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會計誠信的再思考
摘要: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會計工作肩負著新的使命,會計誠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通過分析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提出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完善會計人員選拔、培養、評價機制、強化會計監督、推進會計誠信公開等方面重塑會計誠信。
關鍵詞:新常態;會計誠信;誠信缺失
會計工作是經濟宏觀調控、企業微觀決策、相關方了解企業經營狀況的基礎,會計誠信是會計工作的基石。正如我國現代會計學之父潘序倫先生所言:“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碑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進人新常態的轉型時期,也是重塑會計誠信,凈化會計執業環境,形成履約踐諾、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的有利時機。
1會計誠信的內涵
會計誠信是會計行為的誠實守諾,是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精準服務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基本準則。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會計信息對于增加市場透明度、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彌補市場失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也就要求會計人員立足會計實踐,力行誠實守信,如實地記錄、計量、確認和報告企業日?;顒又忻恳豁椊洕鷺I務,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可靠,忠實地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實的會計資料,使企業的管理者、投資者能夠依據完整的會計信息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做出正確的研判、實施有效的監督,從而實現整個企業乃至社會的最優經濟效益。
2會計誠信缺失原因
2.1利益驅動
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企業在權衡失信成本與收益的情況下,不顧國家法律法規,采取做假賬目、編假報表、串通舞弊、虛報利潤等手段,人為地操縱成本費用的計算標準和利潤分配方法,掩蓋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以謀取經濟利益或政治利益最大化。
2.2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缺失
一些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觀念淡薄,追求私利監守自盜,在國家、社會公眾利益與單位利益發生沖突時,不能堅守準則,甚至串通作弊,為違法違紀活動出謀劃策,直接參與偽造、編造虛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提供失真的會計信息。有的會計人員缺乏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對會計繼續教育重視不夠,業務知識貧乏或老化,專業技術水平低,導致會計信息過失性失真。
2.3監管缺位
會計信息的披露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也是造成會計誠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在企業內部審計上,由于企業的實際管理者往往是會計信息的制造者,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直接參與會計信息作假,失去了其作為企業管理者對會計信息審計的監督作用。在企業外部審計上,作為社會審計的主體注冊會計師,與企業管理者串通造假時,整個企業的財務狀況更是處于監控的真空狀態,為會計信息失真行為提供了有利條件。
2.4違法成本過低
會計信息造假是一種違法行為,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然而會計信息造假屢禁不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違反會計法規的成本低廉且能給違法者帶來超過成本的利益,一定程度助長了造假的氣焰。
3加強會計誠信的建議
3.1健全法律法規
(l)深化會計改革。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國際慣例,進一步推進會計標準建設,不斷完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貫徹落實好《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等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單位領導人、會計主管人員離任審計等。
(2)加大處罰力度。嚴格問責會計造假責任人,依法追究相關人法律責任,特別是經濟賠償責任,從利益上斬斷其造假的念頭。提高誠信缺失者的經濟成本,建立起懲罰失信行為的聯動機制,使其一處失信,在政策扶持、市場準人、貸款授信等方面處處受制。
(3)加快制定社會信用管理法律法規。構建包含會計誠信在內的誠信體系,完善社會誠信行為規范,強化對守信者的鼓勵和對失信者的懲戒。把社會誠信納人法制的軌道,形成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的法制環境,維護和培育良好的市場信用秩序。
3.2完善會計人員選拔、培養、評價機制
(l)推進會計職業化、專業化、國際化建設。嚴格會計從業人員準人和退出制度。完善會計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組織和職業監督在內的職業建設,以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強會計職業的國際化建設,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推動先進的會計理念、會計工具方法在中國廣泛應用。
(2)大力加強會計人員培訓。堅持并完善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制度,嚴格各類資格考試培訓班的審批和管理,使參訓人員全面、系統地理解和掌握資格考試所要求的專業知識和實務處理能力。創新會計繼續教育機制和模式,不斷完善和提升不同層級會計人員知識結構和能力框架。
(3)構建科學的會計人才評價體系。建立以業績為重點,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多元構成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健全社會化人才評價機制,努力建設一支會計人才結構逐步改善、人員素質不斷提高、工作水平不斷提升的會計隊伍。
3.3強化會計監督
(l)健全企業內控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政企分開、產權明晰、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企業應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要求,進一步規范業務流程和控制程序,健全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等相互協作、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內部控制制度。要認真查找風險點,及時制定防控措施,確保防控措施滲透到會計工作的每個節點上。
(2)加強外部審計。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審計監督職能和鑒證服務作用,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提高會計監督的效率和效果,形成會計監管的長效機制。健全財政監督管理職能,加強對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監督和檢查,為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執業環境,確保注冊會計師能夠獨立、客觀、公正地發表審計意見。
(3)強化社會監督。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監督,增強會計監督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設立專門機構接受舉報,建立公安、司法等部門聯動查處機制,及時將查處結果反饋舉報人,并為舉報人保密,情況查處屬實的,給予舉報人一定的獎勵。
3.4推進會計誠信公開
(l)完善會計誠信監督和評價機制。制定可行的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監督和評價各企業的會計誠信情況,嚴格會計從業人員退出制度。
(2)加強會計信息化建設。建立會計從業人員資格查詢認證平臺,歸集具有會計從業資格人員的相關信息,向社會提供查詢認證服務。
(3)建立會計誠信檔案。建立起全覆蓋的信用信息記錄,記錄會計人員的基本情況、獎懲情況等信息,并通過會計從業人員資格查詢認證平臺向社會公開。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財政、審計、稅務、司法等部門的信息互聯互通,不斷充實完善誠信檔案。
參考文獻:
[1]姜瓊。如何做好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J].辦公室業務,2014(1)。
[2]陳虹。淺議我國會計誠信體系的構建[J].時代金融,2013(30)。
[3]桂德軍。會計誠信問題及其治理對策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3.
[4]陳建中。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建設構想[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
[5]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ZOO6[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