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探討
【第一章】國內新聞記者職業道德缺失與完善緒論
【第二章】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概述
【3.1 3.2】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存在的問題
【3.3】新聞行業職業道德存在問題的原因
【第四章】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問題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問題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3 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存在問題的原因
3.3.1 媒體市場化的沖擊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新聞媒體逐步走向了市場化,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新的變化。
首先,新聞媒體轉為對經濟利益追求,導致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觀念發生變化,進而引發了新聞工作者對社會責任重視度下降,促使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產生缺陷。我國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之后,新聞媒體也逐步體現出一定的經濟屬性。由此帶來的是新聞媒體不僅需要做政治宣傳,還需要成為新型的經濟創收產業。由于國家的社會制度在社會轉型期間不必然的出現斷層,這就引出了一些法律與道德問題的出現,這也成為了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失范現象的誘因之一。
其次,在新聞體制的改革之后,對新聞工作者造成了一定的實際困難。為了適應我國的社會發展,新聞領域內部也全面深化制度改革。而媒體的商業化就是改革中最大的變化(國家黨報黨刊以及代表國家權威的新聞媒體機構除外)。原先由國家財政開支的媒體在改革后也需要開始拓展其經濟效益。新聞媒體開始具有了商業性質。他們從財政開支轉變為自收自支,這場深刻的變革帶來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在加入到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媒體為了更多的增加利潤,擴大覆蓋面,采用兩種投資方式:1.各地建立記者站、駐站記者廣泛獲取新聞資源。2.聘用臨時工或實習人員降低成本。這些做法致使有些新聞只停留在煽情、片面、忽略、夸張、造假等報道,沒有深度,毫無價值可言。而剛進入新聞領域的實習生由于沒有豐厚生活閱歷和廣博知識是寫不出具有新聞價值的報道的。
另外,由于媒體的市場化進而導致了新聞媒體受到某些利益集團的控制和利用以及國外媒體的影響。我國政黨制度雖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存在西方多黨制或兩黨制體制才有的尖銳對立以政治利益集團,但是某些掌握政治權力的領導干部,為顯示政績或掩飾問題,利用權力干涉新聞媒體正常報道活動。這種現象就會造成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某些特定事件時的側重點發生變化,造成有意關注或刻意忽視。同時,在災難性新聞或者時事新聞的報道中,新聞工作者更多的是利用國外的媒體資源來進行報道,如雇傭一些英語較好的人員來利用網絡媒體的英文新聞來進行編譯工作,從而,西方的文化霸權主義就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國的新聞受眾。受此影響,中國的新聞媒體在發表新聞時就沒有做到公平公正,從而造成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失范。
總之,隨著新聞媒體逐步走向市場化,新聞工作者不可避免的把經濟利益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不顧道德倫理去抓拍那些血淋淋的新聞圖片,沒有職業操守的去搶“賣點”炒作,這或許會增加新聞的發售量,給新聞工作者帶來更多的收入,但是,這種行為卻讓他們失去了理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從根本上來說,在新聞領域間的惡性競爭是導致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大企業的策劃和廣告活動也對新聞媒體造成了很大影響。企業為了加大宣傳,促使其經濟創收,使出各種手段來讓新聞工作者編寫出為其宣傳的報道。這種報道必然會對新聞職業的公正產生消極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圍繞著經濟利益所產生的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失范狀況是新聞媒體或者社會企業追名逐利的同時直接或間接地產生的。
3.3.2 法律監督制度不完善
