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脹的表現
通脹,簡單的說,就是物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普遍上漲的時期——面包、汽車、理發的價格上升;工資租金等也都上升。
近年來,中國曾經經歷過兩次比較明顯的通脹,即 2007 年整年和 2010 年 8 月到 2011 年 7 月的兩個階段。為了說明這兩個時段內通貨膨脹的表現,以下圖一為 2005 年到 2011 年底我國CPI 的變化圖:
從上圖當中可以明顯看出在 2007 年左右以及在 2010 年到2011年的一段時間,我國的物價出現了兩個高峰。而這兩個時期正是我國近年來的兩個通貨膨脹期。
二、通脹的成因分析
對于我國的通貨膨脹的成因,本文將結合數據從三個方面分析。
(一)成本推動
我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是由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這與以前的通貨膨脹有所不同。我國以前的通貨膨脹多數為需求拉動型的,現在,隨著企業生產成本的上升,我國的通貨膨脹中成本推動的作用越來越大。
1.原料價格的上升
(1)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
通貨膨脹的一個主要表現是物價的上漲,而物價上漲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原料價格的上漲,原料價格上漲意味著工業制成品或者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那么這也就意味著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企業為了維持自身的生存就必須通過加價的方式把增加的成本轉移給消費者,那么再通過價格傳導機制,就會導致市場上物價的普遍上漲。而我國是制造大國,產品制造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料都依賴進口,譬如大豆、鐵礦石等。
而根據海關統計數據,我國進出口的初級產品和工業制品的價格在上述的兩個時間段,尤其是 2009 年末后的那個時間段里有明顯的上漲,這是推動我國企業成本增加進而推動物價上漲的重要因素。需要說明的是針對第二次即 2010 到 2011 年的通脹,其原材料價格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經過次貸危機,美國經濟日趨疲軟,加之美聯儲“開動印鈔機”的政策,使得美元不斷貶值,而美元是主要的國際貨幣,這也就造成了全球貿易中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
(2)石油等能源價格的上升
我國是制造業第一大國,能源的價格不僅直接關系到工業產品的價格,而且直接關系到日常消費品的價格。而近些年來,石油等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并且不斷上升,為了說明石油價格與通貨膨脹的關系,本文選取了從 2005 年到 2011 年幾年間發改委對石油價格調整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了處理,只計算每次價格調整是增還是減,幅度是多少,大于零則證明石油價格上調,小于零說明下降,例如如果石油價格調整幅度的變化曲線位于 X 軸之上,則證明石油價格是上升的,而上升的幅度則由折線的高低所決定。
圖二 2005 年-2011 年我國油價調整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幾年來石油價格有 3 次上調的時期,并且每次調整幅度都很大,分別是2007年,2009年5月到8月,2010 年 4 月一直到 2011 年 11 月。其中對于 2009 年 5 月到 8月石油價格的大幅上漲我認為之所以沒有導致通脹的原因是,之前我國受到了較大的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處于一定的緊縮狀態,石油價格的波動還不足以引起物價的大幅上漲。
通過對上述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汽柴油價格的大幅上調時期基本與我國幾年來的兩次通脹時期重合,所以可以說以石油價格為代表的能源價格上漲對我國的通脹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2.勞動力價格的上升
本文歸納出了三點推動勞動力價格上漲的原因:
(1)隨著社會的進步,要素價格的重估
改革開放 30 年,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以 70 后、60 后為代表的老一代農民工往往在吃苦耐勞的同時對工資沒有較高的要求。而漸漸取而代之的 80后、90 后農民工有著較高的教育水平,對理想生活有著更美好的憧憬,而且往往是獨生子女,其對工資的要求往往也比較高。
人們思想意識發生變化導致的要素價格重估。
(2)政策因素
近些年來隨著新《勞動法》的出臺,國家對工人的保護力度大大加強,企業所承擔的員工福利等方面的責任大大增加。
而隨著各地近些年來對最低工資線的調整,更是使得各地工資的普遍上漲。但是不可否認,中國長期以來以犧牲勞動力的利益換來的勞動力優勢是不能持久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保護勞動者的政策的出臺是大勢所趨,是正確的。我們應當考慮的是如何在勞動力福利提高的情況下尋找我們新的優勢。
(3)人口紅利的減少
