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會計在降低成本、提高利潤方面的關鍵作用
外部環境企業自身是無法控制的,企業管理只有從內部入手??v觀世界各國企業,對如何提高利潤、降低成本的追求都在大力應用管理會計。管理會計在加強成本管理與控制基礎上,比單純的成本管理又前進了許多。管理會計包括成本管理(成本會計),當然不一定是成本越低越好,也不只是成本管理的內容,它也關注現代質量管理如 TQM 及六西格瑪(6 Sigma)和現代制造技術如 JIT、精益生產與敏捷制造等提高企業收益的各種管理技術。管理會計也計算質量成本,用于質量管理。管理會計是管理與會計相結合的企業內部會計,它與財務會計、稅務會計等外部會計有所區別,主要為企業管理者們提供戰略、戰術、日常業務運營決策支持服務與績效管理等。
例如,管理會計可以解決下列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是其他會計無法實現的。對產品線(或產品)的盈利分析,考察是否繼續增加產量還是減少產量甚至停掉;零部件、服務等是自產還是外包更好;生產單位產品的邊際利潤是多少?對客戶、銷售渠道、市場區域等盈利分析,來確定營銷策略;新產品開發,在保證公司預期利潤前提下,如何設計新產品,控制新產品目標成本;在現有產品生產中如何逐步降低材料、人工等資源消耗成本,逐步改進生產,降低制造成本;如何設計一個良好的企業成本控制系統,逐步達到行業業績最佳水平。如何消除非增值的作業(活動),改進營銷、生產和服務等業務流程;產品、客戶、銷售渠道等的總成本(包括從研發、設計到生產制造、銷售、配送及售后服務等價值鏈、供應鏈的全過程的成本總和)是多少?產品從全生命周期與價值鏈流程考慮如何精確的報價與定價;如何從戰略高度來降低總成本,而不僅僅是制造成本,因為現在銷售與分銷配送階段的成本也是很高的,還有各種管理費用,這些也是需大力降低成本的環節。用數字說話,公司哪一部門的業績最好,哪一部門最差,如何改進部門業績等等管理會計應用業務。
在國外,尤其是國際先進企業,無不實施作業成本管理(ABCM),它是一種更精細化的戰略成本管理,與平衡計分卡構成了當今管理會計的 2 個主要核心主題。平衡計分卡用于企業戰略管理與績效評價,它在國內已經開始流行,但大多還局限于考核員工的績效評價。國外許多企業也已應用了平衡計分卡進行戰略管理與績效評價。
二、管理會計人才隊伍建設的迫切性
世界上所有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都有一大批管理會計師,企業 CFO 主要職責之一也是以提高利潤為目標包括成本控制等管理會計業務,尤其是財務部門的經理大多也是管理會計師或掌握很高水平的管理會計技術,還有生產、銷售等部門的管理者也必須掌握管理會計知識技術(尤其是成本會計)。
當前,中國企業最需要的是管理會計師,但也是最缺乏的一類人才。由于缺乏管理會計師,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大多數只是產品成本核算業務而且還是使用反映成本信息不準確的傳統成本核算方法。例如,由于不清楚哪種產品、哪些客戶的準確成本是多少,也就不知道哪些產品、客戶是盈利的,哪些產品、客戶是虧損的,這是常常造成決策錯誤的根本原因。
實施管理會計項目需要企業全員參與,是個跨部門的項目,會計、生產、營銷、采購、倉庫、管理以及后勤等部門都要積極參與。雖然,不少企業高度重視企業信息化建設,但是能從信息化工具中獲取有利于提高企業利潤的決策信息并被管理者利用的人才卻是缺乏的,這也導致了信息化作用不能更好挖掘。
當然,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中國將越來越重視人才培養、先進的財務管理并且具有前瞻性的發展戰略,培養所急需的本土國際型高級人才,共同打造金融企業高管及財界領袖的國際平臺,并將在未來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的作用。
三、我國管理會計的未來發展趨勢
越來越多的企業對于管理會計認識程度的逐步加深和重視,未來我國管理會計在企業管理和財務管理領域的作用也將明顯化。
1. 企業領導人的管理會計意識將得到逐步加強。由于管理會計的應用不具有法律強制性,企業是否應用管理會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領導和各級管理人員對管理會計的了解和重視程度。如果企業領導者缺乏對應用管理會計重要性的認識,則會繼續憑過去的經驗或主觀判斷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規劃、決策、控制與業績評價,而不應用管理會計。我國多數企業很少運用管理會計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因為管理會計有些方法的應用是建立在較高管理水平基礎上的,上市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內部機制比較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比較完善,因此這些企業具有內在驅動力去改善經營管理和提高經濟效益,這種驅動力通過機制創新、產品創新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管理會計作為一種專門為現代企業進行決策服務的管理信息系統,正好滿足了企業的這一需求。
2. 成本管理的目標性將更加明確。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面臨市場經營、產品開發等經營管理問題,成本管理的目標也自然發展為融預測、決策、計劃、核算、控制、考核和分析等為一體的多元化體系。為滿足預測、決策和計劃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計量目的,預計成本分為邊際成本、差量成本、機會成本、固定、變動成本和目標成本等。而為滿足控制、考核和分析等成本管理要求的計量目的,則要求建立正確的計劃成本、標準成本、目標成本、責任成本等成本計量制度和必要的等。在管理成本的大框架下,各種成本的涵義和外延有了較大的變化發展。
3. 目標成本法和作業成本法將占領管理會計成本管理方法的龍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一項產品的完整生命周期過程中,作業成本法主要實施于后半段(生產、客戶服務),而目標成本法主要實施于前半段(設計、開發研究等)。目前,企業的戰略觀念和管理范圍也正在發生較大的改變。如企業定價政策已不僅僅從企業內部成本核算著手,開始拓展到社會消費水平和售后服務質量、產品品牌效應;企業設計部門和產品開發部門已逐漸認識到產品以質量取勝,以功能爭優的開發策略,這些都是管理會計得以運用的體現。
4. 財務和非財務指標的平衡將成為管理會計中績效考核的重要手段。在諸多的企業中,尤其是上市公司,投資報酬率等財務指標往往成為引導企業投資、籌資和收益分配的有力工具。然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部門體系的日益龐雜,報酬率指標呈現出較大的局限性。投資報酬率有時甚至帶來錯誤的信號,可能掩蓋某些部門的實際業績,并使人們注重相對率的計算,忽視對業績進行絕對金額的評價。此外,只注重投資效果,忽略顧客滿意度、產品質量水平、市場占有率等其他方面也是違背績效評價的初衷的。未來管理會計中,人們將從價值鏈分析著手,將財務指標,如投資報酬率、剩余收益(或經濟增值額)和顧客滿意度、生產過程質量周期控制,學習和成本等非財務信息相結合,朝著綜合績效考評的方向發展,并對成本核算、預測決策、分析和控制、業績評價體系的完整性和實用性產生深遠影響,從而推動企業管理、財務會計理論、財務管理等學科交叉融合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