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汽車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中非常重要的產業部門,2012年全球汽車產業總共生產了超過8400萬輛汽車產品,對于全球經濟、人民生活作用巨大,如果將全球汽車產業作為一個國家,其體量相當于世界第六大經濟體。
①每個國家的發展程度以及汽車產業的成長過程各有不同,在比較對象中,美國汽車產業發展歷史最長,并長時間處于自由競爭的市場化運作中;德國雖然最早發明汽車產品但產業化步伐沒有美國快,同時戰爭對德國汽車產業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日本的現代汽車工業在戰后的廢墟中重建,而韓國汽車產業的起步時間更晚一些(與我國汽車產業起步期相仿),雖然日韓汽車產業開始起步的時間落后于許多國家,但通過實施適當的產業政策與發展方針,兩國的汽車產業都得以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
在現有的國內外文獻中可以找到以各種視角為切入點的汽車產業研究,Cantner、Dre?ler和Kruger(2006)將德國汽車工業最初形成年間的汽車廠商的行為與美國早期汽車廠商的行為進行比較,得出在汽車產業生命周期早期進入行業的企業具有較大競爭力的結論;Kopecky和Suen(2010)研究了美國戰后(1940—1970年)汽車對城市化的貢獻程度,其結論是汽車出行的固定費用的降低與時間的節省因素最先起作用,而汽車價格的降低是主導因素;趙芳(2004)對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及歐盟政府對汽車產業所制定的發展政策做了研究,將各國的汽車產業政策從內容上進行了分類,并描述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差別;羅群芳(2007)從戰爭時期與戰后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介紹了德國汽車工業是如何開始發展并在德國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隋建利和閆超(2011)就汽車產業周期與我國經濟周期的聯動性進行了測度,探討全面地測度汽車產業與經濟周期之間的關聯性,得出我國汽車產量增長率對汽車產業自身影響的貢獻度高于實際GDP增長率對汽車產業的影響的結論。
本文對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汽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研究,從宏觀視角研究影響汽車產業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希望得到汽車產業與宏觀經濟發展的適當評價方法和汽車發展的國際比較經驗,以期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對美、德、日、韓各國的研究
(一)汽車產業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
人類社會的發展由很多系統組成,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這些系統之間相互有明顯的界限,同時又互相促進,汽車產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的產業部門,其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性應當最為顯著。
本文使用轎車產量作為描述汽車產業發展情況的指標,選用GDP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情況的指標,通過建立兩者的回歸模型,嘗試得出兩者之間關聯情況的估計。從技術的角度,為了滿足樣本數據的可比性要求,選用實際GDP數據,同時為了使國際比較建立在數據可比性、一致性與完整性的基礎之上,采用轎車產量與實際GDP的增長率作為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
需要說明的是選擇各國汽車產業成熟發展階段②的數據,根據一般經驗與各國汽車產業發展歷史來看,美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進入汽車產業成熟發展時期,德國汽車產業從70年代后期開始成熟發展,日本汽車產業自80年代開始成熟發展,韓國汽車在2000年左右開始進入成熟發展期。通過數據分析各國汽車產業成熟期的產業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而當產業位于不同發展階段時,兩者的關系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使用Eviews6.0軟件對數據進行計量處理,選用適當的方法以保證對兩者的回歸分析是可靠有效的。對兩者做簡單的一元線性回歸得到以下結果:(1)各國汽車產量增長率與實際GDP增長率都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性,即經濟發展與汽車產業發展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2)從表1可見各國汽車產業增長對GDP增長的彈性都大于1,顯示各國成熟階段汽車產業對其國家經濟運行情況的依賴程度大,對經濟變化反應敏感;(3)從因果檢驗的結論可以看到,各國汽車產業在成熟階段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分為兩種:互為因果關系或經濟增長決定汽車產業增長(表2)?!颈?-2】
設定多元線性模型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μ其中,Y表示轎車產量增長率,X1表示國民收入增長率,X2表示固定資產形成增長率,X3表示轎車產品出口增長率,X4表示第三產業比重增長率。
由于上述變量的時序樣本彼此間很難避免多重共線性的存在,為了使多元線性回歸能夠得到良好的估計性質,本文使用主成分回歸方法進行估計,各國汽車產業與宏觀影響因素之間的平均相關系數如表3所示?!颈?】
三、國際比較的基本結論
通過上述實證研究,得到了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成熟發展階段的汽車產業與總體經濟發展以及主要宏觀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
(1)各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與其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成熟階段汽車產業與國家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普遍的正向相關關系,并且汽車產業對于國家經濟運行的反應更為敏感。由于進入成熟發展階段以后,汽車產業的增長動力下降而國家經濟增長一般長期內保持相對平穩,因此產業對外部因素變化的反應更為敏感,這個階段產業的發展也更依賴于國家經濟的發展。
