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國內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制約著發展,如經濟的升溫帶來通過膨脹率的升高,而失業率也一直在攀升,國家和政府采取了許多宏觀調控手段來控制失業率,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論證相應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對控制失業率是否有效。
關于失業的理論,西方學者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首先是占統治地位的凱恩斯失業理論,也被稱為“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凱恩斯認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非自愿失業,而有效需求不足則是由于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引起的,同時他還認為在資本主義市場,需求不足和失業是必然存在的,因此,要解決失業問題,就必須通過國家干預,刺激有效需求,帶動就業。而貨幣學派則提出了“自然失業假說”,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認為,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以及經濟制度的變化等一系列因素,有一部分人口處于自然失業的狀態,但同時他還認為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減小這部分人口的比例,例如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禁止設置最低工資標準等。而奧肯定律則描述了經濟增長和失業率的關系,這一定律認為 GDP 每增加 2%,失業率會下降 1 個百分點,即就業率的上漲小于產量的增加,這一定律曾經得到了國內外的認可,根據這一定律,降低失業率可以采用的對策包括通過發展第三產業帶動 GDP 上升、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增加產品科技含量等等。國內學者也根據中國實際提出了各自的觀點,他們主要認為,當前中國存在的失業問題來自于農村人口比例大、就業總量過剩、勞動力市場不完善等,并從鼓勵自主創業、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健全就業制度等角度提出了對策(王曉飛,2012;武征,2008;謝海,2011)。還有學者從利率對失業率影響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利率的變動對不同行業的影響,并建立誤差修正模型得出,短期利率對失業率并不存在影響,而長期利率對失業率有影響的結論(代宇,2012\\)。以上文獻中,國內學者的研究都是基于非政策性因素,而本文從宏觀調控的角度,選取影響失業率的政策性因素,通過1991—2011 年的觀測值做相關檢驗,論證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失業率的影響,對調控失業率的政策性建議有極大的作用。
一、經濟政策變量與失業率關系的理論分析
貨幣政策是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采取的措施,主要通過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來達到特定或維持政策目標,如抑制通脹、實現完全就業或經濟增長。貨幣政策主要有兩類,根據對產量的影響,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當經濟低迷、企業投資熱情下降、失業率上升時,使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購買證券、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或降低再貼現率,增加流通中的貨幣,進而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增加總需求并增加就業。相反,當經濟繁榮并伴隨通貨膨脹時,就使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中央銀行賣出證券、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或者提高再貼現率,減少貨幣供給,促使利率提高,抑制經濟的增長,同時也導致總需求的下降和失業率的升高。
財政政策是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制定的財政工作的政策,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財政政策也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通過增加政府支出和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從而增加國民收入以及帶動就業,如政府在進行大型項目時,不僅可以增加總需求,擴大企業產品銷路,增加消費,還能直接增加就業崗位;通過加速折舊等方法,政府可以給私人投資以補貼,直接刺激私人投資,帶動生產和就業;而稅收不僅能影響收入,還能通過影響物品和生產要素,進而影響激勵機制和行為方式,當政府降低稅率時,企業和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會增加,會刺激總需求,同時減少企業的成本,帶動就業,改變所得稅結構可以使高收入者增加稅負負擔、低收入者減少負擔,同樣刺激社會總需求。第二類,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則抑制總需求,通過稅收和減少財政支出,減少國民收入,同時還會帶來失業率的升高,如減少國債、提高稅率、減少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
二、經濟政策變量與失業率關系的實證研究
(一)變量選擇及數據來源
通過上述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貨幣政策工具和財政措施對失業率的影響,然而這些因素在調控失業率的過程中貢獻是否顯著、貢獻了多少、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還有待研究,因此本文將對 1991—2011 年中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城鎮登記失業率做實證研究,首先研究時間序列是否具有平穩性,在非平穩的基礎上,選擇Johansen協整檢驗,并得出協整關系,既避免了對非平穩序列做差分后平穩所帶來的長期調整信息丟失的問題,又不會產生由于非平穩序列帶來的“偽回歸”現象,再做誤差修正模型,加入誤差項,考察變量波動的問題,最后對變量的差分做格蘭杰因果檢驗,考察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樣本的選擇既要考慮數據的可靠性和可得性,還要考慮實際經濟狀況,因此本文的區間為 1991—2011 年。由于貨幣政策中以改變流通中的貨幣數量為機制,因此選擇貨幣供應量 M1 作為因素之一,而財政政策中的財政支出較稅率更為直觀,因此選擇財政支出作為因素之二,同時還有 21 年中國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下面對這些指標作統計前的分析。
(1)貨幣供應量(M1):根據上文所作分析,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越多,供給大于需求,會降低利率,同時降低失業率,因此該指標和失業率應該呈負相關關系。
(2)財政支出(Finance):根據上文所作分析,財政支出能夠直接用于社會保障和就業,刺激總需求,增加就業崗位,財政支出越多,失業率越低,因此該指標和失業率呈負相關關系。
(3)城鎮登記失業率:該指標是指報告期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占期末城鎮從業人員總數與期末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之和的比重。在中國,該指標低于自然失業率,在基于數據的可得性,該指標也可作為研究失業率的參考指標之一。
