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當前,西方會計理論受到決策有用觀的影響,舍棄了對會計基本假設的研究,而把會計理論建立在目標導向基礎上,比如,美國 FASB 繼承了 APB 對ARS NO. 3 的偏見,在其概念公告中,不再使用"基本假設"的概念.但在我國,在未來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在會計理論中完全舍棄會計基本假設是不大現實的.從王建忠教授主持的財政部《會計基本假設》課題①的課題組自 2004 年 5 月開始到 10 月底,向全國各地會計理論和實務界發出調查問卷的結果來看,我國會計界不僅認為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應該包括會計假設,而且認為會計假設在會計理論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會計的發展是反應性的,作為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密切依存于其所賴以生存的外部經濟環境.然而,外部經濟環境存在的合理性在會計自身的范疇內無法加以證明.所以,構建會計理論,必須先假定其外部經濟環境的客觀性,并加以描述,這就是會計的基本假設.現代會計的外部經濟環境是市場經濟\\( 商品經濟\\) ,因而會計基本假設的任務即是對與會計相關聯的商品經濟方面進行描述.正如 W. A. Paton 在其著作《會計理論》中指出的: "會計基本上是處理同價值有關的經濟數據,而不是自然界確定的事物.價值是高度不確定的,同價值有關的商品、權利、服務、狀況等構造不僅使現代會計在許多方面,包括估計與判斷,而且使會計的整體結構建立在一系列的一般假定上"\\( Paton,1992\\) ; Maurice Moorice于1961 年在其所寫的《論基本會計假設》一文\\( 即ARS NO. 1 的藍本\\) 進一步指出: "假設的必要性來自經濟和政治環境以及商品社會各部的思維模式和慣例"\\( Maurice Moorice,1961\\) .隨后,著名會計學家R. J. Chambers 也基本同意了 ARS NO. 1 的觀點,在其1963 年所發表的《為什么受到假設的困擾?》中指出,假設基本上是針對環境的某些事物、事項或某些行為方式,會計無法證明其行為的合理性,超出商品貨幣經濟環境中人類有目的的活動范圍之外,會計就不具有任何合理性.
貨幣與價格是與價值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是商品經濟的重要方面.描述商品經濟環境離不開對貨幣與價格的描述.也就是說,貨幣與價格是會計基本假設必要組成部分.商品的價格,只有在貨幣價值不變、商品價值提高時; 或在商品價值不變、貨幣價值降低時,才會普遍提高; 反之,商品的價格,只有在貨幣價值不變、商品價值降低時,或在商品價值不變、貨幣價值提高時,才會普遍降低.
二、有關貨幣與價格假設的歷史回顧及評述
\\( 一\\) 20 世紀 60 年代之前: 貨幣計量和"市場價格"假設的形成階段
貨幣與價格是商品經濟的重要內容,有關貨幣與價格會計環境的描述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出現而出現的.早在 1494 年,盧卡·帕喬利在其所著的《算術、幾何與比例概要》中,就已經意識到采用統一貨幣記賬的必要性: "在計算價值總額時,只能采用同一貨幣單位,因為不同種類的貨幣不適合于匯總合計."當然,那時以及之后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人們對于會計環境的描述并非以"假設"的形式出現的.直到 1922年,W. A. Paton 在其著作《會計理論》中第一次提出"會計假設"的概念,人們才開始將影響現代會計的一些外部環境以假設的形式進行研究.有關貨幣與價格的描述也是從這時期開始才被一些會計學者納入到會計假設的范疇.比如,1922 年,Harry. I. Wolk 、Jere. R. Francis、Michacl. G. . Tearney 三人在其合著的《Accounting Theory-A conceptual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一書中,提出四個指導歷史成本計算的、列為假設的基本概念,其中就有"貨幣單位"假設,1932 年,G. . O. 梅在《寫給美國會計師協會的正與紐約交易所合作建立會計原則的委員會成員的一封信》中將會計假設分為主要假設和其他假設兩種,其中主要假設中包括"貨幣計量"假設,而其他假設只有"銷售時點實現"假設; 1940 年,佩頓和利特爾頓在其合著的《An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一書中的其他假設部分包括了"可計量代價假設"/"交易代價假設",它是用"價格積數"\\( price aggregation\\) 來表示的,并指明在市場經濟中,交換雙方均可用一個價格積數來表示相關聯的兩個主體的投入和產出.此后,1953 年,利特爾頓在其著作《會計理論結構》中進一步表達了下面觀點: "會計的基本問題是價格問題\\( 財富的數量方面\\) ,而不是價值\\( 財富的質量方面\\) "、"由于財富具有很多方面的存在形式,只有在多種財富可用共同所有的形式表示時,才能根據統計或算術原理進行處理,這一'共同顯示器'就是貨幣價格,正是貨幣價格構成了全部賬戶的定量化內容."可見,在這里利特爾頓是將貨幣與價格放在一起考慮的,只不過在該著作中,這些觀點并非以假設的方式提出的; 幾乎同時,1951 年 F. Sewell. Bray 在《The Ac-counting Mission》中也指出: "會計的主要基礎在于對交換或其等價活動的記錄."指明了會計數據的基礎是交換所產生的價格信息.