縱然新聞工作者的道德存在的問題與媒體市場化的沖擊、利益集團的控制與利用等有一定的聯系,但是,法律監督制度的不完善也從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其問題的發展和蔓延?!皺嗔A向于腐敗,絕對的權力傾向于絕對的腐敗”1.新聞工作者的主要社會職能就是宣傳引導社會輿論,具有輿論監督的重任,其權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新聞工作者也是引導社會輿論的職業代言人,被稱為“社會公正的法官”.但是,“任何擁有權力的人,都易濫用權力”2.新聞人員也不能避免。如果沒有對權力進行合理有效的監督,那么它就會被肆無忌憚地濫用下去。對權力進行監督的首要手段就是法律,同樣的,對我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監督也依賴于法律在這方面的引導、約束和規范。
至今為止我國并沒有行之有效的專門針對新聞方面的法律。這方面的缺失助漲了違背道德、違法亂紀的新聞工作者的不正之風,加重了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失范現象,形成了由于國家和社會對新聞活動監管不力的管理盲區。同時,由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失范行為得不到及時的控制和應有的處罰,使得“權力高于一切”,“有權則會擁有一切”的思想更加深入到新聞工作者的思想當中。
我國雖然在法治國家的建設方面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傳統腐朽的意識也逐漸被人遺棄,但是“權力高于一切”的思想仍深入人們的思想當中。在權力與法律的抗衡中,權力仍然具有巨大的優勢地位,有法不依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
3.3.3 獎懲考評制度不健全
在我國,新聞工作者的獎懲考評制度的不健全,缺乏激勵制度,不能落實問責制度,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出現問題?,F實環境中,社會群眾廣泛的追逐經濟利益,新聞工作者也不例外。如果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沒有給予合理的獎勵,如道德模范的精神鼓勵和一定的物質獎勵,而一些違背道德違法亂紀的新聞工作者沒有任何的處罰,那么,就會使新聞工作者消極怠工,誘發更多的職業道德問題。同時,新聞工作者的行業內部則會出現更多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嚴重影響公眾一系列基本權利的落實。在“非典” 發生的前期階段,新聞工作者沒有過多的進行報道,毫無作為,導致新聞工作者“沉默是金”.這種情況除了有政治因素的原因外,新聞工作者對社會責任意識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人總是有僥幸的心理,沒有獎懲制度的制約,就很難做到對新聞工作者的公平公正,對保障新聞職業道德也具有阻礙作用。
3.3.4 職業入職門檻低
近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新聞媒體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據有關數據顯示:“2007 年末,共有廣播電臺 263 座,電視臺 287 座。有線電視用戶 15325萬戶,數字電視用戶 2686 萬戶。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 95.4%,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 96.6%.全年生產故事影片 402 部,而 1978 年僅生產故事片 4 部。
出版各類報紙 438 億份,各類期刊 30 億冊,圖書 63 億冊(張),分別是 1978年的 3.4 倍、4.0 倍和 1.7 倍。年末全國共有檔案館 3987 個,已開放各類檔案5876 萬卷(件),分別是 1991 年的 1.1 和 2.8 倍 ”1.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新聞工作者的數量不斷增大?!案鶕倚侣劤霭鎻V電總局新聞報刊司提供的數據,截至 2013 年底,全國各新聞單位共有 25.81 萬名持有新聞記者證的記者,與 2012 年相比人數穩中有升。其中男性記者共有 143,964 人占總人數的 55.77%;本科及以上學歷總人數占 73.23%”2.但是,在傳媒市場的激烈競爭下,新聞工作者面臨著更多的困難與挑戰。新浪網在 2003 年,通過在其新浪傳媒頻道里的網上問卷調查,研究了媒體從業人員生活調查,調查結果讓人震驚。調查結果顯示:“43%沒有任何勞動合同,享受病假的僅占 10%,享受產假的僅占 7%”3.他們沒有工資、工作證,記者證以及沒有社會保障,那么他們只能讓自己的稿子或片子刊播,這樣,他們才有錢吃飯,有錢付房租,有錢享受生活。比較諷刺的是,新聞工作者往往為他人的勞動合同或糾紛討回公正,但是自己的合同卻無法得到解決。新聞媒體為了減少開支,使其利潤最大化,大多采取的是臨時聘用制?!霸?2003 年 8 月,湖北電視臺清退記者 200 多人,給出清退的理由卻是避免交通阻塞”4.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敬一丹說,“媒體臨時工往往是一個媒體最前線的員工,他們干的是最危險,最有挑戰性的工作。但是他們享受的卻是最不能接受的現實:稿費打折,生活無保障,人身不安全”5.有些新聞實習生是沒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淵博的知識的,由此帶來的是他們所撰寫的新聞作品很難反映出一定的社會問題,沒有深度。
3.3.5 自身素養匱乏
決定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狀況的主觀原因是新聞工作者的自身素養。自身素養的不同,造成了新聞工作者道德水平的千差萬別,既有具有重視人文關懷、社會責任意識的新聞道德楷模,也有編寫虛假新聞或進行新聞敲詐和勒索違背職業道德操守的新聞工作者。在相同的社會環境下產生的兩種大相徑庭的行為的主要原因來源于他們自身素養的巨大差別。