(2)汽車產業成熟發展階段,國家經濟增長對產業增長起主導作用。從因果檢驗的結論來看,美國與日本產業與經濟增長之間互為因果關系,德國與韓國產業增長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兩種情況下經濟對于汽車產業都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說明在汽車產業發展的成熟階段,國家經濟增長對產業起到支撐作用。由于產業增長動力下降,汽車產業增長與宏觀經濟趨同,尤其在產業自身增長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產業更容易受到經濟大環境的左右。
(3)投資因素的彈性低于收入因素。從宏觀影響因素的相關性研究結果可以看到,投資低于國民收入因素對轎車產量的影響,說明在發達的汽車產業中勞動及資本已經不再簡單與粗放地堆積,而轉向知識與技術智力密集方向發展,研發能力成為汽車產業成熟階段重要的驅動力。
(4)產業結構變動對成熟階段的汽車產業之間呈負相關關系,說明其具有反向影響作用。在影響成熟階段汽車產業發展的宏觀因素中,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作用是反向的,說明產業結構的提升對于成熟階段的汽車產業具有抑制所用。對于較成熟發展的國家而言,其第三產業高度發達,所占比重過高,對于一二產業已不具有顯著的帶動作用可能是該結論最直接的原因。
四、我國的情況分析與啟示
(一)我國宏觀經濟與汽車產業相關性分析
我國汽車產業目前仍處于成長階段,但經歷了高速增長之后增長動力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意味著汽車產業開始向成熟發展階段過渡。對我國成長階段汽車產業與宏觀經濟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的基本結論如下:
(1)成長階段我國前期的汽車產業增長對當期的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說明該階段我國經濟增長受到汽車產業增長的帶動作用。
(2)汽車進口因素對我國成長階段的汽車產業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而汽車出口因素的作用明顯弱于其他因素及前文比較的其他國家,各宏觀影響因素的作用如表4所示?!颈?】
(二)比較與啟示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對四個國家的汽車產業進行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同時無法避免各自的國別特殊性,但研究方法具有普遍適用性與現實意義,研究結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給我國的汽車產業實現長期發展帶來啟示。
(1)收入與投資是現階段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通過比較成熟發展的汽車產業可以預見,隨著我國汽車產業向成熟階段的發展,投資對產業的影響作用將減小。尤其我國長久以來公務車的消費占汽車消費的一定比例,隨著公務車改革,汽車產業的投資彈性將明顯下降。
(2)產業結構高級化給我國現階段汽車產業帶來巨大增長動力。與美、德、日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產業結構還處于較低端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升級的空間較大,現階段的產業結構升級會給傳統的一二產業帶來新的增長動力。然而通過成熟汽車產業的分析可以預期,當產業結構達到一定高度以后,其影響作用將發生質的改變,需要根據本國發展需求在兩者的權衡下選擇適合汽車產業的發展路徑。
(3)汽車進口對我國現階段汽車產業具有正向促進作用。雖然汽車產品的進口會抑制國內汽車產業的產量,但是從本文的論證得到的結論是我國汽車進口有助于汽車產業的發展。
我國汽車產業引入合資品牌以及加入WTO后,從進口產品營銷、產品管理、產品服務與體驗等環節帶來了很多學習經驗,同時也是國際汽車產業了解我國市場的一個重要窗口,引進了競爭機制,從而通過汽車進口積極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獲取技術溢出與服務經驗,通過參與競爭提升國內汽車企業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了我國汽車產業結構的升級。
(4)汽車產品的出口能力較弱,國際競爭力亟待提高。本文進行比較研究的四個國家的汽車產品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較高的品牌號召力,都具有較大的國外需求與相當的國際競爭力,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一個汽車制造大國,但還不是一個汽車制造強國,國內汽車產品以合資品牌為主,一方面受到合資方對產品出口的限制,另一方面自主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較低,使得目前汽車產品的國外需求不大,出口產品還以低端產品為主,出口目的地以發展中國家居多。如何提高我國汽車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成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個亟待探究的課題。
最后,需要補充的是,本文討論的汽車產業屬于傳統汽車產業范疇,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人們對于環境問題的更多關注,新能源汽車有著改變傳統汽車產業格局的趨勢??梢灶A見,如果新能源汽車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主流,那么汽車產業將迎來產業的重塑階段,相比于傳統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聯影響將不盡相同,這將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汽車產業的前沿研究課題。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世界汽車組織(OICA)網站。
②產業周期理論中的成熟期具有產業增長趨緩、產業集中度高、規模生產、競爭激烈、市場呈現飽和等特征。
③從不包含進口因素的回歸結果發現各國的擬合程度均較好,說明進口因素影響作用不大,因此不將其納入模型。
④德國數據選用汽車工業協會VDA提供乘用車數據。
參考文獻:
①陳彧:《試論汽車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現代商業》2013年第31期。
②胡曉鵬:《中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動聯動效應的實證研究》,《云南財貿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③羅群芳:《第三帝國時期德國汽車工業與戰后“經濟奇跡”》,《武漢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④隋建利、閆超:《中國汽車產業周期與經濟周期的聯動性測度》,《現代管理科學》2011年第6期。
⑤王莉:《關于規模經濟的實證分析——以我國汽車工業為例》,《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