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GDP持續高速低增長這一態勢的呈現,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式以及持續高漲的物價水平作為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兩大不穩定因素也由此開始顯現出來。尤其是近些年來,在持續的貨幣超發積累與國內市場中的流動性泛濫的共同作用下,不可避免地誘發出明顯的通貨膨脹現象,特別是在國內資產過度投資以及美國次貸危機這一國內外因素的共同誘發下,我國經濟開始呈現出向由原材料價格上漲造成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方向發展的態勢。并且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式壓力以及持續高漲的通貨膨脹壓力之下,菲利普斯曲線失靈這一經濟特征也日益在我國宏觀經濟中有所呈現。據此,對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之間變動關系的研究對解決我國失業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 我國經濟與勞動就業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3%CPI通貨膨脹警戒線己經連續多次受到沖擊,物價水平持續上漲,我國居民在消費中倍感壓力。僅2007一年期間,央行為了應對當前日益上漲的通膨壓力,就對存款基準利率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分別進行6次和10次上調,并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抑制經濟明顯通脹和防止經濟過熱作為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首要任務,確定由“從緊”取代從前的“穩中適度從緊”以實現貨幣政策轉向調整。結合中國的經濟形式與現實情況進行分析,中國通貨膨脹狀況主要呈現出三種類型并存的現象:分別是受國際市場影響的國際輸入型通貨膨脹;以原材料價格上漲為動因的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由起關鍵作用的生產資料價格上升造成的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至于前兩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對緊縮政策的單純倚賴是毫無作用的,為了保證物價的穩定和經濟的平穩運行,宏觀調控政策必須根據現實的經濟狀況適時進行調整,松緊搭配。
同時,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產業結構的深入調整,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政府針對解決下崗職工就業問題出臺的政策措施的落實,使得國內就業人數和勞動力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國的實體經濟受到2008年以美國次貸危機為誘因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結果導致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使得我國仍然面臨著嚴重的就業壓力,甚至出現了大學生失業的現象。在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發展緩慢這一國際大背景下,在歷年未實現就業與本年度應屆人數的高壓下,許多大學生與研究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況,就業形勢嚴峻異常,這也使得許多高知識人才怨聲載道;另一方面同我國大量農村勞動力急需轉移的狀況極不協調的“民工荒”現象在許多經濟發達地區也開始普遍化發展。而且我國作為一個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社會主義大國,二元結構特征明顯,人口基數大,就業壓力本來就特別緊張,整個就業環境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二、 我國能否利用菲利普斯曲線解決現存難題
通過菲利普斯曲線的解讀我們可以知道,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呈明顯負相關關系,即二者之間是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也就是說通貨膨脹率低時,失業率就高,反之亦然,無通貨膨脹和充分就業根本無法同時實現,因此,盡可能地減少失業與通貨膨脹之和成為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所能做的事,在此菲利普斯曲線這一工具就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針對菲利普斯曲線中表明的這一替代關系,政府是否可以基于通貨膨脹率的提高來緩解失業現狀,解決失業問題呢?無疑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中國的失業與通貨膨脹問題并不完全適用于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意圖通過通貨膨脹率的提高實現失業率的降低并不可行,“如果政府通過提高通脹率來減輕失業率,短期內失業率會下降,但長期看,失業率的不均衡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也就是說長時間內,失業率將最終回歸到自然失業率水平,而一旦通脹率提高,長時間都會釘死在較高的位置。很難下調,人們只能接受高通脹的煎熬?!?br>
那么我們能否利用菲利普斯曲線解決中國現存難題呢?由于我國通貨膨脹是在經濟轉型和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受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經濟全球化使許多國家失業率升降已不能僅用工資成本推動通脹低高的反向變動來解釋。我國通脹雖然在一定程度與工資成本上升有關,但近年由農產品、原燃材料價格和進口中間品成本上升引致的成本推動型通脹、由城鄉利益格局調整引致的結構性通脹以及由國際投機資本涌入、外匯儲備增長過快引致的流動性過剩壓力,構成我國物價上漲主要因素?!?br>
據此,我國經濟并不完全體現出菲利普斯曲線的特性,僅憑貨幣工資增長這一條件并不能直接導致通脹現象,并且我國通脹與這幾年的失業率并無穩定的負相關關系,而且“上世紀 90 年代末以下崗職工為主體的失業現象,是政府對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結構調整和改革的結果。目前的失業主要是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的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以及國際貿易摩擦對我國出口行業就業的沖擊?!?br>
因而我們不能對傳統的菲利普斯曲線直接予以套用,我們可以根據菲利普斯曲線的理念,結合中國特有的經濟事實與就業實際,對其進行揚棄發展,對通貨膨脹和失業現象進行量化分析,決策治理方案,尋找出理論與現實最優的結合。
三、 應對我國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的政策措施建議
由于中國經濟并不完全體現出菲利普斯曲線的特性,其通脹表現與失業現象并無穩定的負相關關系,因此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通過政府適當投入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促進以技術創新為特征的集約型經濟增長等綜合治理措施的實現,來控制通貨膨脹和失業壓力。另外,“經濟學的奧肯定律說明,實際GDP相對于潛在GDP每下降兩個百分點,失業率就會上升一個百分點,反過來也成立,即實際GDP的增長速度高于潛在GDP兩個百分點,可以使失業率下降一個百分點?!?br>
由此,我們可以通過保證經濟的又好又快的適度增長來提高就業率。與此同時,以降低產品價格、縮減生產成本及緩解通貨膨脹為其表征的集約式經濟增長雖然能夠通過擴大生產規模的途徑增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但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會隨著自動化程度提高及產業結構升級而下降。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加速實現就業渠道多元化,即通過積極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加速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努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而實現個體、民營以及包含多種經濟成分的中小型企業的協同發展?!傲硪环矫嬲畬趧诱呔蜆I及其技能培訓,對培育完善勞動力市場的適當投入,有助于加速低技能的過剩勞動力向其他勞動力供不應求的部門或行業轉移,緩解自然失業率問題,用自然失業率的降低來抵償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可能導致的周期性失業率上升?!?br>
再者,可以通過采取適宜貨幣政策,適時加強匯率制度彈性,對國際金融加強監管等相應措施來緩解經濟開放條件下的通脹壓力。
綜上,由于中國經濟增長和失業有其自身的特點,中國經濟并不完全體現出菲利普斯曲線的特性,其通脹表現與失業現象并無穩定的負相關關系,因此,我國政府要想正確解決當前面臨的嚴峻經濟問題,就要有意識地運用貨幣和財政政策,根據菲利普斯曲線的理念,結合中國特有的經濟事實與就業實際,對通貨膨脹和失業現象進行量化分析,在二者之間尋求一個恰當的平衡點,即社會可承受的最優的組合,決策治理方案,解決現存難題。
參考文獻:
[1]王沫.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分析[J].商業經濟,2006\\(02\\).
[2][3][5]羅玲玲.中國就業形勢的現狀、根源及趨勢[J].企業導報,2010\\(02\\).
[4]黎德福.二元經濟條件下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和奧肯法則[J].世界經濟,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