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8年以來應對經濟問題貨幣政策的總體方法
2008年,由華爾街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結束了信息時代以來過去20年全世界的經濟快速增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陷入了自1929年大危機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受到嚴峻挑戰,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受到下行壓力。為此,央行制定了一系列的貨幣政策來應對由此帶來的挑戰。
中國人民銀行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主要采用了公開市場業務、存貸款基準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一是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在銀行間市場減少基礎貨幣回籠,投放流動性,從2008年7月開始下調央行票據發行規模和頻次,停止了最常用的1年期央行票據發行,直到2009年7月才重啟。二是通過利率工具,2008年5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并維持較低的存貸款利率水平,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刺激經濟,控制整體經濟下滑,直到2010年下半年出現通貨膨脹苗頭才于10月開始上調利率。三是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為商業銀行釋放流動性,增加可貸資金,支持商業銀行向實體經濟放貸。從2008年9月始連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同時考慮到不同商業銀行針對的信貸客戶結構不同,為了重點支持中小企業和農業等薄弱產業的資金支持,對大型金融機構、中小型金融機構以及農村金融機構執行了差別的存款準備金率政策。
事實表明中國的貨幣政策對當時的危機具有較好的經濟刺激效應,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從2009年第一季度的6.1%恢復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12.1%.但是隨著經濟的復蘇,國內的價格水平不斷上升,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浮現。如表1所示,2010年12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72.58萬億元,同比增長18.95%,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26.66萬億元,同比增長20.40%,流通中現金M0余額4.46萬億元,同比增長16.68%.
為了應對過高的價格水平,2011年,央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增長幅度下降。201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85.16萬億元,同比增長17.32%,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28.98萬億元,同比增長8.71%,流通中現金M0余額5.07萬億元,同比增長13.71%.2012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97.41萬億元,同比增長14.39%,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30.87萬億元,同比增長6.49%,流通中現金M0余額5.47萬億元,同比增長7.71%.同時,2010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40.16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4%,低于M2近8.5個百分點;2011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7.16萬億元,同比增長9.2%,低于M2近8個百分點;2012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1.93萬億元,同比增長7.8%,低于M2近6.6個百分點。
(見表1)二、由2008年以來貨幣政策帶來的問題。
(一)物價水平的上升
持續貨幣投入最大的弊端便是帶來嚴重的通貨膨脹。如表2及圖1顯示,2010年及2011年的CPI增幅都在3%以上,這符合宏觀經濟理論對于貨幣政策后滯2年的判斷,2010年后的高通脹就是由2008年大量發行貨幣所致。并且通貨膨脹具有難控制特點,即使央行進行了一定的控通脹措施并有一定成效,通脹隱患依舊存在,2012年及2013年的CPI指數雖有所控制,但仍需我們警惕,一旦滯漲持續,中國經濟需更長時間恢復元氣。(見表2、圖1)
(二)政府存在債權風險,持續投資面臨壓力
2008年在應對金融危機時,地方政府紛紛推出一攬子刺激計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巨大。許多項目都是硬著頭皮集資以刺激經濟,并且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回報周期長、數額巨大,通貨膨脹到來之后一方面使得占政府收入主要來源的稅收面臨“通貨膨脹稅”,政府實際收入在面臨減少的風險;另一方面,物價的上升使得投資成本上升,持續投資變得更加困難;同時,地方政府的債務水平已經臨近警戒水平,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三角債”問題,傳統的刺激計劃已不能夠再實施。
(三)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民營經濟的打壓
