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1936 年凱恩斯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而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出現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造成相當大的沖擊。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沒有宏觀經濟概念的,它是將經濟分為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四個部分進行研究的。因此,當西方宏觀經濟學形成且影響日益擴大時,學者們就不斷比較兩種經濟學理論的異同之處,并提出以下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經濟學理論主要是一種宏觀理論體系。如楊文進指出,馬克思的價值理論、貨幣理論、資本理論、有效需求理論、就業與分配理論、再生產理論等,不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都服從于他揭示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需要,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宏觀經濟體系。第二種觀點認為馬克思經濟學理論蘊涵著豐富的宏觀經濟思想。何干強在比較馬克思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基礎上,指出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其豐富的手稿比凱恩斯更早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過一系列科學的宏觀分析,借用宏觀經濟這一術語,完全可以說,宏觀經濟分析是馬克思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種觀點是借用西方宏觀經濟學的概念、分析方法和邏輯框架分析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如湯在新認為馬克思關于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論,是宏觀調控的理論基礎。
這三種觀點有助于人們從不同角度比較分析兩種經濟理論的異同。但是,這種比較有兩點值得推敲: 一是能否直接借用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來研究馬克思的理論?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用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分析視角來看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相當于用一套新的衡量標準來重新評價馬克思的理論體系,而沒有追問一下,這個衡量標準是否合適? 二是能否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直接說成是等同于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衡量標準來評價西方宏觀經濟學,而西方宏觀經濟學是在馬克思之后才形成的,這相當于用舊標準來看待新理論。如果分析的結果表明新理論存在、甚至等同于舊理論,那實質上說明新理論的出現是沒有意義的,就無需進行比較了。但任何新理論的產生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特定的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說舊理論包含甚至等同于新理論,這就忽視了兩者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分析框架上的差異,從而導致人們忽視新理論對舊理論的借鑒意義。因此,在比較兩種理論體系時,必須分析這種比較如何與馬克思原有的理論體系相契合。如果比較的結果是用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來概括馬克思理論,這等于拋棄了原先的理論。只有比較的結果是將新理論的分析框架整合于舊理論之中,從而發展和創新了舊理論,這種比較才能真正推動舊理論的發展。本文提出建立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就是在比較借鑒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理論成果基礎上,將其研究成果融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中去,從而建立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這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分支學科。
二、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
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研究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的行為及其后果。關于該研究對象,有四點說明:
第一,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政府,也就是國家。這里的政府,從歷史的角度看,包括奴隸社會政府、封建社會政府、資本主義社會政府和社會主義社會政府。從空間的角度看,既包括中央政府,也包括各級地方政府。為什么要將國家,即政府作為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這是因為:一是有助于進一步完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在1857 年8 月撰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提出政治經濟學應該分為五篇,即一般的抽象規定、形成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結構并且成為基本階級依據的范疇、資產階級社會在國家形式上的概括、生產的國際關系、世界市場和危機。在 1859 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要分六冊考察資本主義制度,即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梢?,在原定的研究計劃中,馬克思都曾經考慮過將國家納入研究視野。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馬克思并沒有對國家進行系統的研究。
國家的產生、發展和滅亡是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離開了國家這個經濟主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經濟運動規律的描述就是不全面的,就無法完整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過程。
因此,建立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將國家納入其研究視野,能夠充實、完善馬克思的研究計劃,也能夠建立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二是凸顯了國家在當代經濟運行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國家在經濟運行中主要起“守夜人”的作用。除了發揮一些必要的經濟職能外,其對經濟運行的影響是比較小的。
