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淺析PSR模型在環境審計中的應用
摘要:PSR模型是研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等方面常用的模型,將PSR模型運用到環境審計中去,為環境審計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結合環境審計的基本知識,探討了環境審計應用PSR模型的研究現狀、理論基礎、審計程序。以大氣環境審計為例,構建基于PSR模型的環境審計評價體系,并指出如何在環境審計中有效應用PSR模型。
關鍵詞:PSR模型;環境審計;評價體系
近年來,環境審計己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但在實務中,環境審計工作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對于青島市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社會公眾僅能從青島市環保局網站上了解其監測結果是否達標的情況,卻無法得知各個企業的具體指標,政府也無法有效對這些企業進行考核。
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基于PSR模型對環境審計進行創新性研究,以期能為相關部門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幫助。
一、PSR模型的概念及其在環境審計中的運用
(一)PSR模型的概念
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政府首次提出壓力-狀態-響應模型,即PSR模型,建立經濟與環境問題的指標體系,隨后被廣泛使用。PSR模型由壓力、狀態、響應三方面要素構成。壓力反映了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壓力,如物質索取、資源消耗;狀態指的是特定的時間段內由于壓力而導致的環境條件或環境狀態的變化情況,如能源短缺、水污染、大氣污染等;響應是為應對上述變化而做出的反應,如各種環保政策、措施等。有關學者也給出了壓力-狀態-響應模型的概念,陳佳穩、李山梅指出:“壓力指標描述了人類對環境及自然資源施加的壓力,回答了系統為什么會發生如此變化的問題;狀態指標反映了自然界的物理狀態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生態發展狀態,回答了系統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的問題;響應指標描述對各種問題做了什么和應該做什么的問題,回答了人類的反應和行動?!?br>
在PSR模型中,三個要素相互作用、互為因果,形成有機的反饋循環關系,其中壓力系統是整個環境變化的開始,而狀態和響應系統是評價環保措施能否成功的基礎?;赑SR模型的環境審計遵循“壓力-狀態-反映”的邏輯,闡釋經濟發展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壓力,改變了資源和環境的狀態,社會各界在壓力下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響應,以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圖l為PSR模型的模式。
(二)PSR模型在環境審計中的運用
目前,PSR模型主要應用在環境評估與評價上,如生物多樣性評價、節能減排績效評價、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生態成績研究等,這些實踐為PSR模型在環境審計中的應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也有不少學者將PSR模型直接應用于環境審計中。盧相君基于PSR模式構建節能減排績效審計標準體系,從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細化了各個指標:如以廢水、廢氣排放量等作為具體壓力指標,以資源損失率、環保技術達標率作為具體狀態指標,以綠色產品比率、噪音排放穩定達標率作為響應指標。李春瑜借鑒PSR模型,從資源環境壓力、資源環境反應和資源環境狀態改變三個角度,構筑了政府資源環境績效審計的評價指標體系,明確指標的計算口徑和指標間的聯系,并說明了體系的應用思路。孫晗、唐洋基于PSR模型構建水環境績效審計標準體系:以水資源消耗、水污染排放為壓力指標,以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為狀態指標,從環境管理、資金使用、治理效益等方面來分析響應指標。
本文則是在先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分析PSR模型在環境審計中的運用,主要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對環境審計整體框架的把握,二是環境審計過程中標準體系的構建。
二、PSR模型在環境審計中應用的理論分析
將PSR模型應用于環境審計中,反映了環境治理的整個過程,不僅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首先,人類與大自然之間形成一種動態的供需機制,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依賴于大自然提供的各種資源,即資源環境的需求方,大自然則是資源環境的供給方。但相對于人類無盡的欲望而言,資源環境是稀缺有限的,人類過度的活動會給大自然造成壓力;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負荷時,就會產生環境負外部性效應,即人類在實施活動時,不注意對資源造成的破壞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并未因此做出任何補償措施,沒有將環境污染的影響納入到產品中來,導致破壞和污染日益加重,即模型中的狀態因素。但是資源環境作為社會公眾的共有財產,具有非排他性,不核算破壞方的環境外部性成本、不追究他們的責任,對其他社會公眾而言是不公平的,因此其他社會公眾便開始尋求政府等公共部門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護環境,二者之間形成特殊的受托責任關系,也就是模型中的響應因素。另外,壓力、狀態、響應三個要素之間存在協同效應,相互作用的同時又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