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老子玄德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老子關于“玄德”思想的論述,為我們呈現了一副系統的道德圖景,這也為我們目前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工具。司馬光道:“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在目前的中、高等教育體系中,雖說我們能感受到德育的地位日漸提高,但是大的格局依然以應試為主,各種功利化的舉措、偏見依然甚囂塵上,強制性、應試性則在道德教育的洪流中大行其道,正是被老子所批判的“攘臂而扔之”.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們解讀《道德經》,并對其有益于道德教育的部分內容進行深入探討,有利于我們梳理道德理論的源流所出,明辨目前道德教育之得失。道家所崇尚的醇厚樸實精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少私寡欲”思想,以及“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的“知榮守辱”的人生價值取向,不僅符合我們目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思想,可以說更是對我們解決現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錯位、偏頗啟發良多。
第一節 道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開篇談“道”,并賦予了其“無為而無不為”的邏輯規定,其意蘊深遠,是一種“超感覺的,是萬物的一般、宇宙的普遍,具有本質性、規律性的實體”①意義。那么,這就給我們現而今的道德教育提出了一條總綱領:道德的培育和踐行,必須要遵循德育建設“無為而無不為”的內在規律。在道德建設領域,無為而無不為至少應該包含兩層重要意義:第一,既然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必然要遵循德育自身的規律,逆德育規律而動必然不能達到效果。這就要求在一線進行教學的德育工作者必須首先“身正而后正人”,要想以理服人就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進行,而是要遵循人成長的規律,循序漸進,良性引導。
否則,被教育者及時接受也僅只是表面看似被馴服,而非真正的心服口服,那么所謂的教育之功效就事倍功半了。
因此,培育和踐行道德,就要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對受教育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采取“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和育。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主義社會所倡導的“八榮八恥”是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同樣是這樣。
第二,既是總結,適時引導調整?;谏厦娴掠幝傻闹匾?,這就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德育工作者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適時總結,有所作為,對以前的經驗提升為后期教育活動實踐開展和操作的理論,并結合時代變化特征對新發生的情況進行探索,為以后的教育工作找到方法和出路。比如,現在網絡已經深深地影響著新一代的中小學生及大學生,這就給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在網絡上取得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進展,取得讓人滿意的效果,就需要一線工作者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和總結出切實可操作的開展方法,這樣才能讓德育工作在新形勢下開辟出一個新的局面。
第二節 道家“無為而治”理念與提高思政教育的科學化水平
老子文本中所說的“無為”賦予其的特點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遵循自然規律,而非人為的矯飾以達到人外在強加的目的。那么就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我們可以從中反思下當下存在的諸多問題:
以課堂教學的重理論學習,到教師教學講解的單純言傳性灌輸,以至于考試過程中單純知識理論的知曉度考察,從總體而論,雖然不能說沒有應該值得堅持、借鑒之處,但是就會導致思想政治學習的形式、方式趨于定型化、模式化,尤其是多樣性的缺乏、生動活潑性不足。與之恰恰相反,思想道德作為一種潛隱性較強的內容,特征則是差異性明顯、潛在性挖掘程度大,這就需要針對該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有潛移默化的潤物于無聲的滲透力,否則作用很難有明顯成效。
《道德經》作為無為而治理論的典范,在教育方法的科學性上就給我們了諸多啟示:教育的最終目標要巧妙地將教育內容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輔之以教學的顯性課程,同時將社會心理學的諸多因素巧妙第植根于受教育者內心,如此方能有所沉淀、積累為受教育者的心理基礎,并對其行為起到積極地規范、引導和激勵作用。
當然,道家之“無為而治”并非排斥和否定制度之管理,而是制度之安排要注重個人內生性資源的開發,否則愈加嚴格的制度管理,只能是外在強加于其身,而缺乏內在的自律。所以“無為”并非否認教學中的積極實踐,放手不管不顧,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強調的更多的是“強制性”灌輸的路向并不能達到目的。
因此,“寓教于樂”,以潛移默化去熏陶、塑造出更多的優秀人格,使得學生具有強大的精神意志、高尚的情感,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自強、自尊、自控能力,以群體性的共融共識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豐厚的營養。
第三節 德育工作,知行要合一
“至真至善”是《道德經》提出的關于價值觀的理想目標,更是“以道觀德”提出了社會公德的標準:“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①,老子道家的主張與儒家“以直報怨”不同,而是主張“上善若水”的“報怨以德”這無疑對于當前的思想道德建設有頗多啟發。
當前我們國家的和諧社會建設,總體上包含的四個層面:人自身、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四者之間的彼此和諧如何實現,可以說是擺在所有從事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最高任務?!兜赖陆洝逢P于“道德”所構建的目標無疑給我們指引了較為明確的方向性思路:那就是個人品格的塑造要瞄著“上善若水”這一高目標,然而最難的就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友善以及整個社會的互幫互助這樣一個局面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人們彼此之間坦誠相見地以心交心還是太過理想化。所以,從老子道家的道德理論出發,“德者,得也?!钡赖碌呐嘤哇`行都必須從每一個個體出發,只有培育每一個個體“道法自然”的博大胸懷,并以“上德若谷”的海量去容常人之不能容,去包容別人的不足和缺點,“以德報怨”這一傳統思想精華方能在新時代背景下異彩大放,“只有超越自我的樊籬,勇于并善于接納和認可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接納和認可,才能夠擁有一種清新、質樸、快樂的生活”②。
