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0.1 研究背景
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審計機構對經營者所提供的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進行評價,通過對其財務信息進行檢查和驗證,發表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要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被審計單位資料的基礎上就其真實性與公允性對財務報表發表審計意見,為預期的財務報表使用者以及社會公眾保證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信息的可靠性。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而加劇爆發的信息不對稱性,審計的信息價值和保險價值越來越受到社會公眾的重視和依賴。
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使得市場充分發揮其決定性作用,競爭引發的經濟風險也日益增加,帶來的審計風險也隨之加大。從上世紀 90 年代,全球經濟環境急劇變化,世界邁入知識經濟、電算化時代。企業所面對的內外部經營環境也越來越復雜,經營風險的增大也加劇了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
審計工作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審計工作的重要價值也被社會公眾所認可。然而,會計師事務所與上市公司串通舞弊、提供虛假審計報告的情況給社會公眾造成了不小的打擊。瓊民源、銀廣夏到綠大地、萬福生科、山西天能科技等一些列丑聞的出現,使得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執業質量受到社會公眾的懷疑,整個注冊會計師行業形象遭受了不小的影響。
為了規避風險并且提高審計質量,會計師事務所必須提高風險意識,并關注審計業務相關的各種風險因素,對潛藏的審計風險保持警覺。會計師事務所面臨越來越復雜的風險環境,必須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研究控制審計風險、有效管理審計風險的方法,為注冊會計師行業健康發展掃除障礙。
0.2 研究意義
我國的資本市場正在快速發展,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審計這種“經濟警察”作用的重要性,審計服務及其他相關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為了推動事務所進一步做強做大,會計師事務所重組合并使得審計領域的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重新整合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理念、專業勝任能力和質量控制都尚未實現實質的統一。會計師事務所在發展“做大、做強、走出去”戰略的同時需要重新整合、設計其內部質量控制制度,制定風險防控措施,避免執業質量差異導致的風險以及新的組織形式帶來的合伙人法律責任風險。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起步較晚,從恢復到發展只有 20年左右的時間。就其發展來看,事務所的風險防范意識較為薄弱,承擔風險的能力也較為有限。因此,為了避免審計風險的發生,對風險的控制還需進行深入研究。
HZ 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風險控制尚未得到管理層足夠的重視,其風險防控問題還需深入研究。事務所的審計風險一旦爆發,不但會損傷會計師事務還會使注冊會計師遭受經濟甚至法律的制裁。一些注冊會計師已經意識到審計風險的嚴重后果,不愿在高風險項目的審計報告上簽字,由審計風險導致的一系列問題不斷增加。HZ會計師事務所為保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和健全的質量控制體系,需要不斷完善其風險防控和內部治理體系。
HZ 會計師事務所想要樹立更好的企業形象、贏得社會公眾信任,無疑需要通過不斷提高自身審計質量來實現。而有效地控制審計風險是會計師事務所提高其審計質量的前提,因此,HZ 會計師事務所必須提高對審計風險的認識,重視對審計風險的防范及控制。本文對 HZ 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風險評價與控制研究,通過對其審計工作當中存在的風險進行研究及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審計風險控制的意見。
0.3 文獻綜述
0.3.1 國外研究現狀
1957 年《蒙哥馬利審計學》第八版第一次將“風險”與審計程序的設計緊密聯系起來,開始探索審計風險控制的措施和審計方法的改進?!睹筛珩R利審計學》對審計風險這樣描述“審計人員的工作目標是通過設計和執行審計程序,對財務報表提出有把握的審計意見,而審計風險是與把握相對立的存在?!?/p>
20 世紀 70 年代,審計風險模型在審計實務中陸續被采用。1983 年,美國審計準則委員正式公布了傳統審計風險模型,把審計風險分為三個風險要素: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
1992 年,美國著名會計學家思蒂爾的《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的出版,表示著審計風險從技術的角度得到了詳細的論述,并探討了審計風險和審計證據的關系,指出應將注意力集中于審計證據的收集過程以達到控制審計風險的目的。1995 年,英國學者安德魯·錢伯斯等人的《內部審計》專門論述了貝葉斯方法,該書對審計風險進行了深入的認識,從經驗出發,通過建立一種模式,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和量化,進而科學地確定審計范圍和審計計劃。
1997 年,英國學者斯圖阿特·特利在《英國審計》中將審計劃分為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民間并論述了不同審計種類下的風險,從英國特有的國情進行考慮,并對如何控制其風險進行了研究。
美國會計學教授羅伯特·克涅科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并于 2001 年出版了第一本系統介紹現代審計方法的教材--《審計:鑒證服務與風險》,該書中融入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重要觀點,提出了風險基礎戰略系統審計方法,奠定了以審計風險管理為核心的現代審計模式。
