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結束語
環境道德教育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如何培養人們的環境道德意識,讓人們將環境道德內化于心,規范人們的環境行為,讓人們真正做到尊敬自然、熱愛自然,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我們應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為我國環境道德教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希望本篇論文能夠為我國環境道德教育提供些許借鑒之力,同時也希望通過本篇論文能夠引起更多人對環境道德教育的重視。通過本篇論文的研究,本人對環境道德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本文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仍需不斷的探索與創新。本文對中日環境道德教育的發展概況仍需進一步完善,對我國環境道德教育提出的有效措施應進一步研究。本文雖然提出弘揚"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追求可持續消費的生存之道,實現環境審美的生活之路來將環境道德教育內化到精神層面,但環境與審美的關系尚需進一步探討。本人將以此篇論文為契機,對中日環境道德教育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一、著作類:
[1] 畢淑敏。心理醫生附耳細說[Ml.北京: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
[2] 曹孟勤,盧風。資本、道德與環境[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盧風。生態文明新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4] 李萍,林濱。比較德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9.
[5] 劉小楓。人類困惑中的審美精神[Ml.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4.
[6] 帕爾默。21 世紀的環境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7] 徐輝,祝懷新。國際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8] 于丹。莊子心得[Ml.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9] 祝懷新。環境教育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10] 大田尭。學校と環境教育[M].東京:環境問題東海大學出版會,1993.
[11] 福島達夫。環境教育成立と発展[M].東京:株式社團會社,1993.
[12] 環境教育事典編集委員會。新版環境教育事典[M].東京:旬報社,1999.
[13] 鈴木紀雄と環境教育を考える會著。環境と環境教育[M].東京:かもがわ出版,2001.
[14] 民主教育研究所。環境と平和[M].東京:民主教育研究所年報,2001.
[15] 日本環境協會。環境にいいこと始めよう[M].東京:中央法規発行,1997.
[16] 日本環境教育學會。日本の環境教育[M].東京:東洋館出版社,2013.
[17] 中川雅治。環境立國への道[M].東京:株式會社大成出版社,2003.
二、期刊類:
[18] 程凱,王定華。高等院校環境教育簡論[J].教育研究,1994(8):62-66.
[19] 陳虹,李世雁。生態倫理與生態審美的過程哲學解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6(1):114-118.
[20] 陳俊英。中日兩國大學的環境教育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7(4):75-79.
[21] 鄧南圣,袁福環,韋進寶。中日高等環境教育比較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6):625-635.
[22] 傅朝杰,吳風林,劉先利。我國高等環境教育的師資隊伍現狀初探[J].黃石高等??茖W校學報,1997(2):66-70.
[23] 方炎明,王亞玲,吳林根。大學環境教育:概念、內涵及合法性[J].江蘇高教,2004(03):97-99.
[24] 郭長虹。日本學校環境教育初探[J].教育學報,1998(12):42-45.
[25] 黃宇。中國環境教育的發展與方向[J].環境教育,2003(2):8-16.
[26] 焦佩蟬。日本德育改革新動向一心的教育淺析[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1):48-49.
[27] 劉大銀,柯賢文。中國高等環境教育體系現狀分析[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6):586-592.
[28] 李慧明。日本家庭在循環經濟發展中的經驗和做法及對我國的啟示[J].東北亞論壇,2007(6):29-32.
[29] 廖小平,孫歡。當前我國環境道德教育的五大矛盾[J].道德與文明,2012(4):144-150.
[30] 陸根法,尹大強。中國高等環境教育發展戰略建議[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6):569-578.
[31] 劉守旗。我國環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J].周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6):36-37.
[32] 呂艷,王續琨。環境教育的難題及其解決對策[J].教育科學,2004,20(5):43-46.
[33] 普書貞。我國開展生態旅游環境教育對策分析[J].中國西部科技,2009(21):31-33,
[34] 曲格平。中國高等環境教育任重道遠[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6):1-1.
[35] 孫定建。論加強高等院校環境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6):79-80.
[36] 孫剛,房巖。21 世紀日本的學校環境教育特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0):11-13.
[37] 王磊。論我國高校環境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9,14(1):186-189.
[38] 韋進寶,吳新國,袁福環。中國高等環境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與建議[J].環境科學學報,1998,18(6):579-585.
[39] 張成立,榮婷。加強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之管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8,20(3):98-100.
[40] 張文彬。日本 NGO 的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外國問題研究,2012(1):43-48.
[41] 周青。近年來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的活動特點[J].環境教育,2011(2):47-50.
[42] 周生賢。全面加強環境政策法制工作,努力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J].環境保護,2006(12B):8-14.
[43] 高森健。大學生における環境意識と衣生活行動都の関系[J].環境教育,2010(54):24-29.
[44] 三阪和弘。環境教育における心理プロセスモデル検討[J].環境教育,2003(13):16-19.
三、學位論文類:
[45] 賈耀珍。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46] 劉丹丹。借鑒日本環境教育的成功經驗構建我國環境教育模式[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6.
[47] 李娟。論環境道德教育[D].武漢:湖北大學,2010.
[48] 聶愛華。高校環境道德教育[D].蘇州:蘇州大學,2005.
[49] 宋爽。日本的環境教育及其啟示[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50] 楊川林。中日大學環境教育比較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
[51] 趙文靜。環境道德教育若干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四、其他:
[52] 錢穆。天人合一論-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EB/OL].[201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