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國際上定義的“失業率”
2.我國通用的“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率
3.導致我國目前失業壓力大的主要原因:
4.針對我國情況降低失業率的建議
參考文獻
關鍵字:失業 城鎮 失業率
國際上定義的“失業率”
國際上通用的失業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失業工人人數與全部勞動力人數的比例,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可以參加勞動的人數中實際失業人數所占的比重。此數據一般由一個國家的相關統計部門進行統計,如美國的失業率由美國勞工部統計。
我國通用的“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率
我國在失業率的統計上并沒有與國際接軌,沒有一個同國際上定義的“失業率”相同或相似的指標來進行統計,當然也沒有相對官方的數據來描述。我國目前使用的是“城鎮登記失業率”。
城鎮登記失業率,是指在報告期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占期末城鎮從業人員總數與期末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之和的比重。在此強調,在城鎮單位從業人員中,不包括使用的農村勞動力、聘用的離退休人員、港澳臺及外方人員。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是指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16歲以上及男50歲以下、女45歲以下),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并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中國目前使用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概念,是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同城鎮從業人數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之和的比例關系。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建立登記失業制度,當時由于中國還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稱為“待業登記”,所有的城鎮無業者都必須首先到政府勞動部門去登記,處于等待期的勞動者即登記為“待業”。
隨著1994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中國勞動用工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政府不再統一分配和安置,企業和勞動者開始進行雙向選擇。于是,1994年將“待業登記”更名為“失業登記”。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的概念也由此開始。
導致我國目前失業壓力大的主要原因:
1、體制、政策性因素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實行低工資、高就業政策,表面上人人有活兒干,實際上大量的過剩勞動力以隱性失業形式存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轉換,隱性失業逐步顯性化。市場的競爭迫使企業對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自身就業存量結構進行調整,對歷史積淀下來的大量富余人員進行剝離。企業要減人增效,不僅向勞動力市場排放富余人員,而且還要減少招人的數量。 我國正在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也使一些企業因經營不佳而減產、停產甚至破產,也必 定引起失業。加上我國當前還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階段,市場經濟體制還未全面建立,勞動力市場機制不完善,就業信息不充分,勞動力流動遇到種種壁壘,這些都加重了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脫節,導致下崗失業的增加。據統計,1998年至2003年全國僅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就達2818萬人。
由于我國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固定資產的投資在稅收中不予抵扣\\(除試點外\\),導致能擴大就業機會的投資、創業和經營稅賦重,進入市場的資金門檻和成本較高。學者胡鞍鋼認為,產業經濟的壟斷政策,特別是“國有經濟長期壟斷服務部門不僅阻礙經濟增長、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還極大的阻礙了創造就業機會?!贝送?,在經濟活動中并不直接創造就業的環節上,其收稅\\(如財產稅、消費稅和個人所得稅\\)在全部稅收中所占比重卻較小,約為18%。
2、結構性因素
我國現有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規模在1.5億左右,而我國農村勞動年齡人口每年增長1000萬左右。在城市化過程中,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地區尋找工作,加劇了初級勞動力市場的總量過剩,對城鎮人員就業必然會產生擠出效應。 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我國整體產業結構現已處于工業化中期。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不斷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沒有提高,導致原有的就業崗位不斷減少,新的就業機會尚未出現,本應成為吸納新增勞動力主渠道的第三產業,卻因自身實力不強而“力不從心”。 在高速工業化過程中,產業結構升級與勞動力素質提高不同步帶來了中、高級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矛盾: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向第二產業轉移,第二產業由于技術水平和資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納足夠多的低素質、低技能勞動力就業,特別是表現在年齡偏大的普通勞動力身上。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1年對10城市抽樣調查,35歲以上下崗職工超過72%,而對這個年齡段的單位用人需求僅占總用人需求的三成。
3、人口因素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不很高的發展中國家,2000年進行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為全國有12.95億人口,適齡勞動人口達到8.7億。這從根本上決定了新增勞動力大大超過了生產資料的增長速度,從而不可能在短期內為大量的新增勞動力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因此,人口多,并且在長期內,人口的增長速度和總量遠遠大于同時期經濟發展的需求,所以人口問題首先決定了我國相當數量的失業人口。
