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一汽-大眾存貨管理困境研究
【第一章】汽車公司存貨管理優化探究緒論
【2.1 2.2】關于存貨管理的文獻回顧
【2.3】存貨管理方法的介紹與評價
【第三章】一汽-大眾存貨管理現狀分析
【第四章】一汽大眾存貨管理問題原因分析
【第五章】一汽大眾存貨管理制度的優化與設計
【第六章】提高存貨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參考文獻】一汽-大眾存貨管理機制研究參考文獻
2.3 存貨管理方法的介紹與評價
2.3.1 主要存貨管理方法的介紹
2.3.1.1 存貨經濟批量(EOQ)
經濟訂貨批量(EOQ),主要是可以用于得出企業一次訂貨(購買或自制)的訂貨數量,也可以用以得出企業訂單(購買或自制)數。隨著訂單數量的變化,訂貨成本和庫存成本的轉移。確定經濟總量的目的是為了尋找兩者的成本和最低訂貨量。當企業按此方式來訂貨,就可以找到其最優方案,以使此次訂貨所需的倉儲費用和訂貨費用達到最小值。當企業按照經濟訂貨批量來訂貨時,可實現訂貨成本和儲存成本之和最小化。哈里斯(F.W.Harris) 于 1913 年首次提出了 EOQ 模式[39]以運用于存貨方面的管理。此后,EOQ 被西方主流企業所采用,幫助企業很好的進行了訂貨和倉儲的管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EOQ 模式存在以下假設:(1)存貨的耗用或者銷售比較均衡;(2)企業一定時期的進貨總量能較為準確地予以計量;(3)存貨的售價平穩,且無任何的折讓折扣,企業可以自行確定訂貨時間,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及時補充存貨,即需要存貨時便可立等可??;(4)倉儲條件及所需要的現金不受限制;(5)不允許出現缺貨情形。由于訂貨成本和存貨持有成本兩者之間的關系為此消彼長,因此其目標是得出使持有成本和訂貨成本總和最低的訂貨批量,以對訂貨的存貨數量進行管理(如圖 2.1 所示)。
2.3.1.2 物料需求計劃 MRP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經濟學家把存貨分為了兩個類別,分別為獨立需求存貨(independent demand inventory)與相關需求存貨(dependent demand inventory)。庫存的數量是由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市場供求的變動所決定,如產成品、商品以及用于銷售的原材料等,獨立需求量表被稱為相關需求量表,如原材料、零部件、產品、半成品等,較高的存貨庫存量主要是由對此種類別存貨的需求所影響的。MRP 形成的標志是約瑟夫。奧利奇于 1975 年發布的著作《物料需求計劃》。MRP 的基本模型如圖2.2.
MRP 主要內容包括客戶需求管理,生產計劃,物料計劃和庫存記錄??蛻粜枨蠊芾?,包括客戶訂單管理和銷售預測,實際客戶訂單和科學的客戶需求預測組合,可到客戶的需求和多少。MRP 是以計算機軟件的形式在計算機軟件的形式,這是一種數據處理系統,有其自己的輸入,處理,輸出對象。MRP 完成生產計劃和整個庫存供應計劃,避免重復工作和錯誤,這表現出了集成化信息的巨大優勢所在。然而,由于在計劃 MRP 體現了對材料需求的考慮,并且假定企業的生產線不受產能的約束和控制,不會出現產能不足的情況,所以這就嚴重限制其實際應用。此后,相關經濟學家在考慮MRP 不足和限制的條件下,添加了其對企業的反饋計劃與執行能力,構成為一個閉環地 MRP,MRP 已經成為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庫存管理的主流模式。其實現了對物料需求的控制是卓有成效的。同時,物料需求計劃與生產能力計劃相結合,經過反復操作,后可實現余額。同樣,產能規劃不受限制需求的能力限制,而是有計劃和調整的能力,使其能滿足材料的需要。閉環 MRP 是統一的適應性的一種好方法,計劃的穩定性和靈活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計劃和控制系統,可在企業庫存管理中的實際應用。閉環 MRP 的基本模型如下圖 2.3.
