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經濟責任審計,是落實高校管理者主體責任的重要推手,也是確保高校各職能部門有序開展工作的重要保障。高校在認真履行經濟責任審計義務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部分根源于高校的科層組織結構使然,部分也歸因于目前的高校組織生態環境,以及客觀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干擾。審計人員基于一般審計原理來展開討論,而未能從高校組織的實際情況來研究經濟責任審計問題,這種模式對解決現實的經濟責任審計中存在的問題難以形成有力的推動。正因如此,本文將從高??茖咏M織結構和信息不對稱等視角來作相關探討。
一、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
(一)權威式管理所帶來的問題
經濟責任審計的根本目的在于:“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因此,在高校層面的財務審計活動中,就需要建立起前置性防范和規制措施。但事實卻是,任何高校都有十分完備的財務管理辦法,也會隨著新問題的出現而調適原有的財務管理辦法。而在權威式管理下,處于領導職位管理者的經濟行為則難以被約束。同時,在高校紀委參與下的經濟責任審計,也因受到權威式管理的壓力而只從形式要件進行審計。因此,這也就是為何部分高校出現塌方式腐敗的原因之一。
(二)行為偏好所帶來的問題
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的對象應是各層級的主官,他們不僅具有簽字權,也擁有部門資金統籌使用的決策權。從經濟責任審計的工作內容出發,其還需要踐行群眾路線,從基層教職工中來獲取審計對象的關鍵經濟行為信息。然而,基層教職員工對部門負責人的經濟行為缺乏興趣,以及受到非正式組織下利益集團的干擾,經濟責任審計難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進而就只能認定該責任人不存在經濟問題,除非東窗事發。某校因實訓基建采購出現經濟問題,這才牽出了教務處長、主管教學副院長之間的利益聯系。
(三)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問題
經濟責任審計本身就受到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影響,當然也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基層教職員工難以獲得上級的經濟行為信息。從目前經濟責任審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審計人員往往聚焦于責任人任職期間的財務往來信息,并對會計原始憑證進行稽核。事實表明,這些基于形式要件下的審計活動,并無法識別出憑證背后經濟事件的有效性問題。如,某高校原系主任冒充本系教師的簽字來貪污自考費用,最后還是在本系教職工的舉報下才得以落馬。
二、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科層組織結構下的權威式管理
“科層結構”這一提法,首先來自于馬克思。韋伯對官僚組織的理論探討之中,其也形象的反映出了高校組織結構的特點。在科層組織結構下,組織管理者以目標管理來維系組織的內在秩序,而目標管理的核心便是:目標分解+目標協同。其中,目標分解的對象是對上級的指示、命令、愿景。這就表明,在高校這種科層組織內仍執行的是權威式管理。這種管理模式所呈現出的特征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存在著監管與被監管的關系,在現實中管理者在職場心態上具有明顯的優勢。
(二)體制內組織生態下的行為偏好
高校屬于體制內單位,所以其中的教職員工也擁有體制內組織生態下的行為偏好。這里的偏好可以歸納為:第一,被管理者對管理者的經濟行為缺乏興趣。第二,管理者在實施經濟行為時主要對上級負責,而較為忽略下級的利益訴求。第三,體制內組織中存在著大量的非正式組織,這些組織構成了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以上三個方面的行為偏好直接影響到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的有效性,進而也為高校中可能出現的“帶病提拔”提供了條件。
(三)信息不對稱現象所產生的干擾
在黨風廉政建設下,高校都增強了輿論監督力度。但這里也存在著這樣尷尬的現實,即普通教職工對上并不具有監督的信息充分條件,所以這就在客觀上抑制了輿論監督機制的實施。再者,在相對封閉的組織環境下,未經證實的輿論也會以訛傳訛,成功影響到教職員工的心理狀況??梢?,當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現象時,必然會弱化經濟責任審計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