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是指在會計從業人員職業活動中應嚴格遵循的、充分體現會計職業特征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它體現了經濟利益對會計從業人員工作的基本要求,與其他行業職業道德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更加關注社會公眾利益,從而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制度的日益完善,會計信息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決策參考作用變得越來越大,而作為會計信息的制作者---會計從業人員,提升其職業道德修養是樹立企業形象、體現服務質量、維護行業道德信譽、促進企業蓬勃發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不良的職業道德行為,其危害性和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會計信息失真,不僅會誤導企業經營者的決策,同時會孳生一系列的違法違紀行為,對企業和社會造成重大損失。隨著我國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各種各樣腐朽思想的誘惑使得會計從業人員為了自身利益,弱化了會計職業道德的約束力,為經濟犯罪和腐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加強會計職業人員的個人職業道德建設是使會計從業人員不做假賬、根除假賬的重要保障。
一、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缺失的表現。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會計體系的建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國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尚不能達到我國會計事業飛速發展的需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會計信息的失真。會計信息是否失真,有部分原因是由于企業會計內部控制薄弱造成,但主要原因是由于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缺失。企業為了美化自身的業績或者偷稅漏稅,指使會計從業人員篡改會計數據、造假憑證、虛增企業利潤、設置賬外賬等從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在審計方面,由于企業自主選擇會計事務所進行內部審計,在"粥少僧多"的環境中和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狀況下,存在部分會計事務所為了招攬業務,亦不顧職業道德,提供虛假的審計結果。同時,注冊會計師在利益的誘導下丟失了客觀、獨立、公正的職業道德準則,例如,明知委托方所做的會計報表中,存在重大錯誤或重大的造假行為,卻不予以指正,甚至還有的注冊會計師同謀會計造假。
(二) 會計從業人員監守自盜。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財富急劇增加,同時豐富分化呈加速趨勢,人民的思想價值觀會發生變化,對物質的追求也變得越來越強烈,部分會計從業人員的思想有向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利已主義等方面演變的趨勢,會計從業人員在面對大額金錢等利益誘惑時,往往不能獨善其身,部分會計從業人員為了達到自身利益,故意捏造、變造或藏匿會計資料,采取收入不入賬、虛報冒領、偽造、變造支出等違法手段,監守自盜,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公款。
二、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職業道德缺失特別是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缺失并不能單單從會計從業人員身上找原因,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從主觀、客觀環境上尋找原因,疏堵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標本兼治。
(一) 會計學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國唯一一部會計道德法制僅是適用于注冊會計師的《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基本準則》,但作為會計主體的其他會計從業人員,還未頒布適用于其他會計從業人員的具體的職業道德準則。同時,目前關于職業道德的相關規定,基本上只能起到指導性的作用,而在實際的操作中,會讓會計從業人員感覺到很難進行實際操作,特別是面對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等復雜的經濟現象時,這些指導性的意見更加難以落實到實處。"以誠信為本,推崇操守為重,堅持遵循準則,杜絕制作假賬"的職業行為準則,尚未真正落入會計從業人員的意識思想深處。
(二)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嚴重滯后?,F階段我國的會計職業道德存在著嚴重滯后的現象,教育成效不夠明顯。在學校中,主要是學習相關的業務知識,對于職業道德教育只是一筆帶過,并沒有對會計職業道德進行系統的學習,更沒有針對現實情況,進行警示教育。教材建設滯后,不能滿足實際需要,有的教材還是五六年前編的。會計從業人員忙于業務處理,無暇進行再教育,就是有的會計從業人員有再教育的機會,也主要是對業務知識的再教育,而不是對會計職業道德進行再教育。
(三) 會計從業人員業務不精。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后不斷深入及發展的社會環境日益復雜,部分會計從業人員默守陳規,不求上進,缺乏對專業知識刻苦鉆研的精神,而一旦專業知識日漸匱乏或是老化,專業技術水平不高,則無法遵從各項規定從事相關的工作,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錯賬、漏賬或假賬等現象。還有的會計從業人員參與會計"造假"活動、放任會計信息失真等消極現象的產生。有的會計從業人員甚至認為,只要做好了"技術處理",所在單位的領導意見得以"巧妙"實施,就可以瞞天過海。面對上級部門的督查時,做好各項"協調和配合"工作,從而使監督弱化以至流于形式。
三、加強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