2.3.1.3 制造資源計劃 MRPⅡ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管理專家對閉環 MRP 進行了進一步更新研究和擴展實踐,以便解決閉環 MRP 暴露出的典型性問題:只注重對物料的實物管理而未包含對存貨價值和資金的監控管理、沒有考慮公司的經營戰略和長久的發展規范,于是制造資源計劃(“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就此誕生。閉環 MRP 的缺點在于企業的業務利潤和經濟利益如果受到實施該計劃的影響趨勢和程度,以及是否會幫助企業完成既定的經營目標和發展戰略;其次是物料數據的重復錄入和存儲問題,同一個數據可能會在財務數據的錄入上一個情況,而在生產部門錄入時又變成了另外的數據,而且錄入的數據不相同同樣會對后續進行生產安排和財務核算造成嚴重的影響,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浪費,降低了員工工作效率,浪費了寶貴的企業資源。MRP 與財務子系統和生產子系統,形成一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和 MRP II 結合物流、資金流、物流和資金流,信息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的集成:(1)每種材料的標準成本會計對象之間的靜態關系。(2)建立一個證書,以確定物流和資金流之間的動態關系。它可以有效地控制資金的使用,利用各種制造資源,加快生產節拍,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企業的整體優化,以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占據市場。
2.3.1.4 ABC 存貨管理法
在第十九世紀,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Vifredo Pareto) 在米蘭財富分配的研究發現,20%的社會財富,他將總結作為一種重要的少數和次要的多數。這樣一種規律同樣存在于企業的存貨管理中,大多數的資金被極少量的庫存所占用,而大部分產品只占據了一小部分的庫存資金。這就要求企業需要把存貨按價值進行分類,按照價值和數量的關系整理出存貨的類別并分別用不同的方法對存貨進行管理,高價位的產品應該是一個小的采購和嚴格控制,并為低成本的產品可以是大量的采購和控制,如使用庫存和資金之間的法律,和庫存分類方法稱為庫存管理。
ABC 存貨管理法把存貨按類別和價值的相互關系劃分成 A、B、C 三類:A 類存貨約占總價值的 70%,而數量卻只占總數量的 10%;B 類存貨約占總價值的 20%,數量約占總數量的 15%;C 類存貨只占總價值的 10%,而數量約占總數量的 75%.對于A 類庫存,要計算經濟秩序的數量和訂貨點,盡可能增加訂單數量,減少庫存積壓,這是為了降低成本的存儲和大量的資金占用;同時,還可以為該類存貨分別設置永續盤存卡片,以加強日??刂?。對于 B 類庫存,也要事先為每個項目計算經濟訂貨量和訂貨點,同時也可以分享設置永續盤存卡片來反映庫存動態,但要求不必像 A 類那樣嚴格,只要定期進行概括性的檢查就可以了,以節省存儲和管理成本。對于 C 類庫存,由于它們為數眾多,而且單位價格很低,而且庫存成本很低。因此,可以適當的增加每次訂貨的數量,減少全年的訂單次數,對這類物資日常的控制方法,一般可以采用一些較為簡化的方法進行管理。
2.3.1.5 JIT 存貨管理模式
JIT 庫存管理模式是在 1973 年代的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實施的生產方式,這種方式,使豐田公司通過第一次能源危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引起其他國家的注意后,并逐漸在歐洲和美國和地方的企業實施并推行開來,這一方式與源自日本的其它生產、流通方 式 一 起 被 西 方 企 業 稱 為 “ 日 本 化 模 式 ”. 該 生 產 方 式 包 括 了 JIT 生 產(Just-in-Time-Production)模式和 JIT 采購(Just-in-Time-Purchasing)模式。JIT 生產方式的基本思想為“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也即追求一種無庫存,或庫存達到最小的生產系統。JIT 的基本思想是生產的計劃和控制及庫存的管理。