長期以來我國的人口優勢尤其是勞動力人口的優勢成為我國制造業的廉價成本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行幾十年后影響期的到來,我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減少,適齡人口中勞動力的比重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我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適齡人口的養老壓力越來越大。這一切都使得我國人口紅利的總體減少,青年勞動力總量下降,勞動力養老成本提高,導致勞動力價格的上漲。
\\(二\\)流動性過剩
1.貨幣的超發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到 2009 年底,我國 33.54 萬億元的 GDP 規模,是 1978 年 3645.2 億元 GDP 規模的 92 倍。但同期,m2 卻從 1978 年的 859.45 億元增長到 2009 年底的 60.62萬億元,為 705 倍。
而正如通貨膨脹的誘因中所講,超發的貨幣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的數量。流通中的現金與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存款之和被稱為基礎貨幣,央行直接控制和創造基礎貨幣,這形成了銀行的原始存款,銀行再由此進行貸款,繼而形成貨幣供應總量。商業銀行通過發放貸款再次獲得存款繼而再發放貸款,循環往復后社會經濟中實際貨幣量為基礎貨幣乘以一定的貨幣乘數。所以可見貨幣超發的影響之大,其影響為超發貨幣乘以貨幣乘數之后在社會上流通造成的影響。
但是也正如上述過程所說,在貨幣供應總量的形成過程中,央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也不是承擔全部貨幣超發的責任,只有央行和商業銀行一起才會造成貨幣供應總量的超發,并且貨幣供應量的產生系統本身具有很大的復雜性,不是央行所能完全控制的。
2.熱錢的流入
除了貨幣的超發,熱錢的流入也會引起流動性的過剩。對資本流動的影響。次貸危機影響全球資本流動格局,使得大量資本在國際市場上東奔西突,一會兒流向美國救市,一會兒又涌向發展中國家來淘金,這種大進大出的局面,將會加劇中國的經濟金融波動。
中國作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國際上的大額資本紛紛選擇中國作為投資的場所。熱錢的流入就意味著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的數量,這和央行超發貨幣導致的通貨膨脹機制相同,都導致了流動性的增加,流動性的增加進一步導致了通貨膨脹。
\\(三\\)其他因素
1.政府過多的財政支出
通貨膨脹如果用凱恩斯的觀點進行解釋,就是總需求大于了總供給,在總需求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財政支出。在近兩次的通貨膨脹中,尤其是對于 2010 年到 2011 年的通貨膨脹。本文認為與過多的財政支出有密切的關系。
2008 年,2009 年是世界經濟危機蔓延的時期,中國也受到了經濟危機較大的沖擊,所以中央政府拿出了 4 萬億的救市計劃,但是 4 萬億的救市計劃雖然成功地使中國暫時擺脫了經濟低迷的現狀,但如此之多的財政支出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也暴露無遺。政府支出的 4 萬億就意味著會撬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基礎建設,可能是 8 萬億或者更多。這就造成了社會總需求的迅速增加,而雖然社會總需求增加了,但是社會總供給卻不會在短時期內隨著總需求的上升而上升??傂枨蟠笥诳偣┙o就會產生通貨膨脹。在 2010 年 3 月到 2011 年的時間段內,政府增長速度的加快。而且政府支出創造的需求不是全都立竿見影,也需要一個傳導時期,所以 2010 年到 2011 年的通脹一直持續了很久才基本停下,這也與政府支出的漸進性有關。
2.人們的預期
如上所述,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是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而通脹預期也是可以造成社會總需求短時間增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果人們預期未來物價會上漲,并且漲幅超過銀行利率,那么人們就有可能會把錢從銀行取出去購買未來的消費品,或者去投資。大量的貨幣迅速進入市場,使得市場當中的流動性迅速增加,社會總需求也大于了社會總供給,物價就會上漲,漲到一定的幅度就會成為通貨膨脹。而且根據有關學者研究,消費者將預期傳導到定價、消費等行為上去,這個傳導過程是比較迅速的,一個季度之后預期就會對經濟行為產生影響,且這種較大的影響要持續一年左右。
尤其是從 2010 年 1 月開始,國家實施的擴大內需的政策,鼓勵家電下鄉等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對消費者信心產生了影響。
三、對策
(一)合理引導公眾預期
首先應該合理引導公眾對于通脹的預期,加強政策的宣傳,保證銀行存款的穩定和不出現瘋搶商品的現象,提倡理性消費,理性看待當時的經濟形勢,對政府和國家的宏觀調控有充分地信心,如此,合理的引導公眾預期。
(二)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