4、經濟增長因素
長期以來,中國保持了比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依靠經濟擴張帶動就業。但從“九五”時期到“十五”時期,就業增長彈性系數由平均0.13下降到0.11,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增加量,由94萬人減少到80萬人。目前我們不得不注意的一個事實是,經濟增長未必帶動就業的增長。正如經濟學家胡鞍鋼所說,中國正處于低級發展階段的制造業,已經不能作為就業機器,而且在排斥就業。因此,如果不改變發展模式、政策不做比較大的變化的話,簡單地以擴張經濟增長來解決就業問題可能效果會打折扣。
5、摩擦性失業不容忽視
就我國目前的現狀來看,摩擦性失業主要存在于技術水平較低的工人中間。我國統計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是針對,但我們仍需就廣義的失業率來進行探討。近年來,大批農民涌向城市尋求發展,農民工的大批出現,增加了整個市場的勞動力總數。但是,農民工屬于非技術性勞動力,因此互相之間的可替代性較強;同時農民工涌向的東南沿海以及北京上海等這些地區,存在大量的小型企業,整體壽命較短。綜上兩個原因,占勞動力相當比重的農民工的離職率就會相對較高。那么他們為了尋求下一份工作而需要時間,這就引起了摩擦性失業。
6、勞動力供求矛盾
我國近些年來的一個狀況是各類技術型人才缺失,高級技術工人短缺,而非技術性勞動力大量供應。在供求矛盾的情況下存在崗位空缺也存在失業人口,但是卻無法實現崗位和勞動力的對接。失業也會因此不可避免。
針對我國情況降低失業率的建議
1、完善失業保障體系
我國已經建立了失業保障體系,但是細節部分仍然需要完善。不能讓制度只是一紙空文,所以我們要加強實施力度,增加部分環節的強制性。加大就業再培訓,國家用于對失業人口再就業培訓的費用僅來自于交納的失業保險基金的一部分,這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解決這一長久的問題,政府需要將加大再就業培訓納入財政支出的一部分,來切實解決這個問題,而不僅僅是“隔著衣服瘙癢”,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緩解就業壓力
2、協調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
經濟發展是促進就業的根本途徑。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是互相適應與制約的關系,兩者以收入與消費為媒介,共同影響經濟增長。 在產業類型上,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如輕紡工業、農產品加工業、軟件產業等,進一步擴大出口。特別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這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出路。據統計,從業人員在三大產業中比重從1978年的70.5:17.3:12.2調整至2005年的44.8:23.8:31.4,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是第二產業的5倍。但仍與發達國家60%~75%的比例相去甚遠,與一些發展中國家40%~50%的比例也有很大差距。在企業規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業。目前,我國登記注冊的各類中小企業已超過8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以上,吸納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口。因此,在實施大企業、大集團戰略的同時,一定要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政府在投融資、稅收、技術服務、市場開發、信息咨詢、人員培訓等方面,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使他們在吸納就業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就業方式上,要加大宣傳力度。轉變勞動者的擇業、就業觀念,使相當部分人由目前所持有的對就業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地希望找到舒適輕松、報酬優厚、相對穩定的工作的思維定勢中解脫出來,增強就業、擇業的競爭意識。同時重視靈活就業方式,大力發展季節工、臨時工、小時工、輪崗工等多種就業形式。
3、加大教育的投資開發力度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是使我國從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途徑,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之策。在知識經濟時代,一些低技能的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中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但因教\\(育\\)致貧的現象卻使不少貧困特別是農村子弟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大減少。 要真正確立義務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國家制度,千方百計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由公共財政保障義務教育的基建費和事業費,加大義務教育普及率,改進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城市困難家庭和農民對義務教育的期望收益。同時解決好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使義務教育真正回歸到“義務”的本來含義,成為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務。 下大力氣調整我國目前的教育結構,增加各級政府職業培訓經費的投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建設一批高質量的中高級技工學校,大力改革現行中等職業教育,使其主要面向農村。建立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制度支持職業教育及高等教育發展。培養技能型教師,更新教材,最大限度地降低學費,調整專業,以適應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對勞動者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
4、出臺政策鼓勵創業
“鼓勵創業”可能是從側面間接降低失業率的方法。在失業率高居不下,失業人口眾多的情況下,鼓勵失業人群自主創業,開辟自己的財富之路的同時不僅可以直接一定程度地降低失業率,還可以通過創業將除自己以外的失業人口吸納進來,從另一方面降低失業率。具體的政策有一定的頒布,但需要加大力度推行。
參考文獻:《宏觀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