但是,1929 年爆發的經濟大蕭條改變了國家在經濟社會運行中的作用,國家已深度介入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梢钥隙ǖ卣f,當今社會離開國家,整個經濟將無法正常運行。正是由于國家在當代經濟運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必須深入研究其發揮作用的目標、途徑、方式,從而完整地揭示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社會再生產的運行規律。
第二,政府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參與主體。不同歷史時期社會再生產的核心主體是不同的,奴隸社會的社會再生產圍繞奴隸主和奴隸展開,封建社會圍繞地主和農民展開,資本主義社會圍繞雇傭勞動、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展開。但不論在哪個時期,自從國家產生后,政府都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參與主體。這表現為兩點: 一是政府不斷地從人、財、物三個方面影響著社會再生產,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不停地招聘和解雇各級公務員,政府不停地征稅和購買各種產品,政府不停地制造貨幣; 二是當代社會政府的規模越來越大,據統計,美國政府總支出占現價 GDP 的比重 1913年為 8%,經濟大蕭條后的 1938 年達到 19. 8%,1999 年則達到 30. 1%。
第三,政府是社會再生產的主要調控主體。政府參與社會再生產是政府維護自身運轉所具備的基本職能,參與本身就隱含著對社會再生產的調節。同時,政府可以根據其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對經濟進行主動調節,引導經濟朝著政府所設想的目標前進。雖然其他組織也可能對社會再生產進行調節,但只有政府才是社會再生產的主要調控主體。政府的調控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等經濟手段,也有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等其他各種手段。這些手段共同構成了政府調控社會再生產的工具體系。
第四,要從結果角度判斷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的成效。要有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判斷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的成效。在當代社會,這套評價體系的出發點不是經濟增長,而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否則,如果把經濟增長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就很容易形成“唯 GDP 論”,把不該市場化的產品進行市場化,把應該由政府承擔的責任推向市場,從而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偏離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軌道。因此,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政府。政府不僅是重要的社會再生產主體,而且是社會再生產的主要調控主體。該研究對象與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比較起來,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種聯系表現在: 一方面,兩者都研究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為及其后果,即對經濟運行的整體,包括整個社會的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就業水平進行分析。同樣,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研究社會再生產,社會再生產已經包含對社會總體經濟行為及其后果的分析。另一方面,兩者都研究政府如何調控社會總體經濟行為及其后果。西方宏觀經濟學研究社會總體經濟行為,目的是要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依據。同樣,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研究社會再生產,也是要為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提供依據。因此,這兩個研究對象既有聯系,同時又有區別,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
1. 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統一的角度分析社會再生產的,而西方宏觀經濟學缺乏對生產關系的深入分析。
馬克思指出,社會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為研究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必須將社會總產品在實物上分為生產資料部類\\( 第Ⅰ部類\\) 和生活資料部類\\( 第Ⅱ部類\\)這兩大部類,兩大部類產品在價值上由不變資本\\( C\\) 、可變資本\\( V\\) 和剩余價值\\( M\\) 這三個部分組成,社會資本再生產可以用下式表示:【1】
從公式\\( 1\\) 可知,要分析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必須對經濟主體進行分類,一類是工人,另一類是資本家。資本家提供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工人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資本家,工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從而生產出社會總產品。社會總產品要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進行分配,工人獲得工資\\( V\\) ,資本家獲得剩余價值\\( M\\) 。因此,馬克思是將社會經濟主體分為工人和資本家兩大類,通過分析兩大類經濟主體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研究社會總體經濟行為的。而西方宏觀經濟學缺乏對生產關系的深入分析。西方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國民收入決定問題,國民收入是由“三駕馬車”即消費、投資和進出口決定的。這“三駕馬車”是以不同部門為主體進行分析的: 居民部門消費生活資料,政府部門消費公共產品,企業投資形成固定資本和存貨,對外部門通過對外貿易形成凈出口。因此,“三駕馬車”核算的是不同部門、而不是相應的經濟主體所創造的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值,這就導致國民收入決定問題缺乏對生產關系的深入分析。
2. 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是從總量和結構相統一的角度分析社會再生產的,而西方宏觀經濟學缺乏對經濟結構的深入分析。
根據公式\\( 1\\) ,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要實現社會總產品,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2】