所以,JIT 生產模式也被稱為“精益生產”.JIT 的基本操作模式為首先根據公司的銷售預測,制定一份提前兩個月的生產預測,之后進行細化提前一個月確定產量,隨后將計劃分配至生產車間進行組織安排生產,生產車間經過平衡生產順序制定詳細的生產進度計劃,裝配線按照此生產計劃進行生產裝配。同時需要對零部件的供貨商進行 JIT供貨,通常需要 JIT 供應的零部件為使用頻率高與價值量高重合的部分,這一部分大約占公司零部件總體需求量的 20%左右。較為理想的供貨方式為:1. 供應商自身進行JIT 生產,生產完成后直接 JIT 供貨。這種供貨方式的實施條件為此零件被其一家壟斷供貨,且距離裝配廠比較近。2. 零件會首先被零部件供應商批量送到第三方物流倉庫,再由第三方物流倉庫按照跟定順序和配貨單進行排序供貨。其前提條件為供應商生產地點距裝配廠較遠的情況。3. 混合排序供貨:此供貨方式要求供應商首先按照配貨安排把零件送到指定的排序地點,經過混合排序后再供貨。其前提前提為同一類零件多家供貨。圖 2.4 是豐田汽車公司 JTI 生產模型。
2.3.1.6 供應商存貨管理模式(VMI)
為了優化和充分利用豐富的供應鏈資源,達到降低企業存貨數量和占用資金的問題,更多的企業開始了供應商存貨管理模式這一新型方法的嘗試。特別是在零售業中,飽受長鞭效應苦惱的銷售商為了保證銷售的連續性避免缺貨的情況發生,而不得不獨自的管理存貨,然后供應方面一直是有幾家供應商同時負責對產品的供應,銷售商在加強企業合作、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抉擇中選擇利用供應商存貨管理模式進行對存貨的管理。
VMI 全稱 VendorManagedInventory,即供應商管理庫存。實踐中 VMI 克服了按照傳統用戶發出訂單進行補貨的做法,它將傳統的多級供應鏈管理優化為了創新的單級管理。是一種用戶和供應商以獲取為目的,以最低的成本,在同一協議下由供應商管理庫存,并不斷監督協議的執行和修訂后的協議,使庫存管理得到持續改進的合作策略。這種庫存管理策略打破了傳統庫存管理模式的分散性,體現了供應鏈管理思想的整合,適應了公司整體的發展需要和市場變化的需求,對存貨管理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進行了很好的嘗試。
供應商管理庫存 VMI 是以供應商為中心,以雙方最低成本為目標,在一個共同的框架協議下將下游企業的庫存決策權代理給上游供應商,由供應商行使其庫存決策的權利,并通過對該框架協議經常性地監督和修改以便實現持續改進。供應商將配送中心,倉庫和 POS 數據,實現需求和供應相結合,對企業幫助供應商發展計劃的下游,使企業庫存的下游的真正實現,供應商的庫存也將大大降低。供應商管理庫存(VMI)是一個很好的供應庫存管理策略,它可以克服傳統的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的不足,系統和庫存管理集成的管理思想,使供應鏈系統能夠實現同步操作。
2.3.2 各種存貨管理方法的評價
2.3.2.1 對存貨經濟批量模型(EOQ)的評價
EOQ 模式歸屬于存貨管理的推式系統(push-type system)。EOQ 模式適用于穩定和平衡的庫存需求,購買環境和產品品種是必然的,以及大批量生產成本高的制造企業。
EOQ 模式的貢獻和優勢是:平衡生產成本和庫存持有成本,可用于處理不確定的供應和需求;EOQ 庫存消耗率,庫存,交貨周期可以合理確定再訂貨點或再生點。EOQ 模式的特點:第一,簡單,易操作,目前的庫存管理系統并不需要做很大的改變。兩者的特點是比較靈活,即使數據的計算結果不太可靠,但也要使庫存管理進入大致正確的范圍。然而,在這個范圍內,量為一定數量的偏差范圍內的業務不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這也反映了成本和訂貨成本的平衡編輯。
EOQ 模式需要很多的假設條件,甚至考慮提前訂貨,安全庫存等因素來提高或擴大的 EOQ 模型還需要以下假設:1 庫存需求是連續的,均衡的,必須是可預見的需要;2,存貨可以購買或生產;3 庫存成本為零。如果企業的管理不到位不能夠準確、及時的得到企業的訂貨和生產成本,EOQ 模式將不能得到很好的應用。EOQ 模式是一個單一的企業庫存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在信息的情況下,庫存和銷售是游戲和短期合作的價格下關閉。在 EOQ 模型最大的缺陷是沒有必要區分相關需求的庫存和庫存的需求之間,兩類庫存進行庫存管理策略管理。EOQ 模式的這種濫用情況,直接導致了對它的懷疑和否定。