老子道家“上善如水”的道德思想更需“行不言之教”方能切實得以培育并踐行。老子在《道德經》中鼓勵和提倡的不言之教并非是“不言”,而是反對“言行不一”的“言”,這一點可謂是正切中現而今道德教育之弊病之根源,“老子反對空洞地說教,強調行動與實踐的作用,與現代教育中的知行統一的原則要求是一致的”①?!靶小敝匾缘耐癸@,為我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時效性指明了方向,我們目前的德育工作之所以不理想,雖說其原因有著復雜多樣性,但是究其根就在于沒將“知行合一”提高到應有的高度。這就是為什么在目前眾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兩張皮”現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我們的宣傳教育工作做得再成功,但是不能落實說再多都是空話。
長此以往,德育工作就會言行錯位。習主席現在強調黨員同志要做到“三嚴三實”,強調的就是落實要到位,做老實人,更要說老實話,做老實事,而不能“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老子《道德經》所提出的“行不言之教”無疑是道德教育工作者都要反思,并切實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之本質,就在于“知行合一”,否則就會導致這個社會思想徹底錯位。其本身極強的實踐性要求,就決定了德育工作要想有效,不能僅靠宣傳,落實踐行工作才是重點,切莫不能“緣木求魚”、本末倒置,否則言之而不踐行之,非但不能取得德育工作的時效性開展,更是會走入形式主義的怪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這就需要一線政教人員“正己而后正人”,行不言之教,黨員干部起到帶頭示范,更是要鼓勵全社會參與樹新風實踐活動之中。弘揚主旋律,我們的社會思想就有了主心骨;傳播正能量,我們的社會發展才能找到動力源,這就需要每一個德育工作者切實起到以身作則的帶頭示范作用,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四節 道德建設,以淡泊名利之人格培養為基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太史公并未否認對名利的追逐,因為追逐名利不僅僅是古往今來人之常情,更是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所在。
然而,一旦人們苛求名利,并成為人生之唯一追求,那么就必然會為名利所困,“為物所累,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異化做法,太多的現代人把追逐名利看成人生的全部意義,進而導致了很多的社會不和諧因素?!雹偈舜笠詠磙Z轟烈烈的反腐倡廉工作,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費盡心機去苛求名與利,甚至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即使能如愿以償,也是被異化的榮譽,甚至觸碰道德底線和法律紅線的作為,這對整個社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不言而明。
所以,如何引導每一個人,尤其是尚未步入社會的青年大學生們梳理正確的名利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需要每一個德育工作者和每一個大學生都需要深思的?!兜赖陆洝匪岢霾⒊珜У闹愠?、淡泊名利的修養之道給我們提供了充足的思想養分。
所謂的“淡泊名利”,老子也并沒有否認人們徹底放棄名利,而是強調一個人該得的名利必然是伴隨自己的美德和價值自然而來的結果,不能也無需強求。如若刻意去追求本不屬于自己的名利反倒給自己戴上了思想上難以擺脫的陰影,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坦然灑脫地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之,不為名利所困。這樣,實際上人不但不會丟掉原就屬于自己的名和利,反倒因“舍”而“得”.更重要的是,名利之淡泊,人就是知足之人,長樂之人,才會笑對人生并保持一種幸福的心態。
《道德經》強調道:“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是在警告世人,無止境的人之欲望,必須自我懂得節制,否則貪得無厭地自我放縱,只會適得其反,導致最終一無所有。因此,“知足、知止”是讓人適時收斂個人欲望,將欲望控制在適度的、理性的范圍之內。這一點實則是回歸到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源出處了,即所謂德育工作實乃人性之教育,既然要引導教育人,那么就要順人之性,“道法自然”.
《道德經》中所蘊含的德育理念,給人性之發展指明了方向,更為當下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方法論上的啟發,當然仍需要潛心挖掘,深抓落實,將德育工作有時效性地予以推進,讓德育工作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動力之源。
第五節 以道家“法自然”育德模式構筑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家園
既然道家“法自然”的理論,體現出對規律的充分尊重,那么人性的培育和踐行也同樣需要遵循其相應的規律,這也應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的原則。在現而今的社會思想日新月異的大變革時代,新舊觀念之間的沖突、法規制度的滯后性以及道德調節的自律性較差,都使得理論高高在上而現實則往往會與真相背離,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日漸加大,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為什么被人形象地稱之為“五皮”,即“磨破嘴皮,硬著頭皮,餓著肚皮,厚著臉皮,磨破腳皮”,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卻收效甚微,甚至出力不討好,個人拜金主義盛行,社會享樂主義蔓延,人們以經濟收益之多寡來作為事物甚至個人成就大小的評判標準,因此,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應該在于對大學生的內心精神家園--強大的信念、崇高的信仰的構筑與培養。只有內心有所依寄、思想積極向上的豐滿人格,才能以頑強的意志力抵抗社會的洶洶濁流,才能以和諧的個性與他人形成友好的關系,進而在逆境遭遇中也能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康、樂觀的狀態。
順此思路,我們則能發現完全靠外在的教育并不能真正對個體的人性成長起到預期的作用,更多地需要受教育者自身對于自我的積極認同,而不僅僅在于外在的教育體系有多么的成熟和完備,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們在形成自我理想和信念的基礎上把我們的社會理性、價值規范內化為思想意識,非如此不能夠深入人心,非如此則不足以讓個人有自我約束的動力,非如此則不能構筑其精神家園。
《道德經》作為對自然之道、人性之理予以了深刻的剖析,為人性的良性發展指明了方向,那么我們目前所進行的德育工作,理應潛心挖掘,并從中汲取新鮮的養分,結合時代的發展特色,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指導理念來,只有這樣才能讓《道德經》的智慧真正成為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