在這三個條件中,第一個條件說明第Ⅰ部類的可變資本加上剩余價值,應等于第Ⅱ部類的不變資本,該條件說明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要順利進行,兩大部類之間要保持結構方面的協調。第二個條件說明生產資料的生產同兩大部類對生產資料的需要之間要保持協調。第三個條件說明生活資料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的需要之間要保持協調。第二個和第三個條件指出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要順利進行,兩大部類之間要保持總量方面的協調。因此,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是從總量和結構相統一的角度分析社會再生產的。而西方宏觀經濟學是從總供求平衡的角度考慮國民收入決定的。只要調整總需求或者總供給,就會導致國民收入發生相應地變化,至于這種調整導致產業內部以及產業之間的比例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則屬于其他經濟學科的分析范疇。這就導致西方宏觀經濟學缺乏對經濟結構的深入分析。
通過以上說明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使其成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分支學科,可以完成馬克思本人想要完成卻沒有完成的研究計劃,拓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范圍。
二是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與西方宏觀經濟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因此,完全可以在批判地借鑒西方宏觀經濟學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構建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從而在與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競爭中贏得比較優勢。
三是將研究對象界定為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的行為和后果,這將使該研究對象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已有的研究對象和分析框架相契合,從而進一步完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使其獲得新的生命力。
四是就方法論的角度看,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將經濟區分為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四個部分進行研究,而西方宏觀經濟學出現后,西方經濟學將經濟分為微觀、宏觀兩個部分進行研究?!八姆址ā焙汀皟煞址ā蹦芊駞f調、如何協調,始終是理論界探討的一個難點問題。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以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為研究對象,社會再生產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范圍,政府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是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因此,通過研究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就可以將“四分法”和“兩分法”有機地整合起來。
五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是對時代的回應。當今世界,政府發揮的作用日益重要,如果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這種作用不能作出理論上的概括,不能將政府納入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分析體系,則很難對現實生活起到具體的指導作用。
三、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分析框架
根據研究對象,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由六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是導論,主要包括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框架結構等內容。第二部分研究政府,研究政府的產生、發展、組成、特征等內容。第三部分研究政府參與社會再生產的目的、手段、經驗和教訓。第四部分研究政府調控社會再生產的目的、手段、經驗和教訓。
第五部分是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的行為評價,主要研究評價體系,為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提供科學依據。第六部分針對中國實際,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的行為及其后果。
建立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關鍵問題在于建立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如果沒有獨立的、能夠自圓其說、又能夠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相契合的分析框架,則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只是空中樓閣。同時,該分析框架還必須對現實有很強的分析指導作用,從而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就是要研究政府參與和調節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工人、土地所有者、國際關系這六類經濟主體在產品市場、土地市場、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政府采購市場、國際市場這六大市場上的行為及其后果。概括地說,該分析框架就是研究政府參與和調節六類經濟主體在六大市場上的行為和后果。該分析框架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層面要揭示六類經濟主體在六大市場上的運動規律; 第二層面要揭示政府參與和調節六類經濟主體在六大市場運動的目標、手段及其效果評價。
之所以采用該分析框架,有三點原因:
其一,該分析框架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原有分析框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主要分析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勞動者這五類經濟主體在產品市場、土地市場、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這四大市場的行為及其后果。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繼承了該分析框架,同時認為,必須將政府和對外關系考慮在內。這是因為政府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參與者和主要調控者。同時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五類經濟主體不僅在國內市場活動,而且在國際市場活動,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也是從全球視野著眼的。所以,必須擴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原有分析框架,同時考慮政府參與和調節六類經濟主體在六大市場上的行為和后果。
