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提出,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岸⒄摺钡奶岢?,是否可以增加“二孩”的出生率,對作為“經濟人”的夫妻來講,從機會成本角度去分析,可反映當事人對此政策的積極與消極態度。
一、“經濟人”夫妻對“二孩”的態度與機會成本的博弈
經濟人即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經濟人假設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是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也以享樂主義哲學為基礎,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懶惰而不喜歡工作的“自然人”.經濟人理性選擇假設是指個人在選定目標后對達成目標的各種行動方案根據成本和收益作出選擇。據此涵義,“經濟人”夫妻對“二孩政策”有積極與消極兩種態度。
機會成本是指在資源有限條件下,當把一定資源用于某種產品生產時所放棄的用于其他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由于資源有限,如果在選擇中放棄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首選),那么其機會成本將會是首選;而作出選擇時,應該要選擇最高價值的選項(機會成本最低的選項),而放棄選擇機會成本最高的選項,即失去越少越明智。據此涵義,“經濟人”夫妻對是否選擇“二孩”要看機會成本的高低來確定,機會成本高就放棄,機會成本低就選擇。
假設一對靠薪水生活的“經濟人”夫妻對是否選擇“二孩”主要有貨幣、時間、精力和精神四個選項,在不選擇“二孩”時每個選項的效用為10,其總效用就是40;如果在選擇“二孩”時按每個選項所獲得的正負效用去計算機會成本,那么與機會成本博弈的過程如下:
“經濟人”夫妻可以選擇不要“二孩”和要“二孩”兩種方式。選擇不要“二孩”時,他們的原有總效用40不變;選擇要“二孩”時,他們以后的總效用將隨各選項的效用變化而變化,其減少的效用相當于其機會成本。比如貨幣10萬元,如果拿去投資可能賺2萬元,拿去養“二孩”就不能投資就不能賺到2萬元,其機會成本折算成貨幣就是2萬元,而這2萬元可能帶給“經濟人”夫妻其他方面的作用,也就是效用,既然2萬元賺頭沒了,相當于2萬元的效用也就沒了。
要“二孩”時,將產生以下貨幣支出:妻子在懷孕期間的相關保健費用,生“二孩”時的住院費用,“二孩”的撫育費用包括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二孩”的教育費用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等。為了滿足這些費用開支,妻子在服裝、化妝和美容等方面必須減少開支,另外,在懷孕后期與育嬰階段,妻子不上班,收入可能減少(如在私企打工的女性),丈夫在抽煙、喝酒與搓麻將等方面必須減少開支,夫妻在外出旅游、給雙方父母的贍養費和提升自己能力的培訓費等必須減少開支,由于薪水的增長速度趕不上支出的速度,夫妻有可能必須舉債才能應付“二孩”所需的各種費用(按市場價格,如今養大一個孩子花費頗巨)。由此來看,要“二孩”時夫妻在貨幣方面的效用將大大降低,可能由原來的10變成-5,其機會成本就是本該由自己花費的貨幣被挪為他用、減少的薪水收入和增加的舉債等。
要“二孩”時,將把原來的一些時間轉變成現在的以下時間:妻子方面,得把一段上班時間轉變成懷孕后期與育嬰階段的時間,得把大部分外出聚會和逛街時間轉變成看管孩子的時間,得把上班時的外出培訓的部分時間轉變成看管孩子的時間等。丈夫方面,得把外出應酬的部分時間轉變成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的時間,得把睡懶覺的全部時間轉變看管孩子的時間,得把業余在外吃喝玩樂的大部分時間轉變成看管孩子的時間等。夫妻方面,得把共同外出旅游的部分時間轉變成看管孩子的時間,在孩子嬰兒時期得把夜里休息的部分時間轉變成看管孩子的時間等。由此來看,要“二孩”時夫妻在時間方面的效用將降低,可能由原來的10變成5,其機會成本就是本該已經自由的時間卻要被挪為他用和大大降低的自由度等。
要“二孩”時,在本已很大的生活壓力下有限的精力又將多花:
夫妻在應付單位企業等的事情、升遷、關系和薪水等已經精疲力竭,對于多出來的“二孩”,要關心其健康、花費、學習和成長,這有點像給滿負荷的駱駝添加最后一根稻草,要做到完美平衡才能不壓垮駱駝,平添的累是不少的。由此來看,要“二孩”時夫妻在精力方面的效用將降低,可能由原來的10變成3,其機會成本就是本該已經輕松的生活卻要被多出的許多累活兒代替等。
要“二孩”時,精神來自于自我感覺和外在輿論。如果夫妻已經有一個兒子,“二孩”是女子時效用將提升,可能由原來的10變成13;“二孩”仍是兒子時效用將降低,可能由原來的10變成7.如果夫妻已經有一個女子,“二孩”是兒子時效用將大大提升,可能由原來的10變成18(這跟外在的評價和中國人固有的傳宗接代思想有關);“二孩”仍是女子時效用將較大降低,可能由原來的10變成6.如果夫妻已經有一個殘疾子女,“二孩”是健康子女時效用將大大提升,可能由原來的10變成20;“二孩”仍是殘疾子女時效用將巨大降低,可能由原來的10變成-30.如果夫妻已經有一個子女,“一孩”對“二孩”的出生絕大多數是不滿情緒,導致夫妻的效用降低,可能由原來的10變成8.由此來看,要“二孩”時夫妻在精神方面的效用將提升或降低,主要在于不確定因素,其機會成本就是預期跟現實的差距。
綜合四個選項與機會成本的博弈過程來看,其結果如表一。
由表一可見,在目前宏觀與微觀環境下,不管“經濟人”夫妻在何選項下選擇“二孩”,其總效用都低于原有的效用;而對“經濟人”夫妻是否選擇“二孩”影響大的因素是貨幣和精神,特別是精神方面,由于不確定因素過多,他們的態度應該是拒絕的。因此,在現有的“游戲規則”下,即使全面實行“二孩”政策,出生率也不會如預期那樣在短期內提高。
二、促進全面“二孩”政策達到預期效果的建議
實行全面“二孩”政策,主要目的在于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和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應從經濟人角度去考慮處于育齡階段夫妻的處境,調整或制定相關“游戲規則”,降低其要“二孩”的機會成本,才能在預期里達到科學的出生率。
(一)減輕貨幣壓力
如今撫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很高,必須降低生育者的貨幣壓力,比如在享受獎勵方面,不但要繼續已經實現的很少的只生一孩的獎勵,而且應對體制內外的婦女差別對待,應考慮給以私企的婦女在產假期間有基本的生活費。要加強生殖健康、婦幼健康、托兒所幼兒園等公共服務的供給。要降低教育成本,延長義務教育為12年等。
(二)靈活時間空間
在時間方面,可以考慮實行帶薪休假的靈活放假制度,在空間方面,可以考慮實行階段性的異地上班制度,把不消在上班地方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拿去別處干,使要“二孩”的夫妻在時間空間方面更充裕。
(三)實行強制育檢
對于要“二孩”的夫妻,必須強制育檢,以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和發生風險,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當然,檢查是免費的,目的是以增進“二孩”的健康為主。這不是倒車歷史,而是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有效前置關鍵環節。適合生育的就生,不適合生育的就別生,作為“經濟人”的夫妻從機會成本方面考慮,應該會接納這項對自己有利的措施的。
參考文獻:
[1]陳娟,趙靜。經濟學視角下的研究生教育成本個人分擔問題[J].高教與經濟,2007.
[2]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Z].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