我國目前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缺失的現象已屢見不鮮,因此,著眼于提升實際效果,加強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建設是一項迫在眉睫的課題,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 完善會計道德法制體系。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依法可以是法制經濟的基本條件之一,只有完善我國的會計道德法律體系,方可從本質上減少直至消除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缺失。而完善及健全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行為的法律體系,首先要制定一部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準則法規,這部法規適用于所有的會計從業人員,使企業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章可循。此外,要進一步發揮會計行業協會的紐帶橋梁作用,加強會計行業的行業自律以及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與時俱進地制定和完善會計行業的自律規章制度,促使廣大會計從業人員真正將遵守職業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良好的日常工作習慣。
(二) 改進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一是改進在讀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在院校的會計專業教材中,要專門開設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其中包括: 會計職業紀律教育、道德教育以及能力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教材要將現實中發生的案例融入進來,并通過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學習討論和總結或開座談會等形式,對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進行專題討論,對會計從業人員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進行輿論譴責。讓學生在學校里就塑造起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理想,將來在自己所從事的會計職業時,會有更良好的認知,能做到敬業、愛業、樂業、勤業、精業,為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打好基礎。二是改進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應當組織會計從業人員每年學習《會計法》、《合同法》、《金融法》、《稅法》、《審計法》、《注冊會計師法》等相關法律教程,使其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培養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結合工作實際情況,每年對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提出相應的意見或建議,并對自己如何做好恪守職業道德準則發表自我觀點,以此來推動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培訓不能單單注重業務技能的提升,而忽略其職業道德的建設,要將業務知識和職業道德并重,使會計從業人員充分認識到職業道德的重要性。
(三) 加強會計從業人員誠信建設。建立全國共享的會計從業人員誠信檔案,會計誠信檔案主要記錄會計從業人員的從業情況、違反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職業道德規范、受到各類處置處罰等行為。一旦列入到會計誠信檔案的不良記錄,在其會計從業期間,不得對其進行刪除或更改,會計誠信檔案記錄保留至個人不再從事會計相關工作為止。由單位負責歸集、匯總本單位會計誠信檔案的相關信息,會計學會負責會計誠信檔案管理制度制定、政策解釋、信息整理、更新和維護等內容。會計從業人員只要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會計誠信檔案就將記錄在案。建立會計誠信檔案是加強會計從業人員內部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從而推崇誠信的價值理念,懲戒失信者的行為。
(四) 健全國企事業單位會計工作委派制。會計工作的委派制是國家或地方政府以所有者身份對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會計機構負責人和會計主管人員進行委派的一種制度安排。會計委派制最大的特點是從制度層面隔斷了會計與所派單位利益上的聯系,會計及從業人員不會完全依賴于所屬單位的直接領導,也就杜絕了會計從業人員為了飯碗而對單位領導授意做假惟命是從。建議會計委派制要不斷地健全并加快推廣,同時向更多的民營企業和私營范圍延伸,以便更好地杜絕會計人員造假等違法現象的發生。
四、結語。
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應循序漸進、統籌推進,只有在找到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缺失的真正原因,并從會計職業的道德法制體系、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和誠信建設體系等方面入手,從主客觀兩個方面協同推進,才能從本質上解決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缺失的問題。同時,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可能在簡單的探討下,能夠解決,但相信在全體會計從業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將取得更大成績,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失范也將最終得以完善解決。
參考文獻:
[1]黃翎。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 職業與教育,2009,5
[2]付立輝。 會計職業道德建設若干思考[J]. 經濟研究導刊,2009,11
[3]布日格勒。 管理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研究[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2
[4]崔艷平。 完善企業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思考[J]. 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3
[5]李秀敏。 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及其建設[J]. 財經界(學術版) ,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