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委員(IAASB)于 2003 年 10 月發布了新的審計風險準則,修改了傳統審計風險模型,把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合并為重大錯報風險,故審計風險修改為由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兩要素組成。
20 世紀 90 年代后期以來,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也加快了步伐,紛紛開發了以審計風險管理為基礎的現代風向導向審計方法,如畢馬威的 BMP 審計模式、安永的BEAT 全球審計方法、普華永道審計方法、德勤的“AS/2”審計方法。
0.3.2 國內研究現狀
吳聯生教授早在 1996 年就對審計風險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渡鐣徲嫾捌湄熑侮P系》中闡述了導致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其觀點可以表述為審計風險的外因存在于審計環境領域,審計風險的內因具有雙層次性,其直接原因是審計工作的“誤差”,而其根本原因是審計組織和審計人員、被審計單位、審計方法三個方面。并在此基礎上,對審計風險的責任內涵進行了分析。
胡春元以奧特維和帕納對管理和控制審計風險的研究為基礎,于 1997 年在《審計風險研究》一書中,把審計風險管理分為審計風險識別、審計風險估測、審計風險評價和審計風險防護四個階段。2000 年,王會金在《風險導向審計》一書中根據風險管理的數理技術方法即概率統計方法,對上述四個過程作了初步的定量研究,但并未與實際審計工作相結合。謝榮在對審計風險產生原因進行分析,詳細介紹了審計風險模型及其轉變,并對審計風險的控制措施提出了見解。
謝榮、吳建友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2003 年度規劃的課題“風險導向審計技術與方法研究”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審計方法即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梳理了其理論研究與實務的發展,指出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以審計理論、系統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為指導,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審計思路完成審計工作。
陳毓圭對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進行了全面的介紹,他分析了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弊端,并提出了風險基礎戰略系統審計方法。從此,我國對風險導向審計模式和審計風險管理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 2006 年頒布了新的審計準則,修改了原有的審計風險模型,提出審計風險由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組成,充分與國際接軌,并增加了對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和在財務報表審計中對舞弊的考慮等相關內容。此外,我國也有不少會計師事務所在借鑒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成熟經驗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以風險評價為中心的審計程序。
總體上看,我國對審計風險的研究還是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是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在廣度和深度方面都有所欠缺。而且,現階段我過對審計風險的研究往往是作為對審計模式進行研究的附帶品,理論界缺乏對審計風險及其管理的認識及研究。
0.4 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文對 HZ 會計師事務所在經營中面臨的種種審計風險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采用了多種研究方法,包括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因素分析法、經驗總結法等,全面分析了 HZ 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風險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本文緒論部分,包括研究背景及意義,明確了研究事務所審計風險的目的及意義,并總結了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一章系統地對審計風險的基本理論進行概述,包括審計風險的含義、特征、介紹了傳統和現代審計風險模型,并對比得出了現代審計風險模型的優勢,明確了審計風險要素的含義、特點。論述了審計風險控制的含義,并提出了審計風險控制應達到的目標。
第二章首先介紹了 HZ 會計師事務所的基本情況,包括歷史沿革和基本情況,在對 HZ 會計師事務所初步了解的基礎上介紹其組織形式、質量控制形式以及職業道德控制形式,然后從業務承接、審計計劃、審計實施及審計報告四個階段詳細分析了 HZ 會計師事務所面臨的審計風險。
第三章對 HZ 會計師事務所風險成因進行了分析,從審計風險模型角度出發,分別就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要素對 HZ 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進行全面的分析,得出審計風險存在的原因。
第四章根據審計風險模型的要素,對會計師事務所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用以在開展審計業務時防范和控制審計風險。包括加強行業監管、凈化被審計單位的會計環境、建立健全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縮小社會公眾與審計人員的期望差距以及提高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對審計風險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