2.3.2.2 對 MRP 模式的評價
MRP,MRP II 和閉環 MRP 是單個企業的庫存管理問題,它們適應條件是必須要有明確的需求計劃預測、完整的庫存資料與記錄、準確的采購和使用原材料所需要的時間。因為這些原因,本文將簡稱 MRP 模型,它能夠確定確切的時間和各種原材料,零部件數量的優勢,降低生產水平,提高最終產品的安排生產效率。使用 MRP 的前提限制條件很多也非常的苛刻,如果該模型運用的不到位,會使企業的庫存積壓,難以適應最終生產產品的需要。它適用于產品品種和多材料的庫存水平,并為離散的多階段制造環境的大規模生產的需要的企業。
2.3.2.3 對 JIT 模式的評價
JIT 模型認為,一個企業的存貨是負債而不是資產。所以它要求企業的庫存存貨是零或者需求量的最低水平。這就要求企業采購和領用原材料的時間不能過長。這樣一來就大大的增加了勞動工人的勞動強度,使他們產生嚴重的不滿情緒。另一方面,由于企業要求做到庫存最低,所以企業沒有足夠的庫存水平,企業就會要求供貨商縮短供貨時間,你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活動。這樣對供應商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供應商對于需要一定供貨周期的產品,必須要有一定的庫存,加大了供應商的存貨管理成本。為了提高服務的質量,這會給供應商帶來很大的管理成本與壓力,容易造成供應商的不滿。JIT 的生存模式適用于穩定生產,產品真的是相似的,在小的重復性制造環境下的產品的變化。必須強調,那就是,JIT 采購和 JIT 生產是兩個不同,庫存管理,JIT 采購不需要和 JIT 生產的組合,不需要在一個企業同時進行;即,企業實施 JIT 采購,不在外包應用 JIT 采購模式的每一個種商品。因為兩者都起源于豐田汽車公司,和庫存管理的理念是相同的,所以本文將統稱為 JIT 模式。JIT 生產方式在產品結構的MRP 模型更適合與管道的復雜度很低。MRP 模式更適合于 JIT 生產時,變化的程度較高,產量較低、控制水平高。JIT 和 MRP,EOQ 的共同特點是:企業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現資源的最大利益化,他們被稱為傳統的庫存管理模式。
2.3.2.4 對 ABC 存貨管理法的評價
存貨的 ABC 管理方法不是單獨的存貨管理模型,所以它本身并不能解決存貨管理的基本問題。但是 ABC 存貨管理方法可以與其他的存貨管理模式相結合,來實現企業的存貨管理。企業在使用 ABC 方法的同時,要對其進行不斷的修正,來適應企業不斷變化的庫存商品的種類、適量及價值。只有這樣存貨的 ABC 管理方法才能更好的為企業服務。
2.3.2.5 對 VMI 模式的評價
VWI 被廣泛的適用與制造商與零售商、生產商與其上下游企業之間及一個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之間。但是有些情況就不適用于 VWI 模式:如采購為核心競爭力,堅持企業的購買使用將被拒絕或不完全執行 MVI,兩,雙方缺乏信任,不愿意分享的內部會計信息。有時,VMI 是難以適用,這是不兼容的信息系統和業務流程的合作企業,因此,對該費用的實現還包括它的投資以及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重組的投資。在該應用的會計師和其他相關人員的管理,它不能證明成本與效益原則、相互之間不能信任,為此,有必要開展 MVI,還需要購買,供應商,供應商,銷售人員和其他評價,激勵機制的重新設計,以改變庫存管理的態度和行為。
VMI 的開始后,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信息,利用會計信息在供應商的庫存管理庫存的準確能力,生產和銷售。事實上,買方與供應商之間的會計信息很難做到公開、透明、及時、準確,使 VWI 的使用效率降低,不能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的要求。
很顯然,MVI 模式中的買方與供應商之間屬于委托和代理,因此,MVI 的應用有兩類代理問題:第一,客戶的逆向選擇問題和道德風險,兩者的供應商。第二,要建立激勵機制,應采取手段調整利益和風險,消除信息不對稱等風險才能使雙方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