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專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提出并理出了一個頭緒,先陸續發表在《財會月刊》上,后集中作為附錄發表于1996年1月《市場經濟下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財經出版社)一書中,市場經濟與財務會計都有新的發展,我們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社會實踐中的發生、發展和消滅的過程是無窮的,人的認識的發生、發展和消滅也是無窮的。按與時俱進的要求,盡可能予以必要的修正和補充。
1 市場與市場經濟
市場是交換的產物。人們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消費、交換、分配四項要素,當人們有剩余產品并要求進行勞動分工時,交換就產生了,在現代經濟中,交換更是無所不在,其活動則日益復雜。
在談到交換時,人們總要問:交換在哪里進行?它如何進行?于是涉及市場的概念。
最早最原始的市場是一個樸實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是指人們進行商品(勞務)交換的實實在在的場所。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商業區中的大大小小的商品、住宅區附近的副食品和日用品市場。在世界上某些大城市,還有面對面交易的黃金市場、小麥市場、鉆石市場以外,在許多城市中臨時組織的人才、勞務市場,土地和文物拍賣市場,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同金融證券交易有關的外匯市場、貨幣期貨市場和股票市場(股票和其他證券交易所),在上述許多市場中,有些交易就不是面對面的交換,而且你也看不到具體的交易場所。因此,現代市場已擴大到任何交易的場合、形式和手段,其中包括很多抽象的市場。不過,不論何種市場,它都離不開價格機制(無數價格如商品價格、外匯價格、股票價格、工資、利率等等的匯總)傳遞信息或反過來說通過信息或知識來傳遞價格,協調供應與需求的數量、質量、品種、規格以及對知識技能的要求,使交換得以順利實現。那么,究竟什么是市場?西方經濟學家把現代意義上的市場概括為“市場是買者和賣者相互作用,并共同決定商品與勞務的價格和交易數量的機制”。這里,買賣雙方同意的價格和數量(包括質量、品種、規格)都以信息或知識為媒介,不論哪一種市場,都離不開信息(知識)的交流。
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任何社會的經濟生活都是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要素的結合和制約,但生產總是最基本的,沒有生產,就沒有其他三種經濟行為。那么,生產的動力是什么?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消費者的有效需求、產出商品(勞務)的價格、生產要素的投入,相互聯系地、三位一體地決定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以決定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
正如有的經濟學家形容的,市場經濟好比一部精良的機器,它能解決至今最快的計算機也無法解決的經濟行為的變量,一系列生產、分配、消費、交換等無比復雜的問題,在市場經濟中,你看不見某一單獨個人或組織,明顯地在負責生產和分配,供應和消費也沒有人給予統一指導或強制運作。
你只要有現金即貨幣,你就不愁衣食住行一一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保證人們的衣食住行,促進投資人獲得最大利益的同時,又能增進整個社會的進步和財富的增加。
這里,需要特別強調信息和知識的巧妙利用,確保分散決策的有效性。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不論采取什么體制,經濟信息的交流和經濟決策的有效與正確是至關重要的。市場經濟不同于計劃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把經濟決策交給個人,及時、有效地運用了分散的信息和知識。這是因為,從現實情況看,人們在組織經濟生活中必須使用的有關信息和知識,從來就不是以一種集中的、一體化的形式存在的。信息作為知識存在于每一個人的頭腦中。人們是如此分散,因而每個人掌握的信息(知識)都不完全,且往往互相矛盾。人們在經濟決策時,總是把有限的資源用于相對重要并最有效率、效益的方面。于是就產生有關問題:是把任何一個都不完全擁有信息的人集中到一個中央機關進行統一計劃好呢,還是讓擁有信息的個人分散地作出決策好?這是兩種決策體制即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基礎。計劃經濟不是一無是處。通過統一的指令(信息)把分散的稀缺資源集中起來,重點完成最緊迫、最急需的事業,這是個人或個別地區無法辦到的。重大的、緊迫的事業和工程,計劃經濟可以顯示它的優越性。
市場經濟在運用信息(知識)來調節經濟生活方面的一個重要優點,可能就是通過價格機制進行分散決策。價格機制所傳遞的各種價格信息可以及時地指導無數人(包括無數部門和企業)獨立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再通過信血垂誥場上相互交流與傳遞補充獲得新的知識。每個人(包括每一投資者)所作出的這種決策,主觀上力爭時自己利潤最大化,而客觀上則可促使整個利益的最大化。這就是亞當·斯密所發現的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但是,市場能夠起如此重要的作用,必須以完全的、充分的競爭為前提。
當然,為了在盡可能低的交易成本下,使有限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市場調節應發揮作用。不僅在西方國家是如此,在我國也是如此。
2 企業與財務會計
企業的生產目的,是最大化其產出(收入)與投入(成本)的差額,即最大化利潤;而家庭消費的目的則是最大化效用。經濟學家們不滿意對企業如此淺薄的理解,市場包含企業,企業為市場的組成部分,兩者不在同一個層次上但能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例如科斯認為,社會資源有一部分由市場通過價格機制調節,又有一部分由企業通過企業主的組織計劃來調節,而企業主的計劃調節,實際上在現代企業兩權分離的條件下,又由企業主作為委托人委托經理和雇員通過委托代理合同來調節。在市場調節之外,其所以還需要由企業來配置生產要素,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這既是企業存在的理由,也是企業的本質特征:對價格機制的取代,或者說是一種高度專業的市場取代形式。但要區分古典企業和現代企業。在古典企業中,所有者與經理合二為一來經營以實現利潤最大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發現,要使企業成為有效率的組織形式,必須拋棄所有者一經理相結合的古典形式,而代之以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現代企業。尤金·法馬認為企業應視為“生產要素之間的一個合同集,每一種要素都有自利動機。由于這類文獻強調權利在由合同建立組織中的重要性,因此,被稱為產權文獻。在此以前,邁克爾·詹森和威廉姆·麥克林根據產權理論和代理理論與財務理論的融合已經發展了。
參考文獻:
[1] 劉峰著。會計準則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
[2] 葛家琡。市場經濟下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財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