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國企業會計誠信缺失現象研究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企業的規模效益及競爭力都取得了顯著提升,但是企業財務管理卻不斷出現問題,尤其是會計誠信缺失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和健康穩定發展。鑒于此,本文介紹了當前企業會計誠信缺失造成的危害,分析了誠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關解決對策,旨在培養企業誠信意識,避免出現會計誠信缺失問題。
關鍵字:會計誠信缺失;信息失真;誠信意識
在我國現行企業各項管理制度中,財務管理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企業會計管理效果更是直接關乎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及經濟效益。企業會計工作規范、透明、高效的運行,不僅能為企業創造巨大的經濟利益,還能夠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提升企業在行業領域中的核心競爭能力。但目前我國部分企業片面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在經營和審計中不斷地出現會計誠信缺失的問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公眾形象,使部分企業裹步不前,甚至出現發展倒退及關停倒閉現象。因此,研究我國企業會計誠信缺失現象,探索相關對策及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會計誠信的內在涵義
會計誠信是指會計行為的誠實守諾,具體表現就是會計工作人員按企業客觀經營狀況和會計制度的要求,向報表使用者提供真實、完整、準確、及時的財務信息,并且該信息是企業經營者做出正確生產經營決策的基礎,是投資人決策部署的重要依據。
“會計誠信”中的“誠”,相對于會計從業人員至少遵守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遵承國家會計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執行企業經營管理制度;二是忠誠于自己所從事的會計事業,熱愛本職崗位工作;三是誠懇善待與自身會計工作有關和無關的人、事及企業和單位;四是熱忱勤勉的做好會計工作,鉆研業務,善于創新,追求完美。
“會計誠信”中的“信”,相對于會計崗位人員至少也有四層含義:一是堅守信條,嚴格按照會計準則要求處理企業經營一切事物;二是講究信用,以事實為依據,不做假賬;三是樹立會計信譽,以法律為準繩,創建會計品牌,提高會計公信力,讓公眾信服;四是信任他人及其會計信息,培養眾人對會計的忠誠度,相信報表、相信數據、相信會計同行和他人。
結合上述觀點和闡述,會計誠信的內涵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和會計職業操守;二是精湛的會計技術和會計技能;三是完善的會計信息質量和優質的會計服務。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會計誠信代表企業會計對社會和公眾的一種基本承諾,即公開、公正、透明的把企業一切開展的經濟活動如實記錄反映出來,并實事求是的為會計信息使用者們服務。
會計是企業和社會經營活動及社會分工中一項經濟基礎性工作,它在提供決策依據、引導資源導向、提高管理水平、優化薪酬分配、對外合作經營及改革開放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會計信息是由會計人員編制及處理,因此,相關崗位人員的誠信度將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會計信息失真或不對稱會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思維和分析,導致各級決策者的判斷和決策失誤,造成上至危害國家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下至企業及投資者經營效益的損失,影響國家財經法律法規的權威,滋長腐敗行為的產生。近年來相繼曝光的財務假賬事件警醒著我們,國內會計業正面臨著誠信危機。這些會計信息造假事件,抹黑了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及道德形象,造成社會公眾對會計報表真實性的不信任感迅速提升。因此,提升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水平已成為會計行業及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迫切任務。
二、企業會計誠信缺失主要危害
會計信息是本單位經營情況和財務情況的現實反映,企業會計誠信與否直接關系到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企業會計誠信缺失會導致企業會計信息混亂,嚴重影響決策層決策,阻礙企業或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企業組織生產、銷售等活動離不開各種會計信息,如設備設施的投資成本、生產資料的進銷存等環節經營數據情況、客戶的負債能力和真實財務狀況等信息,若是這些財務數據的不真實,那么企業管理層則不能根據報表反映的問題制訂科學合理的經營決策,破壞正常的企業生產秩序,甚至使企業失去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企業競爭等市場行為要在一種公開、平等的環境中進行,市場行為的雙方必須遵守市場秩序和行業規范,而國家是整個社會的宏觀調控者和決策者。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會破壞市場運行的正常秩序,影響國家稅收和財政來源,導致國家對社會經濟的預測不準確,使國家宏觀調控機制受到影響,社會經濟秩序受到破壞。
三、企業會計誠信缺失原因剖析
1.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誠信經營意識淡薄
由于封建經濟在中國的長期存在,同時,受前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影響,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基本實行計劃經濟,按照配額或計劃實行生產或供給,涉及誠信問題較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長期空缺。實行改革開放后,我國逐漸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內外思想的交融,市場信用問題逐漸暴露,再加上傳統的商人重利等觀念的影響,使得我國會計行業誠信意識淡薄。
2.會計制度不夠完善,缺乏監督管理機制
由于我國現代企業管理及會計制度不夠完善,導致會計人員工作的環境及獨立性難以保證。在具體的業務實踐中,會計人員一般分為兩類,一是本企業內部財務部門的會計人員,屬于該單位的內部員工,其會計工作的開展受到企業內部投資人或權力者意見想法的影響,很難獨立自主的開展工作;二是專業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是注冊會計師,這類會計的獨立性比企業內部會計要強,但在實際的業務開展中,受經濟利益及爭搶客戶的影響,加之相關制度不夠完善,一些會計師事務所為了賺取更多企業利潤而降低注冊會計師審計標準,甚至配合或無視企業造假行為。當作為社會外部監督審計主體的會計師事務會計與企業管理層一起弄虛作假時,企業財務已經處于監管真空狀態,這將極大地破壞市場經濟的秩序。
從外部監管來看,監管的重點沒有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和打擊力度不夠,各級地方政府審計力量不足,監督制度難以落實到位;社會審計制度不完善,沒有形成公平競爭的機制,未能形成全面的社會監督體系。從內部監督來看,很多企業內部控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自我約束機制。有的企業雖然建立整套管理制度,但是執行環節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