中國之前是有名的世界工廠,但是中國處于全球產業鏈的末端,企業所獲得的利潤較少。調整經濟結構,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將自己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上端。這樣就增加了企業的利潤,減少了對進口原材料的依賴,可以有效的降低和抵御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帶來的影響。并且這樣一來,對勞動力的過分依賴將會減少,同時工人創造的價格將不再是制造業時期工人創造價值所能比的,此時工人的高工資也不會再是企業的沉重負擔。
(三)繼續進行金融體制的改革
繼續深化金融體制的改革和創新,增強宏觀經濟金融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增強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聯動機制。具體來講有以下建議,第一,可以嘗試改革利率變動機制,向市場化方向進一步改革,這樣貨幣政策可以更加及時的反映市場需求。第二,要加強保監會、銀監會、證監會等機構對于金融機構的監管,確保金融機構及時有效的執行國家政策。第三,貨幣政策應關注資產價格的變化,并做出適當的反應,由于資產價格形成機制的復雜性,這種反應也不應只是技術性的松緊調整,而更多是結構性與規則的調整。
第四,應當考慮深化
農村地區的金融改革,用金融的力量支持實體經濟,支持農業生產。最后,還應當對信貸進行更為合理的管理,貨幣政策主要著眼于調控市場貨幣總量,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各部門來一個“推平頭”,而必須區別不同部門和企業。因為經濟發展不平衡,有些部門應予抑制,有些可能還需支持發展。
因此,一方面要嚴格放貸的監管機制,確保不多放,另一方面對于確實符合放貸條件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在放貸上予以協助,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四)發展廉價的替代能源
能源作為現代社會各行各業所必須的產品,變得越來越重要。石油等傳統能源價格的飛漲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物價的飛漲,所以應該大力發展替代能源,發展清潔低廉的新能源。譬如可以大力發展核電、天然氣、潮汐能等成本低,能效好的新能源。
能源成本的降低將會使物價總水平降低。
(五)允許人民幣匯率的合理升值
我國是世界著名的制造業工廠,原料來自于世界各地,允許人民幣匯率的合理升值,可以降低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有助于物價的下降。并且根據相關學者研究,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匯率的變動對一國通脹水平的決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匯率變動的影響存在遲滯效應,匯率變動對 CPI 的影響在 4 個月時達到最大。
但是這個升值應該是由市場決定的,自主的合理的升值,只有這樣,才能對減少我國的通貨膨脹發揮作用。
(六)轉移相關產業,對外投資
正如上文所言,我國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供給的推動,生產成本的提高導了物價的提高。其中勞動力因素是生產成本因素當中的重要一部分,對此,我國可以有效運用走出去戰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在東南亞等人力資本相對較低的地區投資設廠,發揮當地的勞動力優勢,有效降低產品成本。如此一來,也可以從一定意義上降低通貨膨脹的風險。
四、結語
總之,根據 CPI 指數可以明顯看到我國在 2007 年和 2010年到 2011 年的時間段內經歷了兩次的通貨膨脹。而探究其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兩點是生產成本的提高即成本推動和我國流動性的過剩,但是同時人們的預期,政府的財政支出,還有投機炒作等因素也是助推通貨膨脹的因素。面對通貨膨脹,我們既要有有效的政府政策導向,法律規置,如打擊投機,合理引導人們預期,允許人民幣合理升值;相關經濟政策,如鼓勵產業轉移,對外投資,鼓勵發展清潔能源;又要著眼于系統性的制度建設,如加速經濟結構調整,促進金融制度化改革,著眼于長期。如此,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一劑穩定劑。
參考文獻:
[1] P.A. 薩繆爾森.《經濟學》上冊.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 380 頁.
[2] 蘇 劍. 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特點、成因及對策.《經濟學動態》.2011 年第 1 期.
[3] 張尚學.《貨幣銀行學》.科學出版社.第二版.第 146頁.
[4] 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經濟研究》.2008 年第 5 期.
[5] 張 蓓. 我國居民通貨膨脹預期的性質及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金融研究》.2009 年第 9 期.
[6] 郭田勇. 資產價格、通貨膨脹與中國貨幣政策體系的完善.《金融研究》.2006 年第 10 期.
[7] 周升業. 漫談融資渠道多元化與金融宏觀調控.《金融博覽》.2011 年第 9 期.
[8] 劉 亞 李偉平 楊宇俊.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匯率傳遞視角的研究.《金融研究》.2008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