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本會計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關注,企業制造工藝技術、制造環境的不斷改善,成本會計范疇的擴大及市場環境的沖擊等都對其產生了重大影響。
1 影響企業成本會計發展的因素
1.1 成本會計內容的界定
成本是一個價值范疇,成本會計所研究的成本,主要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單位所發生的各類成本費用,在財務會計中主要指產品的制造成本,而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成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也在不斷地發展。譬如,在西方國家,成本定義是為了一定目的而支付的或應支付的用貨幣測定的價值犧牲。該定義從外延上超出了產品制造成本的范疇,如產品開發成本、質量成本、資金成本等;從成本內涵上決定了成本必須與管理相結合,要求成本能夠提供管理需要的信息,如變動成本、機會成本、目標成本等管理會計中的成本概念。當今較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成本會計包含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與成本考核七個方面。然而,這種范疇的界定在成本會計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其一,成本核算重視產品制造成本,對產品在研發、供應、銷售等環節的成本忽視;其二,成本會計應以核算為中心,提供準確的成本信息,才能為成本管理提供需要,然而,將成本會計與成本管理混淆在一起,在成本核算中成本項目過于簡單而使成本控制缺乏針對性,成本信息失真也使成本管理達不到效果,不能明確企業各部門的職責;其三,將成本會計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或是歸入財務會計當中,涉及成本的問題都與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學科交叉。事實上,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是管理會計的內容,成本計劃、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應歸入財務管理更合理[1].因此,企業成本會計在發展過程中,縱向深入不夠,進入了盲目橫向拓展的誤區,而對成本會計內容的界定首先會影響企業成本會計的發展趨勢。
1.2 知識經濟的沖擊
1.2.1 知識經濟對成本補償的影響
隨著產業結構從物質型轉向知識和信息型,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變得更加知識化、智能化和數字化,在成本構成中,知識資源消耗的比重越來越大,而資本與勞動力兩大生產要素的耗費比重則越來越低。如若采用傳統的成本會計方法,難以全面界定和計量資源的耗費,將導致成本會計信息的失真,越來越滿足不了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因此,如何對知識資源消耗進行全面可靠的成本補償將影響成本會計未來的發展。
1.2.2 新制造環境對成本會計的影響
在新的制造環境下,運用信息技術能在生產各領域實現自動化。譬如,在產品的設計中,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系統;在產品的工藝設計中,使用計算機輔助制造(CAM)系統;在產品的加工過程中,使用數控機床(NCM)和彈性制造系統(FMS),還有計算機輔助工藝生產(CAPP)、自動化立體倉庫以及 MRP、ERP、CRM 等管理信息系統廣泛應用于企業的制造環境。我國在 20 世紀 80 年代就進行了集成原料輸送、配方計算、過程控制、生產管理、成本分析為一體的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的研究,并在企業當中進行了實踐應用。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生產領域當中,能夠大大提高生產力,降低勞動力的成本,并能提高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由于新的制造環境必須在新的管理理論與方法下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企業相應的組織結構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若仍然采用傳統的成本會計方法,會出現制造費用更加多樣化與復雜化,且費用的歸屬也發生變更,將間接費用簡單化處理,沒有揭示出業務活動背后真正的成本動因,導致成本信息的失真,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
1.2.3 新的管理理論及方法的產生
近年來,制造技術的進步促使了管理上的創新,新的管理技術不斷涌現,以追求零缺陷、零庫存為主要目的的適時制(JIT)生產系統和全面質量管理(TQM)制度成為企業降低產品成本、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有力武器。同時,戰略管理理念著眼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對影響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進行決策,實現企業的競爭優勢。采用適時制生產的企業,將存貨水平降到最低,期末存貨量少,可用倒推成本法來計算成本,而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方法顯得沒有必要。在零存貨水平下,生產量就是訂貨量,以致于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售出產品之間的分配沒必要,大大降低了傳統成本會計的工作量。采用全面質量管理的企業,在成本方面既關注量又考慮質,符合現代管理理念,但由于產品質量由顧客來界定,很多企業又試圖準確核算質量成本,對這項成本的確認和計量仍然是全面質量管理的重點。同時,傳統的成本會計主要反映短期的成本信息,將固定成本進行短期的期間化處理,淹沒了大量戰略信息,企業績效難以真正體現。因此,一系列新的管理技術與方法的使用,不同于傳統的批量生產方面的問題,只有企業具備先進的管理水平,成本會計才能革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