變化,使產業結構產生不必要的波動,阻礙了產業結構升級進程。與之相關的一個問題是產業結構的波動在多大程度上可歸結為通貨膨脹沖擊,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助于定量說明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升級的阻礙作用。這一任務可通過方差分解來完成,表2顯示了各產業份額的向前預測誤差可由通貨膨脹沖擊解釋的百分比。從表2可以看出,通貨膨脹沖擊對產業結構波動的影響在沖擊發生后三年就已達到最大。
通貨膨脹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份額波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它貢獻了第一產業份額波動的24%左右,第三產業份額波動的20%左右。通貨膨脹對第二產業份額波動的影響不大,只貢獻了其波動的3%左右。通貨膨脹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升級分別產生了24%左右和20%左右的阻礙作用。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分析了通貨膨脹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本文首先分析了通貨膨脹在中國三次產業中的表現,并從理論上分析了通貨膨脹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機制,然后用VAR模型分析了通貨膨脹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本文發現,對于通貨膨脹沖擊,短期內各產業份額都會發生一定變化,但第一產業反應最大,第三產業次之,第二產業反應最小。對于通貨膨脹一個標準差的外生沖擊,第一產業份額首先表現為上升,這一影響持續了四年左右才得以恢復。第二產業份額也是首先出現上升,但這一影響持續時間較短,只持續了一年左右就開始了恢復。通貨膨脹沖擊降低了第三產業份額,與第一產業相似,通貨膨脹對第三產業的影響也較為持續,這一影響持續了四年時間才開始恢復。從長期來說,通貨膨脹沖擊對第一產業的最終影響是正的,增加了第一產業份額,十年內使其上升了1個百分點。雖然通貨膨脹沖擊對第二產業份額的最終影響也是正的,但影響較小,十年內只使其上升了0.09個百分點,因此,通貨膨脹對第二產業的長期影響近乎中性。通貨膨脹沖擊對第三產業的長期影響是負的,降低了其份額,十年內使其下降了1.4個百分點。各產業份額對通貨膨脹沖擊的反應不同是由各產業的不同特征所造成的,各產業的短期供給彈性不同、存在的契約期限長短不同,以及面對的金融約束不同決定了其對通貨膨脹的反應不同。由于第一產業的短期供給彈性較小、契約期限較短以及所面對的金融約束較大,其對通貨膨脹反應較大。由于第二產業的短期供給彈性較大、契約期限較長,其對通貨膨脹反應較小。而對于第三產業中,除了房地產業外,其他產業由于其短期供給彈性最大、融資約束最小,所以,其對通貨膨脹反應也最小。雖然房地產的市場供給彈性極小,但由于中國房地產市場土地供給制度的約束,房地產份額并不一定能隨通貨膨脹而增加。由于隨著經濟發展,中國第一產業的份額是下降的,第三產業的份額是上升的,而第二產業基本保持穩定,所以,通貨膨脹阻礙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升級進程,分別起到了24%左右和20%左右的阻礙作用,延遲了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為降低通貨膨脹對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需要加強反通貨膨脹,提高貨幣政策反饋函數中通貨膨脹的權重;除此之外,根據各產業對于通貨膨脹沖擊反應不同的原因,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第一產業:完善農產品儲備制度,推動農業規?;洜I農產品的生產周期長和不易儲存所導致的短期供給彈性較小是農產品價格和產出受通貨膨脹影響較大的重要原因,雖然價格上漲在短期內會增加農民收入,但也會刺激農民擴大下期生產,由于農產品的需求彈性較小,農產品生產擴大的結果必然會出現“谷賤傷農”現象,打擊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健康穩定發展。通過實行農產品儲備制度,在農產品豐收或者需求不足導致價格降低時,國家按保護價收購農產品,而在農產品因歉收或者需求增加而價格上漲時,國家拋出農產品儲備,可以有效穩定市場供求,保護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穩定。
因此,農產品儲備制度是發達國家保護農業生產的一個普遍措施。
1990年9月,國務院決定籌建國家糧食儲備局,對糧食收購實行最低保護價制度,并建立用于調節供求和市場價格的糧食專項儲備制度。然而,2004年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之后,保護價收購政策在許多地區被逐步取消,將原來通過保護價方式發放的補貼折算為糧食直補,直接發放給農民。盡管保護價收購政策有一些問題,但它對糧食生產的激勵作用比糧食直補更為明顯,能減少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的風險,避免“谷賤傷農”現象的發生,使農民敢于增加投入,而糧食直補雖然可以起到獎勵生產的作用,卻無法有效規避農業生產波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在農村推行的一項重要改革,是黨領導下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這種“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模式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中國農業生產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極大地改善了中國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然而,在這種經營模式下,每個農戶經營規模太小,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的實行和農業技術進步的推廣,并且限制了大規?;A設施的建設,降低了農業抗風險能力,導致農產品成本過高,經濟效率低下,農民收入水平難以提高。由于農民收入有限,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較低,對外部融資需求強烈;然而,由于農戶經營規模狹小,抗風險能力低下,又很難獲得銀行的金融支持。因此,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是促進中國農業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擴大農業經營規模、開展農業適度規?;洜I的條件日益成熟。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的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边@一重要精神為推動我國農業適度規?;洜I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據.
2.第三產業:加快市場化進程,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第三產業的壟斷程度較高是通貨膨脹影響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為減少通貨膨脹的影響,需要加快第三產業的市場化進程。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所有行業基本上都由國有企業壟斷經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盡管中國壟斷行業規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但第三產業的市場化進程明顯滯后。第三產業市場化程度低,壟斷過度,競爭不足,行業準入限制多,嚴重抑制了第三產業發展,使第三產業服務效率低下,無法適應工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除商業、餐飲業、運輸業中的公路運輸等傳統行業市場化程度較高以外,金融、保險、電信、運輸中的鐵路和航空運輸、教育、衛生、文化、信息媒體等還基本處于壟斷經營狀態。
由于國有經濟壟斷經營,對非國有經濟來說,進入壁壘森嚴,以致行業中缺乏競爭對手,市場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導致服務質量低下、價格高昂。雖然這些行業壟斷經營,攫取了高額利潤,但由于缺乏競爭壓力,這些行業再投資的動力不足,限制了這些行業的發展。所以,打破壟斷、加快第三產業的市場化進程是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房地產業的市場化程度雖然較高,但土地市場上的壟斷供給是限制中國房地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國有建設用地市場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市場發展不平衡、不規范的問題十分突出,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呈現明顯的二元結構。
因此,改革現有的土地資源配置體制,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引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合理、有序進入房地產市場,對于降低通貨膨脹對房地產的影響、加快房地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曹永琴.中國貨幣政策產業非對稱效應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9):18-30.
[2]戴金平,金永軍.貨幣政策的行業非對稱效應[J].世界經濟,2006,(7):46-55.
[3]呂光明.中國貨幣政策產業非均衡效應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13,(4):30-36.
[4]王劍,劉玄.貨幣政策傳導的行業效應研究[J].財經研究,2005,(5):104-111.
[5]潘敏,繆海斌.斌產業結構調整與中國通貨膨脹缺口持久性[J]金融研究,2012,(3):14-28.
[6]閆紅波,王國林.我國貨幣政策產業效應的非對稱性研究---來自制造業的實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5):17-29.
[7]張輝.我國貨幣政策傳導變量對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13,(1):22-35.
[8]Bordo M D.The effects of monetary change on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 and the role of long-term con-trac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88(6):108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