可見,早期的會計假設研究中,人們已經開始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貨幣計量"假設,而對于"市場價格"假設的雛形也已出現,而且它們往往相伴而行,有些學者甚至將它們放在一起考慮.只是在當時,不僅是會計實務界,即便是會計理論界要區分"成本"與"價格"是較為困難的,"成本"概念經常作為交換中建立的價格的同義詞在會計里使用,它包括了"公允市場價格"或"評估價值".但不管怎樣,人們已經認識到在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是會計的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因素,并已開始引入到會計假設的研究范疇.
\\( 二\\) 20 世紀 60 年代-70 年代: 貨幣計量和"幣值穩定"假設的確立階段
將 20 世紀 60 年代到 70 年代這一時期單獨討論,一方面是因為與 60 年代之前相比較,會計假設的研究在西方,尤其是美國得到空前的發展并趨于成熟,出現了許多有創見的文獻; 另一方面是因為70 年代后,FASB 取代了 APB,美國會計理論界的研究重心轉向了會計目標,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方向.此外,還因為 70 年代后,世界各國遭受通貨膨脹的影響,使得關于貨幣與價格假設的研究在前后出現了不一樣的特點.
20 世紀 50 年代末,美國社會公眾廣泛指責會計程序委員會不重視理論研究,使會計原則缺乏一致性.之后,APB 取代了會計程序委員會,開始重視會計理論框架的構建,會計假設便成為這時期研究的重點.如1958 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AICPA 的《Report to council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 on researchprogram》、《提議成立會計委員會的報告》等文獻里都認為會計假定的研究是必要的,它們支撐著會計原則的制定; 1959 年,AICPA 和 APB 在設立會計研究部時,就把會計假定的研究列為優先考慮的項目,這時期出現了很多文獻,其代表作是 1961 年,Mau-rice Moonitz 博士寫的《論基本會計假設》,也就是AICPA 會計研究部的 ARS NO. 1.在這個報告里,"基本會計假設"這個概念才被正式地提出來.該報告第二章"會計環境"部分闡述了如下觀點: "市場是交換的場所,市場的功能主要是市場價格的功能,市場價格指導經濟活動,各種經濟決策最終須受市場的檢驗"、"在市場經濟中,計量財富及其變化的單位只能是貨幣,因為貨幣是一切財富代表的總量,分配非借助于價值的表現形式-貨幣不可"、"在市場經濟中,一切交換行為不僅以貨幣為媒介,還要以公正合理的價格為手段,交換不創造價值,但它必須揭示貨幣和勞務的價值",基于對會計環境的這些描述,Maurice Moonitz 提出了 A 組假設,其中假設 A -2 交換\\( exchange\\) -絕大多數已被生產出來的貨物與勞務要通過交換進行分配; 假設 A -5 計量單位-貨幣是使貨物、勞務的交換能力予以計量的公分母.接下去部分,作者對價格與成本進行研究,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交換的價格是初始記錄的恰當基礎,大多數交換價格指過去的交換價格,但也可能向未來\\( 估計的\\) 價格發展; 第二,不能把交換價格等同于成本.成本通常限制在那些以現金取得的資源,而后將其購買成本轉移到產品或產成品價值上去的金額,如果取得資源未支付現金、或支付報酬的形式是非現金或非現金支付的承諾,用成本去計量就不恰當.在當時,提出這樣的結論是極富遠見的,作者在報告里由此便得出具有前瞻性的假設 B - 2市場價格\\( Market Price\\) -會計數據基于已實際發生或預期發生的過去、現在或未來交換所產生的價格.只可惜,在以歷史成本會計模式占主導地位的當時,這樣的假設始終未被廣泛地接受.報告后面部分,又提出了 C 組強制的假設,其中 C -4 穩定的單位\\( stable unit\\) 指明會計報告必須以穩定的計量單位為基礎,相對于 A - 5 計量單位假設,這里要求以貨幣為計量單位時,其價值必須穩定.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貨幣的價值假設為穩定的確很有必要,作者在這里將其列為 C 組假設之一,但在這之后,被廣泛接受的是將"幣值穩定"作為"貨幣計量"假設的前提而提出的,或者認為幣值穩定是"貨幣計量"假設的題中之義.這是很耐人尋味的,我們前面在論述馬克思貨幣與價格理論時,已經知道,商品價格能夠同時反映商品價值變動和貨幣價值變動的因素,價格反映價值的過程并不需要加上幣值穩定的大前提.Maurice Moonitz 這篇報告里的"市場價格"假設沒被廣泛接受,而被廣泛接受的"貨幣計量"假設卻附帶上具有主觀判斷\\( 非客觀會計環境\\) 的"幣值穩定"前提,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當時的會計理論界和實務界必須為歷史成本會計模式正名.
