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作業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簡稱 ABC)產生于 20 世紀 80 年代的現代企業制造環境中,是以作業(activity)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后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ABC 從以“產品”為中心轉移到以“作業”為中心上來 ,對各項資源進行分流、細化、整合,是一種比傳統成本核算方法更加精細和準確的成本核算方法。
目前教育體制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社會各界更加關注教育成本的構成和支出明細,2013 年 1月 1 日起執行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規定 :高等學校應根據事業發展需要,實行內部成本費用管理,2014 年 1 月 1 日起執行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則為推進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數據支持。本文對高校借鑒作業成本法運用的基礎、方法及應用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為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不同于傳統成本法核算的新視角,為高校加強成本控制和精細化管理提供參考。
二 、高校作業成本法應用可行性與意義
(一)作業成本法高校教育成本應用可行性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機構,其基本環節包括:招生宣傳(廣告)-招生(原材料采購)-在校教育(生產加工)-畢業考核(產品檢驗)-畢業分配(銷售)-畢業生信息反饋(質量跟蹤),高校的生產過程具備了運用作業成本法進行教育成本核算的條件。
高校的培養對象呈現多元化,各層次各學科各專業成本差別較大,且教育活動協作性強,教育資源共享程度高,教育成本間接費用多,作業成本法為高校進行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科學的基礎。
目前高校的資金來源由國家撥款、學生收費、銀行貸款、學校產業創收以及捐助等多渠道組成,高?,F行的傳統成本核算方式不能滿足國家、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需求,在高校要求信息公開的環境下尋求一種新的有效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作業成本法的運用是有效的實踐。
高校的生產過程即人才培養過程是一種職能式結構,由教學、教輔、學生管理、行政管理、資源管理、院系管理等 6 大作業中心組成,任何一個部門都不能單獨完成一個完整教育過程,且從作業劃分到具體核算都不如企業縱向結構那么復雜,適合作業成本法的運用理念。
新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已經執行,制度增加全新的“成本費用管理”一章,部分引進權責發生制,增加了固定資產的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創新引入虛提折舊是收付實現制向權責發生制轉變的重要標志,有利于加強成本核算,為作業成本法的運用提供了制度支持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