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創新是企業創新的重要內容。在評價企業產品創新的業績指標中,損益平衡時間是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
(一)損益平衡時間的內涵
企業的產品創新是指通過改善或創造產品,進一步滿足顧客需求或開辟新的市場。其過程包括產品構思、設計、試制、生產,直至投放市場。損益平衡時間是指從產品開發開始到產品生產出來并投放市場、產生利潤彌補開發過程的初始投資成本所需的時間。損益平衡時間包括產品創新過程所需的時間,但又不僅僅局限于產品創新過程。
具體來說,損益平衡時間包括兩項基本內容 :一是從發現市場需求開始,經過產品構思、開發設計、試制生產,直至投放市場的時間,稱為“進入市場時間”,以Te表示 ;二是在新產品進入市場后,企業銷售產品產生現金流入,以收抵支取得利潤,以新產品產生的現金流彌補進入市場前的各項投資支出或以利潤彌補進入市場前的各項費用支出所需的時間,稱為“損益經營時間”,以Tw表示?!斑M入市場時間”與“損益經營時間”之和即為“損益平衡時間”,以Tb表示損益平衡時間,則Tb=Te+Tw.
(二)損益平衡時間的應用
依據現金制、應計制兩種不同的計量基礎,損益平衡時間Tb的計算有如下兩種方式 :
一是以現金制為基礎的計算方式。即按現金流量計算,損益平衡時間Tb就是進入市場時間Te與投放市場后產生的凈現金流入量彌補投放市場前發生的現金流出量所需的時間Tw之和。
二是以應計制為基礎的計算方式。即按各期成本費用、收益計算,損益平衡時間Tb就是進入市場時間Te與投放市場后產生的凈收益彌補投放市場前發生的各項成本費用所需的時間Tw之和。
應當明確的是,現金制與應計制是兩種不同的計量基礎,現金流出、流入量與收入、費用、利潤的確認計量原則和方法是不一致的,因此導致兩種計量基礎下的損益平衡時間的計算結果存在區別。例如,為生產新產品引進一項大型設備,按照現金流為基礎的計量模式,應將購買該大型設備的全部現金流出納入初始投資成本,損益經營時間內需彌補該設備的全部現金流出;而按照應計制為基礎的計量模式,則應確認該大型設備在此期間內的折舊額,將其作為前期費用支出,此時損益經營時間內我們只需彌補設備的當期折舊額。
實務中企業的某些項目的創新流程會經歷較長時間,損益平衡時間也可能很長。在這種情況下,宜采用以現金流為基礎的計量模式進行分析,而且在計算損益平衡時間時,不能把不同時間的貨幣收支看成是等效的,需將貨幣的時間價值要素融入到業績評價中,因此要考慮對進入市場時間和損益經營時間內的現金流量分別折現計量。
(三)損益平衡時間指標在應用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關注產品開發過程的有效性。要想減少損益平衡時間,企業就應該在開發產品方面加快行動速度??焖傩袆拥哪芰梢蕴岣弋a品開發過程的有效性以及經營的靈活性,使企業首先占領市場。
2.突出新產品的盈利能力。盡管損益平衡時間指標屬于非財務指標,但它強調產品的獲利能力。新產品投入市場后的銷售額是計量損益平衡時間的重要因素,綜合考慮產品的開發成本、生產成本以及市場和銷售成本是應用損益平衡時間指標的關鍵。
3.注重研究開發、市場和生產三方面的均衡協調。隨著科學技術不斷向綜合化方向發展,創新的綜合性和復雜性日益提高,組建跨職能的團隊已經成為企業面對劇烈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要降低損益平衡時間,企業內部各個職能部門應有效地溝通交流,消除不增值活動,從而制定出具有全局視野的戰略決策。
4.著力降低新產品開發成本及風險。要降低損益平衡時間,應將新產品的開發及生產成本控制在目標成本內,同時,應提高新產品質量和工藝的可行性,降低新產品的市場風險。
5.長、短期項目應有機結合。速度和時間有時并不必然轉化為財務績效的提高,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而促使企業接受短期項目、放棄有戰略意義的長期項目。該指標的運用應建立在管理者理性經營的基礎上,使得公司的長、短期項目有機結合起來。
6.不同產品的損益平衡時間不具有可比性,不同產品的損益平衡時間可能相差較大,并非對所有新產品的評價都有意義。所以,在應用此指標時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