1964 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國際會計教育與研究中心發表了《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Postulatesand Principle》,提出六項假設,其中一項指出,"貨幣價格構成會計上衡量和分析的基礎",將貨幣與價格放在一起考慮.這個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文獻還有1965 年美國發表的《企業公認會計原則》,將會計假設列了十項之多,到1970 年 APB 第4 號公報又將其擴展為 13 項,其中四個主要假設里就包括"貨幣計價并幣值不變",至此,關于貨幣與價格假設的這種表述就延續至今,而"市場價格"假設則很少被納入到基本會計假設了.
\\( 三\\) 20 世紀70 年代后: "市場價格"和"幣值穩定"假設交替并行階段
20 世紀 70 年代 FASB 取代了 APB 后,美國會計理論界的研究重心轉向了會計目標,這一轉向直接影響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對其他國家的會計理論研究也有很大的影響.其根源在于戰后物價驟劇頻繁影響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在這個時期變得異常嚴重,即進入了所謂的"滯脹"階段,這對財務會計及其所提供的信息造成很大的沖擊,迫使會計理論和實務界探索決策相關的會計模式,其中與貨幣和價格最有關聯的探索就是物價變動會計\\( Ac-counting for Price Changes\\) 或通貨膨脹會計\\( InflationAccounting\\) 以及后來的公允價值會計 \\( Fair ValueAccounting\\) .值得一提的是,從 20 實際 80 年代后,我國也開始了對社會主義會計理論的研究,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引入了西方會計假設等基本概念.
雖然這時期關于會計假設的研究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國已經轉入低谷,但相關研究還在繼續,有些學者只是換一種說法而已,也有一些新的發展.如1983 年,Robert. N. Anthony 在其著作《Tell it like itwa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中以"前提"代替"假設",論述了"一個主體關于一項或更多財產的會計計量和報告能夠按貨幣金額來表述"、"雖然一個主體的貨幣資源的公允價值通??稍谌魏螘r候加以計量,但大多數非貨幣性資源只能客觀地在其取得或銷售時加以計量"、"隨著時間的變化,貨幣的購買力是不同的"等等會計前提,可見,作者是主張歷史成本計量的,但是他也提示人們在運用貨幣計量時,要注意其購買力會隨時間而變化,說明他并不贊同幣值穩定假設; 1990 年,布坎南在《會計理論》中其他假設部分主要論述了"交易價格假設".除此之外,這時期大多數學者基本沿襲了 70 年代前的提法,即"貨幣單位計量且幣值穩定",比如 1992 年 Wolk、Francis 和 Tearney 在其合著的《會計理論》中提到貨幣單位計量時指出:"……所以,財務報表利用特定國家貨幣性單位來表示,這時還假定貨幣性單位穩定,使它成為會計原則和方法的主要支持者.因此,歷史成本原則才當作實質上未受到挑戰的會計原則而神圣不可侵犯";1992 年 Hendriksen 在《Accounting Theory》中也是持這種看法,該書避開采用"假設"、"假定"等概念,但用"基本原理"\\( fundamental concepts\\) 、"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來表述,基本代表了 FASB 的觀點;還有 1991 年,貝克奧伊的《會計理論》、1982 年,莫斯特的《會計理論》、2000 年 Belkaoui 的《會計理論》等等著作中都是持這種看法.可是,70 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客觀的"滯脹"環境卻直接沖擊了"幣值穩定"這個人為的前提假設.