貨幣政策最讓人想不到也是最讓人痛心的是對實體經濟的打壓,這其中中國市場化程度不高、信息的不對稱是重要原因?;A投資建設以及政府土地政策使得在貨幣政策放松后“貨幣之水”率先流向了房地產這個大池子,投機資本大量涌入,這使得房價在2008年之后火箭般躥升,遠遠高于其他行業的物價水平。房價的上升在相當程度上加重了投資的投機性,實體行業受到沖擊;同時一直未能有效推進的利率市場化也是使得借貸市場不平衡,一方面大型企業加大融資,產能過剩,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融資困難,高利貸盛行。最后的結果是大型企業也進入房地產行業,而中小企業是資金鏈環環緊扣,一旦有一環陷入房地產行業,資金鏈就會面臨壓力,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便被擠壓,融資需求大量增加,不規范的黑色借貸大量出現。這種市場化的不成熟束縛了企業發展不說,許多企業倒閉,老板跑路,給整個產業鏈及行業造成重大損害。江浙一帶的炒房團最為龐大,同時“跑路潮”也最為嚴重,并且受到的實體經濟打擊也是最大。
三、簡析克強經濟學
新政府上臺后,轉變宏觀調控的思路已經是大勢所趨,經過近一年的調整,特別是2013年下半年“克強經濟學”的提出,政府未來的宏觀調控框架已經顯現。
“克強經濟學”在基調上強調的依舊是GDP,但是它本身不關注GDP本身,而在與就業,穩增長為保就業。這另一個層面上解讀便是關注實體經濟,因為只有實體經濟發展才能解決13億人的就業,才能保障民生,提高全社會生活水平。
在應對經濟下行方面,新政府已經認識到擴大投資發票子的弊端,不再進行傳統的“抱薪救火”的貨幣政策調控。而是努力控制政府赤字,實行穩健貨幣政策。但這也并不代表不作為,而是穩中有為,主要體現在:
1.努力釋放改革紅利,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改變看得見的手變成閑不住的手的舊況。為就業創業創造條件,鼓勵就業創業。其中轉變政府職能是突破口。政府過緊日子,減少“三公”支出,減小微企業所得稅,兩萬以下免所得稅。另外進行投資機制改革,撤鐵道部,解決政企不分、投資靠財政的問題,搭建鐵路投資平臺,釋放中西部鐵路發展潛力。在貨幣政策方面,穩住貨幣總量,盤活貨幣流量,以穩物價為貨幣政策主要目標。
2.加大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完善網上市場,發展養老健康服務業,吸收社會資本,推進中西部城鎮化進程,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市場化。
3.穩出口,過去30年我們經濟的發展出口功不可沒,除了對GDP的貢獻,其中出口帶動1億就業。新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改變過去依靠低成本的出口優勢,建立自己的出口優勢點,同時反對損人不利己的貿易保護主義,為企業在人民幣升值的前景下保障利益。
4.引導市場,引導社會預期,設立合理增長區間,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四、宏觀形勢前景分析及總結
克強經濟學明確提出了把貨幣政策作為控制物價的工具,不再進行“抱薪救火”般的濫發貨幣。這對實體經濟無疑是個好消息,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依靠發貨幣實行真正的經濟增長,虛假繁榮只是將問題推后,甚至將問題變得更復雜。貨幣政策只應對作為穩物價的手段。同時央行應強化利率的調控作用,以便促進經濟增長和穩定通脹預期;這也有利于增強利率信號在引導市場預期的作用。我國應逐步取消對存、貸款利率的上、下限管理;進一步推進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完善利率期限結構;發展民間借貸市場,通過立法規范市場借貸行為。
中國人民銀行應積極探索一些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進行貨幣政策工具改革,在技術上做好準備,以便在未來遇到重大危機沖擊時,可以快速、有針對性地動用不同類型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取得最好的政策效果。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市場化方向,首次提出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論斷,雖然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這兩個關鍵點的推進依舊沒能有明確時間表,但是上海自貿區的建立給了市場化開了好頭。市場化是自我們黨十四大以來發展的明確目標,雖然過去十幾年我們的市場化進程有所推進,但是仍舊錯過了不少機會,為此我們經濟發展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畸形的國民經濟布局必須改變。當前的市場化改革阻礙重重,一方面利益集團相當龐大,不肯放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一旦進行市場化改革,依舊存在經濟面臨崩坍的風險,銀行的借貸風險、壞賬、資金流動性問題需要警惕,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后的大震蕩需要考慮,實體經濟的二次沖擊更需防范。但是,市場化過程中隨之而來的困難不應成為我們的改革負擔,我們應當以壯士扼腕的決心推動我們的市場化改革,因為只有徹底去除我們身上的病害才能為中國經濟迎來下一個30年的輝煌。
參考文獻:[1]白金梅,等。人民幣內貶外升悖論之實證分析,山西財政稅務??茖W校學報。2013(2)
[2]岳娟麗。危機時代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工具箱的優化。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4(1)
[3]潛力,王世杰。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效率差異研究。統計與決策,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