其二,該分析框架與原有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框架考慮的核心問題是一致的。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社會再生產考慮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要實現社會總產品,就要求社會再生產按比例協調進行。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所考慮的核心問題仍然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要實現社會總產品,仍然要求社會再生產按比例協調進行。這是與原有分析框架相同的。與原有分析框架不同的是,原先只是考慮五類經濟主體通過四大市場的運動實現社會總產品,而現在是考慮在政府的參與和調控下,六類經濟主體通過六大市場的運行實現社會總產品。
其三,該分析框架對現實宏觀經濟運行更富有指導意義。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揭示了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原理。由于未將政府納入研究視野,這種分析框架與現實有一定差距,從而導致政府很難對具體的宏觀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將政府納入研究視野,使得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與現實的經濟運行越來越近,更能揭示各類經濟主體相互作用下所呈現的宏觀經濟運行全景,從而有利于政府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正是由于該分析框架在繼承原有馬克思主義分析框架的核心理念基礎上,又拓展了原有的分析框架,從而導致該框架對現實宏觀經濟運行更富有指導意義。與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框架相比,該分析框架有下列特點:
1. 該分析框架是建立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基礎上的,而西方宏觀經濟學缺乏價值分析。當前,總供給—總需求分析是西方宏觀經濟學的主要分析框架。這種供求分析存在的重要問題是將價值排除在外,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如果供求一致,它們就不再發生作用,商品就按照自己的市場價值出售。這時候,我們就無從了解,為什么市場價值正好表現為這樣一個貨幣額,而不表現為另外一個貨幣額”。如果說西方微觀經濟學由于缺乏價值分析而備受詬病的話,那么,西方經濟學從供求分析進展到總供求分析,也必然由于缺乏同樣的價值分析而基礎不牢??偣┣蠓治瞿軌蚋嬖V我們國民生產總值向何處移動以及移動的力度,但是,它不能告訴我們總供求均衡點為什么表現為這樣的國民生產總值,而不是表現為另外一個生產總值。
2. 該分析框架將公平問題納入政府調控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目標,而西方宏觀經濟學更多考慮的是效率問題。如上所述,西方宏觀經濟學缺乏對生產關系的深入分析,這反映在分析框架上,就是經典教科書指出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是經濟增長、價格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但是,如果沒有生產關系的穩定,能夠實現經濟增長嗎?因此,在不考慮收入分配情況下研究宏觀調控,等于將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割裂開來,將公平與效率割裂開來。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統一的角度分析社會再生產,這表現在分析框架上,就是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的目標是將公平與效率有機地統一起來。所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宏觀調控目標,決不能僅僅理解為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四大目標,而必須將生產關系包括進來,政府只有對六類經濟主體通盤考慮,統籌協調,這樣的宏觀調控才能夠經得起檢驗。
3. 該分析框架指出宏觀調控的對象是六類經濟主體,而西方宏觀經濟學指出宏觀調控的對象是三大部門。西方宏觀經濟學是從部門出發,將企業、居民、對外部門作為調控對象,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針對部門制定的。而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則將六類經濟主體作為調控對象,并從六類經濟主體的經濟生活條件出發,制定相應的宏觀經濟政策。因此,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是綜合性極強的理論體系,它涉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宏觀經濟學等相關學科,是理論和實際緊密聯系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支學科。只有從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出發,在比較和借鑒不同學科理論優勢的基礎上,才能構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
四、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指導意義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的經濟發展可以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分為兩個階段: 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的特征是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目標是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三步走”戰略。分析這六十多年的經濟發展歷程,有兩個問題是西方宏觀經濟學難以回答的:
第一,改革開放前中國有沒有宏觀調控? 按照西方宏觀經濟學的視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宏觀調控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宏觀調控的對象是微觀經濟主體。而中國改革開放前實行計劃經濟,公有制企業作為國家計劃的附屬物,沒有追求獨立經濟利益的目標,因此,改革開放前中國沒有宏觀調控。但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部門所做的計劃,無疑就是對全社會的人、財、物進行綜合平衡,也就是對全社會經濟主體的行為及其后果進行調節和控制。試問,如果這個不是宏觀調控,那應該是什么?