人們開始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外,探索其他計量原則,甚至形成新的計量模式,以期避免通貨膨脹所帶來的惡劣影響.物價變動會計/通貨膨脹會計就是其中一種.相關的文獻非常多,如 1963 年,AICPA發表的 ARS NO. 6、美國 SEC1976 年發表的 ARSNO. 190、FASB1979 年頒布的 SFAS33《物價變動與財務報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 IAS15《反映物價變動影響的信息》等等,都要求對物價變動進行反映.一般來說,物價代表商品的市場交換價格.我們在前面已述及,商品價格的變動能夠同時反映商品價值變動和貨幣價值變動.1992 年,Hendriksen和 M. F. Van Breda 在其合著的《會計理論》中,將物價變動分為三種類型: \\( 1\\) 一般物價變動.表現為貨幣購買力的升高或降低; \\( 2\\) 個別物價變動.個別企業的特定物品和服務的市場交換價格變動;\\( 3\\) 相對物價變動.特定價格脫離一般物價指數而按不同比例或不同方向的特定凈價變動就是相對物價變動.可見,這與我們的觀點是符合的.針對這三種類型,物價變動會計包括一般購買力單位會計、現行成本會計和現行成本/固定貨幣單位三種模式.
葛家澍、林志軍 2000 年在其著作《現代西方會計理論》中詳細論述了這三種模式的優缺點,從下面這個例子也可見一斑:假設一個企業在年初購買 $ 100 的有價證券,一年后其現行價格為 $ 150.根據現行成本會計模式,應確認 $ 50 的未實現持有利得.但如果在這一年內一般物價水平提高了一倍,那么根據固定貨幣單位會計模式,將導致 $ 100 的持有損失\\( $ 100*200 /100 - $ 100\\) ,兩者相抵后應為持有損失 $ 50,即: 未實現持有利得\\( $ 50\\) - 貨幣性項目購買力損失\\( $ 100\\) .這就是現行成本/固定貨幣單位會計模式下所得出的結果.可見,相對于另外兩種模式,這種模式同時考慮了一般物價水平變動和個別物價變動,更加符合現實經濟情況.但是,在一般物價水平發生變動\\( $ 100\\) 的情況下,在市場上買賣雙方仍按現行成本會計模式下假定的不考慮一般物價水平變動因素的現行價格\\( $ 150\\) 成交是不大符合實際情況的.既然一般物價水平提高了\\( 即錢不值錢了\\) ,那么,對于同一種物品,買方肯定愿意支付更多的錢購買,而賣方也會要求提高商品的價格,于是,買賣雙方自愿達成的市場價格中一定已經反映一般購買力變動的因素\\( 即貨幣價值變動\\) ,即 $ 100 一定已經在市場價格中得到反映,此時成交價格會是$ 250,而不會是 $ 150,仍然可以確認 $ 50 的持有利得; 又或者仍假設市場價格就是 $ 150,但應該注意,在這 $ 150 里肯定已經考慮了一般物價水平提高一倍\\( $ 100\\) 的因素,不必再進行調整.\\( 至于市場價格機制是如何使得貨幣價值變動在其內部得以化解,而不影響其作為價值尺度的過程,文章前面已有論述\\) 這正是這時期為消除物價變動的影響,世界各國研究的另外一個方向---公允價值會計.
所謂"公允價值",一般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也就是說,在上面的例子中,該企業在年末應該以公允價值 $ 250 或 $ 150 確認其有價證券,且在這個公允價值里已經考慮了貨幣價值的變動.當然,發展到今天,公允價值已不僅僅是為了緩解通貨膨脹的影響,它在更廣闊的領域里發揮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如果說通貨膨脹會計是對歷史成本會計的重新調整或修正,那么,公允價值會計就是全新的會計模式了.在這種會計模式下,市場價格作為一種會計假設也好、會計前提也好,對于會計理論框架的構建已成為一種必要,正如葛家澍教授提出的,對于 1961 年,Moonitz 提出的"市場價格"假設的正確意見在今天應重新加以肯定.