(二)變量的平穩性檢驗
由于三個變量都是時間序列數據,因此需要進行平穩性檢驗,分別用 M1、Fin、Jobs 代表貨幣供應量、財政支出和失業率,同時為了避免時間序列數據帶來的異方差現象,將三個變量取對數,不改變變量的協整關系,因此三個變量分別為LnM1、LnFin、LnJobs。通過 Eviews6.0 軟件分析,三者具有共同變化的趨勢,并且相關系數非常高,LnJobs 和 LnM1、LnFin的相關系數分別為 0.92、0.93,為了進一步確定其是否平穩,本文將對數據做單位根檢驗,采用最常用的 ADF 檢驗。
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原始數據的 ADF 值的絕對值都小于 1%、5%、10%的檢驗水平,因此可以說明原始數據都是非平穩性的,而一階差分后的數據的 ADF 值中,dLnJobs 和dLnM1通過了 1%、5%、10%的檢驗,dLnFin 則通過了 5%、10%的檢驗,因此可以得出 LnJobs、LnM1 和 LnFin 都是一階單整的。
(三)實證檢驗結果
由上述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三個變量都是非平穩性的,但如果三者之間的線性組合存在平穩性,就說明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因此本文選擇 Johansen 檢驗來得到三者之間的協整關系。
由協整檢驗結果得出,LnJobs、LnM1 和 LnFin 之間存在唯一的協整關系,協整方程如下:
LnJobs=-0.105-0.861LnM1-0.461LnFin (1)
t 值:(0.13) (0.551)(0.705)從協整方程可以看出,貨幣供應量和失業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貨幣供應量每增加 1%,可以導致失業率下降0.86%;財政支持和失業率之間也是負相關關系,財政支出每增加 1%,可以導致失業率下降 0.46%。因此,貨幣供應量對控制失業率的作用大于財政支出。
由于三組變量都是非平穩性,并且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因此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來檢驗它們偏離隨機趨勢時的調整速度。使用 eviews6.0 軟件,得出增加誤差項的協整方程,與之前的協整檢驗結論一致,方程如下:
同時得出三個變量的誤差修正模型:
由于原始序列為非平穩序列,需要通過差分保證該模型的整體穩定性,因此模型中的解釋變量為元序列的差分序列。從模型中看出,三個誤差修正項都為負,說明它們偏離非均衡誤差會得到修正,同時失業率和貨幣供應量的系數絕對值較小,說明它們偏離趨勢后回調速度小,并且波動小,而財政支出的系數絕對值較大,說明它偏離趨勢后回調速度快,并且波動大。
從上述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中得出,貨幣供應量、財政支出和失業率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但這并不能說明三者之間就是因果關系,因此要通過格蘭杰因果關系進行檢驗。
由于格蘭杰檢驗需要數據是平穩的,本文選取三個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進行檢驗。
從上述格蘭杰因果檢驗可以看出,貨幣供應量、財政支出和失業率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說明盡管貨幣供應量和財政支出的變化可以影響失業率,但還不是主要原因。
結論與對策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可以得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失業率有一定的影響,并且在中國宏觀調控的實踐中得到了效果,同時,根據實證檢驗結果可得,貨幣政策對失業率的影響較大并且較穩定,這一結果可能是由于貨幣政策工具中可以直接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可支配收入進而影響就業的部分較為明顯,而財政政策中直接用于解決就業問題的比例較小,然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調控并不是降低失業率的主要原因,這一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當然,根據這一結論,文章可以提出相應的控制失業率的對策:(1)改善稅收結構。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和員工工資標準的變化,完善稅收結構,充分利用稅收調節收入的作用,提高中低收入者和個體工商業者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和投資,進而降低失業率。(2)增加政府支出中用于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部分。細化政府支出,將用于就業保障的財政用于實處,增加有利民生的大型項目,既直接增加就業崗位,減少摩擦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同時增加總需求,達到改善民生的目的。(3)在控制通脹的前提下,靈活運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通過存款準備金率等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利用它們對基礎貨幣的擴張機制,影響市場利率和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4)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信貸制度。
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促進資源有效配置,讓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能夠以較低成本獲得發展資金,拉動就業和產出。
參考文獻:
[1] 王曉飛.中國自然失業率實證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2:35.
[2] 武征.中國自然失業率的特殊性及實證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8.
[3] 謝海.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人數和城鎮登記失業率的影響因素分析、模型建立及政策建議[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20.
[4] 代宇.利率的調整對中國城鎮就業的影響[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5] 張尚學.就業優先的貨幣政策結構效應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09.
[6] 周啟宏.央行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
[7] 李保民.中國失業問題研究需要新視角[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7\\).
[8] 付伯穎.促進就業的財政政策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7:6.
[9] 莊佳林.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D].北京: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8.
[10] 胡紹雨.中國財政政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運用[J].當代經濟管理,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