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 在高技術企業中構建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但仍需在以下方面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核算過程中,人力資產攤銷期間的確定和攤銷方法的選取,人力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比例的確定等;綜合使用多重計量方式對人力資產的價值進行反映。隨著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應用范圍的日益擴大,通過搜集大量的實證數據進行檢驗,進一步地完善該體系,等等。 人力資源成本會計體系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在實踐中反復實施,在檢驗中豐富和完善,才能使之更好地為高技術企業實現戰略目標服務。在前人開辟的新領域里,后來者只有通過持續的研究和實踐,為該模式的構建添磚加瓦,最終在會計學界達成一致,為高技術企業構建出一套統一的、標準化的人力資源成本會計體系,早日推廣應用于實踐中去。
【題目】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成本會計運用探析
【第一章】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在技術企業中的應用導言
【第二章】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相關理論基礎
【第三章】高技術企業應用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的必要性分析
【第四章】企業人力資源成本會計體系的構建
【5.1 5.2】SJ公司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的具體實施
【5.3 5.4】
參考文獻:
[1]郭道揚。 21 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會計控制、會計教育縱橫論[J]. 會計論壇, 2003(1): 28-29
[2]劉永澤, 戴軍。 論知識經濟對人力資源會計的影響[J]. 會計研究, 2000(3): 35-39
[3]張文賢。 人力資源會計的四大難題[J]. 會計研究, 1995(12): 20-22
[4]張文賢。 人力資源會計研究[M].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2(1): 213
[5]弗蘭姆霍爾茨著, 陳仁棟譯。 人力資源管理會計[M]. 上海: 上海翻譯出版公司, 1986: 6
[6]張莉, 劉希宋。 企業人工成本的控制體系與對策研究[J]. 中國軟科學, 2001(3): 89-93
[7]Eugene Kandel, Neil D.Pearson. Flexibility versus commitment in personnel management[J]. Journal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2001, 15(3): 515-556
[8]Lazear, E. P Agency,earning profiles, productivity and hours restriction[J]. American economicsreview, 1981, 71: 606-620
[9]Per Dahlen,Gunnar S.Bolmsjo. Life-cycle cost of the labor fac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production economics, 1996, 46(3): 459-467
[10]狄煌。 如何確定適度的人工成本控制線[J]. 中國勞動科學, 1995(1): 23-24
[11]陳群洲。 人工成本統計的意義[J]. 中國勞動科學, 1996(4): 19-20
[12]程雷, 劉仲文, 艾新宇。 人力資源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 會計研究, 2008(1): 26-32
[13]汪小曼, 李武珍。 現代人力資源成本核算與分析框架的構建[J]. 財會月刊(理論)2008(10):64-65
[14]向麗雅。 人力資源成本的核算與管理略析[J]. 企業家天地(下旬刊), 2008(11): 254
[15]Brian S.Klaas, John A. Mcclendon, and Thomas W. Gainey.Outsourcing HR: The impact of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1, 40(2): 125-127
[16]孫海法, 王翔, 伍曉奕。 業務外包的風險與收益[J]. 經濟管理, 2003(20): 38-42
[17]Paxson,C.,and Sicherman, N The dynamics of job mobility and dual job holding[J]. Journal oflabor economics, 1996, 14(3): 357-393
[18]Yigal Gerchak, Boaz Golany. Hiring Policies in an Uncertain environment: Cost and productivitytrade-off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5(2): 195-204
[19]Grant, P. . The open window: Special early retirement plans in transition[J]. Employee benefitjournal, 1991, 16(1): 10-16
[20]Assa Birati. Successful promotion of early retirement: a quantitive approach[J]. 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review, 1995, 5(1): 53-63
[21]Anderson, P., Mwyer,B The effects of the unemployment insurement insurance payroll tax onwages, employment, claims and denial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0, 78(1): 81-106
[22]Alain Billionnet. Integer programming to schedule a hierarchical workforce with variabledemand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6, 114(1): 105-114
[23]廖建橋。 知識經濟時代的兩極工資理論[J].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17(2):35-38.
[24]田效勛。 薪酬模式設計。 企業管理, 2003(10): 43-48
[25]Turban,D.B. and Keon,T.L 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 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J]. Journal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3, 78(3): 184-193
[26]丁嘉莉。 業務流程再造的職位-活動-人員規劃模型[J].中國管理科學, 2000(12): 29-35
[27]Deangelo H., Deangelo L Union negotiations and corporate policy:a study of labor concessions inthe domestic steel during the 1980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1, 30(1): 3-43
[28]唐建恩, 彭現美。 安徽省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影響實證分析--以教育形成的人力資本為例[N]. 淮陰工學院學報, 2010-08
[29]黃利昆。 淺論人力資源會計[N].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6-30
[30]任力榮。 對人力資源會計及其在我國應用的思考[D]. 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2008
[31]朱學義, 黃元元。 我國智力資本會計應用初探[J]. 會計研究, 2004(08): 61-64
[32]葛家澍。 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準則問題研究[M].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0
[33]胡元木。 成本與管理會計研究[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0: 172-240
[34]國家統計局。 2011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EB/OL].
[35]國家統計局。 2008 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狀況分析[EB/OL].
[36]人力資源信息化成功應用案例[EB/OL].
[37]醫療行業分析和先進模式研究報告[EB/OL].
[38]畢博。 清華紫光:高科技行業--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方法研討[EB/OL],
[39]馮淑萍。 關于我國當前環境下的會計國際化問題[J]. 會計研究, 2003(2): 2-7
[40]劉玉廷。 中國會計改革八大領域全面推進[J]. 會計研究, 2010(12): 3-10
[41]國家統計局。 2008 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狀況分析[EB/OL].
[42]黃曉波, 張霽。 會計環境變革與財務會計理論創新[J]. 審計與經濟研究, 2011, 26(3): 67-75
[43]黃曉波。 基于廣義資本的財務報告[J]. 會計研究, 2007(10): 3-10
[44]吳瀧。 對人力資源會計研究困境與出路的思考[J]. 會計研究, 2010(1): 64-68
[45]鄧孫棠。 人力資本及其對應人力資源的確認與計量問題研究[J]. 會計研究, 2008(3): 17-22
[46]楊政, 董必榮, 施平。 智力資本信息披露困境評析[J]. 會計研究, 2007(1): 15-22
[47]于蕾, 吳娜。 試論人力資源會計的幾個問題[J]. 現代經濟信息, 2013(1):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