上面主要討論了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針對驟劇通貨膨脹,西方國家探討的用以規避其惡劣影響的兩個方向,它們后來有著不一樣的命運.20 世紀 80 年代末,平息的通貨膨脹又恢復了歷史成本原則的權威地位,通貨膨脹會計便漸漸淡出; 而公允價值會計由于其具有更廣闊的運用前景被大大地發展了.然而,在我國,會計假設的發展卻有著不同的軌跡.
三、我國貨幣與價格假設的歷史演進
在 1980 年 1 月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會計界就明確提出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研究目標.此后,我國會計界便圍繞會計的基本問題展開熱烈地討論.在當時,會計理論的研究主要以介紹西方國家會計理論為主.關于貨幣與價格的假設,一批學者直接引進了 70 年代以前西方國家已經形成的一些看法,比如,1980 年葛家澍在其論著《會計學導論》中指出: "這一選擇\\( 貨幣為計量單位\\) 是以作為計量單位的幣值不變作為前提的"、1983 年婁爾行在《資本主義財務會計》中介紹了國外會計假設主要理論,在論述"貨幣計量假設"時指出"附帶的假設,即假設貨幣本身的價值穩定不變",持這種觀點的文獻還有 1987 年陳元樊的《會計學體系》、1989 年李翔華的《會計基本理論》、1995年孟凡利的《財務會計理論》、1995 年王愛國的《會計理論依據》、2000 年裘宗舜的《財務會計概念研究》、2000 年吳水澎的《中國會計理論研究》等等.
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會計的發展,尤其是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公允價值會計的運用促使人們對會計理論的基本問題進行重新思考,使得會計假設在我國有了新的發展.比如,1988 年林志軍在《會計假定、原則、準則》中指出: "會計計量不只是直接計量商品的價值,而是計量商品的價格,價格只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兩者往往有一定的脫節"; 1999 年薛云奎在《會計大趨勢》中論述"貨幣計量假設"時寫道:
"貨幣要作為計量尺度來加以運用需要一個前提,就是市場的存在"、"貨幣只有在交易時才具有價值尺度的職能"、"太長的會計分期不利于充分地反映企業的實時風險",可見,作者在論述貨幣計量假設時并沒有附加"幣值穩定假設",而是指明要有"市場的存在"、"交易發生時"等等,還提醒人們關注其"實時風險"; 2002 年,葛家澍在《財務會計理論方法準則探討》中"其它假設"部分討論了"公允價值與成本"假設; 2004 年,在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關于會計基本假設的課題研究中,葛家澍、王建忠主持的各自課題組也都一致認為對現有的會計假設應當根據新的會計環境有所增添并對舊的基本假設進行必要的重新解釋.針對貨幣與價格有關假設的看法基本一致,但表述上稍有不同,葛家澍主持的課題組認為我國可以承認"市場價格與公允價值"假設,而王建忠主持的課題組認為我國可以承認"市場價格"假設,而對于"以貨幣為計量的基本單位并假定幣值不變"假設,兩個課題組均未有變動.
會計理論既有繼承性,又有動態\\( 發展\\) 性.不管怎樣,在國外已不被重視的會計假設理論在我國得到新的發展是毫無異議的.但這種發展至今仍處于探索階段.我國 2006 年新的會計準則中全面引入公允價值,但對會計假設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并沒有進行必要的改進和重新表述,這是很遺憾的.
