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獻檢索一般情況
本文按期刊檢索方法,對中國期刊數據庫,以 “政府績效審計”為篇名,對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 《審計研究》的文章數據作為樣本進行精確檢索,另外包括少量其他期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性成果。從側面可以發現理論研究與審計實踐還沒有很好的銜接,不能給審計實務強有力的支撐,該方面的研究及其成果已滯后于績效審計實踐,難為績效審計實踐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指導。
具體選取 2 篇相關論文進行分析概述
1.1 《國際政府績效審計研究一個文獻綜述》。劉秋明 ( 審計研究 2007 年 1 期)
1.2 《我國政府績效審計綜述》。譚文超 ( 山西財經大學)。(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 年第一期)
2 政府績效審計內涵
2.1 國外績效審計內涵:.最早于 1977 年,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發表的《利馬宣言--審計規則指南》就提出了績效審計的概念。美國最早提出“3E”審計,后又改稱績效審計;加拿大稱綜合審計;澳大利亞稱效率性審計。1986 年,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發表的《總聲明》統稱為績效審計,其核心就是“3E”審計,即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
2.2 國內績效審計內涵。各機構和學者對績效審計定義的說法不盡相同。王會金 (《發展中的我國政府績效審計》2004) 提出:政府績效審計是指由獨立的審計機構和人員對政府部門、單位或項目的經濟活動進行審查,分析評價其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益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是否與預期目標相一致,以進一步改善經濟管理工作,提高政府部門、單位或項目績效的經濟監督活動。陳朝暉(《淺談西方政府績效審計的理論缺陷》) 認為定義存在理論缺陷: 績效審計的定義中隱藏著太多的理想狀態的假設??冃徲嫀熎襁€沒有一套公認的,可接受的管理標準可以使用,僅依靠原有的經驗做出判斷。
3 中國政府績效審計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審計工作以傳統的財務審計為主,缺乏績效審計。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政府審計工作的重點也發生了轉變,績效審計工作逐步展開。但起步較晚,我國目前政府績效審計處在小規模視點的階段。審計機關現在的首要任務仍然是將反腐敗放在第一位,政府績效審計工作的工作難度經常是由于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和時間的不夠充裕而導致績效審計工作不能正常順利的展開。
4 中國政府績效審計發展問題
首先是對政府績效審計缺乏科學的認知,部分審計人員素質不高。部分審計人員對績效審計的認知還停留在基礎審計,而且審計人員存在知識結構單一,視野相對狹窄、缺乏評價政府工作績效意識、知識及技能不高等缺陷。
其次是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一套科學的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政府對人民托付的資金進行完整、有效的經營和管理,而現有法律法規的欠缺,以及相關制度的滯后,使這種受托責任關系難以得到保障。因為績效審計存在復雜性和特殊性,導致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適用于績效審計。
5 構建中國特色政府績效審計的對策
首先,提高廣大政府審計工作者對績效審計的科學認識。在政府審計部門從審計工作人員的思想及工作態度上開展績效審計的宣傳,; 并且需要對審計人員的結構進行優化,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培養能夠獨當一面的績效審計工作人員。加強對審計人員后續教育工作的培訓,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水平,這樣不僅能夠優化績效審計的理論研究,更能突出績效審計的實踐工作研究。
其次建立健全的政府績效審計的法律法規以及制度體系。審計的基本原則就是依據相關制度和法規來開展績效審核,只有將績效審計給規范化,審計人員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6 結論和思考
我國政府目前的績效審計理論基礎帶構建,評價體系待探索,運行機制待完善,執業人員待提升。正如上文所述狀況,我國的績效審計理論研究滯后導致績效審計實踐也不能很好地發展,兩部分研究力量不能很好銜接,對此可以把專業的高素質審計實務人員與專家學者有機地結合,組建全新的研究力量。研究機構可以吸收社會審計組織和政府審計部門人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也可到審計實務工作前沿承接績效審計項目,探索審計實踐中的問題,兩種力量形成良好循環互動關系。
總之,我們要把政府績效審計作為一個獨立的審計類型來進行探索。既要積極借鑒國外經驗又必須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政府績效審計之路。
參考文獻:
[1] 湯云為。國家經濟效益審計的幾個概念。審計研究,1986.4
[2] 王會金。發展中的我國政府績效審計。中州審計,2004.11
[3] 陳朝暉,淺議西方政府績效審計的理論缺陷。江西審計,1997(9)
[4] 資料查閱相關網站 : 中國知網 cn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