新聞工作者的自身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政治素養。它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在工作中主要表現為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傾向。在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實踐中,應具有正確的政治思想,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對國家政策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鑒別能力。
服從、服務全局,明確主要方向,與國家政治路線相統一,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真理,實事求是。新聞工作者如果缺乏政治素養,反映在作品中就會傳播不利于國家的新聞,導致社會動蕩。
第二,文化素養。它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它在工作中影響新聞工作者工作水平的高低。新聞工作者如果沒有良好的文化素養,不具備專業的新聞知識和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就會導致庸俗新聞和虛假新聞的產生。假設新聞工作者沒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就會對黨和國家政策的傳播可能發生歪曲,而錯誤的傳達,將導致新聞受眾對國家政策的誤解,引起民眾的焦慮心理。
第三,心理素養。它是新聞工作者比較容易忽略的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素養使得新聞工作者在與社會階層人群打交道時,能具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因為新聞采訪有時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采訪時可能面臨重重考驗與挫折,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能夠沉著穩定、處變不驚,具有一定的應急能力。在編寫新聞稿時能夠靜下心,在出外采訪時能夠嫻熟與人交談。能夠獨立思考,在艱苦條件下采訪時能夠機敏、勇敢。新聞工作者的良好的心理素養能夠使工作進行的更加順利。
第四,道德素養。它是新聞工作者精神境界的直接體現,主要包含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習慣等方面。一個人的處事思想主要是從道德素養體現出來的。新聞工作者道德素養的好壞不僅僅關系到自身的榮辱,還密切聯系到全行業的職業道德水平。道德素養匱乏的新聞工作者是產生有償新聞、虛假新聞、新聞的敲詐和勒索的主要原因。
缺失任何一種素養,都會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能力造成影響。因此,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自身素養,尤其是道德素養是根本點。
3.3.6 職業道德教育缺失
在我國關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教育較為缺失,對新聞事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阻礙。
首先,在新聞教育方面,對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比較注重,進而忽略了職業道德的教育。我國的新聞教育觀念主要是沿用傳統的報紙新聞學觀念,側重寫作訓練,忽略了對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養和技能的教育,沒有形成新聞工作者的專有職業道德課程。雖然,隨著社會對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視,高校開始對新聞傳播專業開設一些道德教育方面的課程,但總體而言,這并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為是這種課程往往被安排在最后一年或者是設置成選修課,重理論教育,輕實踐教育,教學方式死板。同時,在最后一年,學生忙于奔波面試或者考研,根本無法安心上課,這種課程的設置是起不到教育作用的。
其次,新聞媒體只重視新聞工作者的業務能力和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忽視其綜合素養的培養,對新聞工作者在面對媒體市場化的防腐能力的提高毫不重視,新聞媒體錯誤的用人觀念,造成了新聞工作者在職業道德方面得不到督促與教育,導致對新聞工作者的管理混亂。
新聞工作者具有風險高、人員流動性大等特點,這就導致了在對新聞工作者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工作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困難。雖然困難重重,但卻必須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缺失,會對新聞工作者的道德教育產生影響,不利于保障對新聞工作者進行必要的道德教育,加大了職業道德失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