四、新會計準則體系下貨幣與價格假設表述的現實選擇
貨幣與價格是與價值緊密相連的兩個概念,作為對會計環境進行描述的會計假設理應對兩者進行恰當地描述,但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已經看到,源于歷史成本會計的相關會計假設已逐漸暴露其局限性,不能合理解釋新的會計實務,理論一旦不能指導實務,就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了.因此,我們認為,在我國全面引入公允價值的現實情況下,在基本準則中對貨幣與價格有關假設進行重新解釋或者新添必要假設已迫在眉睫.至于具體怎樣變革,我國著名會計學者朱國璋在其論著《現代會計理論之介紹》一書中關于"假定"的若干論述可以引為標準:
1. 基本假定內所指的事項,必為目下既成之事實;2. 此種假定,其有效性為眾所周知,毋庸質疑,但亦無法予以證實,惟如一旦發現某項假定不確定時,則吾人即可否定其有效性,取消其基本假定的資格;3. 基本假定根據環境而產生,一旦環境變遷時,基本假定必隨之而變動;4. 各項假定,應相互配合,成一整體,不可彼此矛盾;5. 每項假定均應各自獨立,不為其它假設所籠罩.按照這五條標準,我們認為,現實情況下,我國會計準則制定可以考慮下列兩種模式對與貨幣與價格相關的會計假設進行調整:
模式一: 貨幣單位計量假設和市場價格假設并存.這種模式要求在我國現有的四個基本假設中再添加一個新的假設"市場價格"假設,然后對貨幣單位計量假設的傳統表述進行必要的修改或重新解釋,以使這兩個并列的假設能夠相互配合、相互獨立且不彼此矛盾.對于"市場價格"假設的內容可以表述如下:
市場經濟機制主要是價格機制,在市場經濟中,凡是活躍的市場,其商品、勞務的交換總是通過可觀察的市場價格達成交易.凡是市場參與者普遍接受的價格即為市場價格,應是最理想的公允價值而成為財務會計計量的基礎.市場價格是動態的成交金額、是在市場中客觀形成的,不以個別企業的意志而轉移,它要求有一個公開的市場,發生于買賣雙方公平交易過程中.市場價格可分為過去的市場價格、現在的市場價格和未來的市場價格.過去的市場價格即買價,在會計上稱為"歷史成本"、現在市場價格按其買價則為"現行成本"、按其賣價,則是"脫手價格"; 未來的市場價格通常用"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模擬.
對于"貨幣計量單位"假設基本上仍可按傳統的表述,即認為會計核算以貨幣作為計量經濟活動的最好單位.需要作修改的是剔除主觀的"幣值穩定",前文已述,幣值變動的因素已在市場價格中得以反映,引入市場價格假設后,假設幣值穩定不僅是不必要的,而且會使得兩個會計假設之間相互籠罩.
模式二: 貨幣價格假設/貨幣計量假設.此種模式要求用一個會計假設同時融合貨幣單位計量和市場價格兩方面的內容.在表述上可沿用"貨幣計量假設"的提法,但要與"貨幣計量單位假設"相區別,認為"貨幣計量假設"中還包括"貨幣計量屬性假設"\\( 即市場價格\\)②.不過,我們認為,如果要用一個假設概括兩方面內容,用"貨幣價格假設"更貼切.這并非我們的創新,從前文的文獻回顧中已看到,早在 20 世紀 50 年代,已有會計前輩提出"貨幣價格"的概念,只是當時的提法與我們今天的"貨幣價格假設"的內涵是不盡相同的,我們只不過是借用"老瓶子"裝新東西而已.
貨幣與價格本是商品經濟中密切關聯的兩個概念,且都是源于對價值的反映,將其一起考慮而作為一項會計假設在理論上并無不妥之處.至于這個假設內容的表述,與第一種模式是一致的,即在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外,加上市場價格因素,并剔除"幣值穩定"前提.
總之,幣值穩定假設是歷史成本計量的堅實根基,但與公允價值則是不相稱的,一旦引入與公允價值相對應的市場價格假設,則不管采用哪種模式,幣值穩定就必須排除在會計基本假設之外,我國的會計計量模式才可能真正實現由歷史成本向公允價值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 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目標[M]. 大連: 大連出版社,2005.
[2] 貝克奧伊. 會計理論[M]. 錢逢勝等譯.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 葛家澍. 關于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問題\\( 文集\\) [M].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a.
[4] 葛家澍,林志軍. 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M].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5] 葛家澍. 建立中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總體設想[J].會計研究,2004,\\( 8\\) .
[6] 楊錦霞. 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分析[J]. 財經理論研究,2013,\\( 5\\) .
[7] 薛云奎. 會計大趨勢---一種系統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8] 陳敏,肖海英,唐明.《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解讀與思考[J].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2,\\( 2\\) .
[9] Littleton A C,W. A. Paton. 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Accounting Standards[M]. 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86.
[10] AICPA. Report to council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 on re-search program[J]. 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1958.
[11] 杜靜然,張國英. 基于強互表理論的會計準則變遷研究[J]. 財經理論研究,2013,\\( 6\\) .
[12] HI Wolk,MG Tearney,JL Dodd. Accounting Theory-Aconceptual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M]. South - West-ern Pub. \\( Cincinnati,Ohio\\)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