第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反復強調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而這如何用西方宏觀經濟學解釋? 在西方宏觀經濟學的視野中,宏觀調控與改革是何關系? 與穩定是何關系? 沒有談及。所以,西方宏觀經濟學僅僅是對發達國家、對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在不考慮經濟體制改革條件下適用的宏觀經濟理論,對于中國這種發展中大國、新興國家、轉型國家并不完全適用。用西方宏觀經濟學來說明中國的宏觀經濟,明顯存在局限性。這兩個問題如果從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恰是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題中之義。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認為,再生產是生產關系再生產和物質資料再生產的統一。因此,不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存在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和物質資料再生產,再生產就必然需要宏觀調控,它所調控的目標是要解決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順利進行。至于中央為什么反復強調要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則是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存在互動關系,如果兩者關系沒有處理好,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對于中國而言,必須把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關系列為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改革就是要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就是要科學發展,穩定就是為了控制風險。只有處理好三者的關系,宏觀經濟才能穩定。
正是由于西方宏觀經濟學無法全面回答中國宏觀經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所以,我們才需要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指導。這種指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 分析中國六類經濟主體在六大市場上的運動規律。中國經濟運行中的六類經濟主體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六類經濟主體,這就導致中國的產品市場、土地市場、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政府采購、國際市場的運動規律與西方國家不同。這突出地表現為兩點: 一是中國所有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國有企業與工人的關系與西方國家的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存在根本不同,這就導致中國的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等各類市場的運行規律與西方國家存在很大不同。二是中國的土地有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這兩種形式,這與西方國家土地主要由私人所有有很大不同。這種不同必然導致中國的土地市場與西方國家的土地市場面臨很大不同。因此,中國六類主體在六大市場上的運動規律是不同于西方國家經濟主體在市場上的運動規律的。
2. 分析政府參與和調控社會再生產的行為及其后果。由于中國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土地所有權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上,所以,與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政府對社會再生產的調控力度會更大。就當前經濟形勢而言,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是要處理好經濟增長、結構調整與轉變發展方式這三者的關系。這是有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目標,是用西方宏觀經濟學的理論視野所無法解釋的。在西方經濟學視野中,增長和結構調整是分開論述的,宏觀經濟更多地關注經濟增長、物價穩定,至于結構調整,屬于產業經濟學的范疇。所以,這就人為地割裂了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關系。而在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視野中,總量和結構是統一的。調整結構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核心問題,如果沒有兩大部類內部以及相互之間的結構平衡,社會再生產不可能順利進行。所以,必須將結構和增長有機聯系起來。二是中央特別強調房地產調控。在西方宏觀經濟學的視野中,沒有也不可能將房地產列為單獨一個問題進行強調,但是,在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視野中,房地產調控是宏觀經濟的重要一環,它的穩定與否,與產品市場、貨幣市場、勞動力市場的穩定息息相關,所以,必須要單獨強調。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堅持。同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必須發展。它必須根據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所面臨的不同問題,提出新的觀點,得出新的答案。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在比較借鑒西方宏觀經濟學等相關學科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分支學科。本文提出了構建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的初步設想。要構建完整的馬克思主義宏觀經濟學,需要在深入分析國內外宏觀經濟走勢基礎上,在深入研究西方宏觀經濟學等相關理論基礎上才能得出,這需要理論界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楊文進. 論宏觀體系的馬克思經濟學[J]. 當代財經,2005,\\( 5\\) .
[2] 湯在新. 宏觀調控的理論基礎———馬克思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論[J]. 教學與研究,2001,\\( 2\\) .
[3] 何干強. 論馬克思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的科學特征———兼與凱恩斯主義的比較[J]. 經濟縱橫,2010,\\( 10\\) .
[4] 安格斯·麥迪森. 世界經濟千年史[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 高鴻業. 西方經濟學[M].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
[6] 馬克思. 資本論: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