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幣報表折算方法
外幣報表折算主要涉及兩個問題:折算匯率的選擇和折算損益的處理?,F在依然被廣泛使用的方法包括時態法和現行匯率法。
時態法。對于所有貨幣性資產和負債項目都采用財務報表日的現行匯率折算,對于按歷史成本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和負債按歷史匯率折算,而以現行市價計量的非貨幣性項目要采用現行匯率折算,折算損益要全部計入當期利潤表。
現行匯率法。將所有資產和負債類項目都按照現行匯率折算,折算損益不確認為當期損益,而是在資產負債表的所有者權益部分單獨列示.
現行匯率法操作簡便不影響當期損益,但他認為國外子公司的受險(匯率風險)資產是外幣凈投資,這比時態法下的要大。
國際會計準則第 21 號準則(IAS21)在外幣報表折算中都引入了“功能貨幣”的概念。根據 2013 年 1 月 1 日發布的國際會計準則,功能貨幣是指企業實體所處的主要經濟環境中的貨幣.
當一個會計主體在確定其功能貨幣時,應當考慮如下因素:
第一,主要影響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貨幣,通常該貨幣被用作商品和服務的計價、結算貨幣;并且會計主體的商品和服務價格主要由該國的競爭力和監管環境所決定的;第二,主要影響勞動力、原材料和與提供商品、服務相關的其他成本的貨幣,通常該貨幣被用作成本的計價、結算貨幣。
國際會計準則將外幣折算分為兩類:
用功能貨幣列報外幣交易和從功能貨幣折算為報告貨幣.用功能貨幣列報外幣交易的折算程序是:外幣貨幣性項目應按現行匯率折算,以歷史成本計量的非貨幣性項目應按交易發生日的匯率折算,以市價計量的非貨幣性項目應按市價計量日的匯率折算,折算損益計入當期損益.從功能貨幣折算為報告貨幣的折算程序是:資產和負債應按報告日的即期匯率折算,收入和支出應按交易發生時的匯率折算,折算損益確認為其他綜合收益并在所有者權益中單獨列示.功能貨幣法區分了列報貨幣和功能貨幣,在外幣報表折算中綜合運用了時態法和現行匯率法,選用哪種方法要基于對國外經營實體的性質的判斷。在時態法下,國外經營實體看作是母公司經營活動的境外延伸,子公司的業務活動看作是母公司經營活動的一部分,因此在折算時不能改變各項目的計量屬性。與此相反,現行匯率法認為國外經營實體是獨立于母公司的經營活動的,有較大的自主權,這一情況與跨國公司本土化戰略是相符的.
二、我國的外幣報表折算
《企業會計準則第 19 號---外幣折算》提出了“記賬本位幣”(企業經營所處的主要經濟環境中的貨幣)的概念,在確定記賬本位幣時比國際會計準則多了如下一條考慮因素:融資活動獲得的貨幣以及保存從經營活動中收取款項所使用的貨幣.同時規定,企業通常應選擇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業務收支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為主的企業,可以選擇其他貨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是,編報的財務報表應當折算為人民幣。記賬本位幣以外的貨幣稱為外幣。
由此可見,我國會計準則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列報貨幣”和“功能貨幣”的概念,但是人民幣已經被指定為列報貨幣,而“記賬本位幣”與“功能貨幣”的定義是一致的,所考慮的要素也是非常接近的,可以說“記賬本位幣”基本等同于“功能貨幣”.
在折算方法上,我國會計準則規定在資產負債表日,對外幣貨幣性項目采用資產負債表日即期匯率折算,匯兌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仍采用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折算。對于以功能貨幣列報的財務報表,在折算時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項目,采用資產負債表日的即期匯率折算,所有者權益項目除“未分配利潤”項目外,其他項目采用發生時的即期匯率折算.
可以看出我國的外幣報表折算也分為從外幣列報的報表折算為功能貨幣列報的報表和從功能貨幣列報的報表折算為以列報貨幣列報的報表兩類,也分別采用了類似于時態法和現行匯率法的折算方法。我國的外幣報表折算與國際會計準則無論從分類還是從處理方法上看都是基本相同的,唯一的細微區別是我國對于以市價計量的外幣非貨幣性項目沒有明確規定.
從以上對比分析中不難發現,我國外幣報表折算制度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趨同,這有利于我國跨國公司的國際經營.但是需要看到,國際會計準則是針對成熟的金融環境下的,這與我國的實際情況有較大區別.近年來,我國的金融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對外幣報表折算也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三、當前金融環境及影響
(一)“走出去”戰略
2001 年“,走出去”戰略正式寫入“十五規劃”.截止 2012 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額(存量) 達5319. 4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而這其中,92. 4%的投資流向了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采礦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倉儲和郵政業、建筑業七大行業,大部分都是重資產行業.
在“走出去”戰略下,我國很多跨國公司在收購國外資產、資源,例如中海油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創中國對外收購史上投資額之最就是這一趨勢最好的注腳。同時跨國公司的境外實體已經不再局限于銷售母公司的產品、匯回貨款了,而是要立足于境外當地經濟環境自主經營,它逐漸成為母公司的利潤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
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我國的跨國公司在外幣報表折算中將越來越多的使用現行匯率法.如前文所言,這種方法使得企業有更多資產暴露在匯率風險之下,對于重資產企業更是如此。
(二)匯率改革
自 2005 年 7 月 21 日的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朝著完全自由化的道路不斷前進,到 2013 年 7 月 21 日,美元對人民幣的中間價,從8. 1100 降到 6. 1751,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 30%;人民幣對美元的日波動幅度,從千分之三擴大到百分之一。
不難想像在未來的匯率改革中,人民幣自由化程度只會越來越高,匯率的變動將越來越真實的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因而波動性將更加難以把握.
在這種背景下,同等受險資產面臨的折算風險可能會越來越大,對跨國公司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
(三)人民幣國際化
傳統的折算風險管理方法包括調整外幣資產的數量甚至改變記賬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為此也提供了一個新思路.2007年6月首支人民幣債券登陸香港以來,2009年7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開始,而德意志銀行更是預測,2014 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量將增長約 50%,至 6 萬億元人民幣,占中國在全球貿易額的20%左右。一旦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實現可自由兌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必將大大提速.
作為一項長期趨勢,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周期將更長。但隨著人民幣結算在跨國貿易中比重增加,跨國公司可以考慮逐步增加人民幣結算的比重.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
[2]IAS21.2013.01.01.
[3]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2012 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2.
[4]朱青。我國外幣報表折算方法選擇探討。財會月刊,2011.10.
[5]喻立勇,喻立忠。試論我國外幣報表折算的最佳方法。會計研究,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