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進入自媒體時代。媒介技術的變革引起媒介傳播生態的改變,作為網絡傳播"頑疾"和"毒瘤"的網絡謠言,其生成條件與傳播特征也出現了新變化。因此,網絡謠言的應對之策也需要"與時俱進",通過政府治理、媒體責任、社會自治、網民自覺四個方面形成有效聯動,方可共同凈化信息環境和傳播生態。
本文在研究自媒體時代的特點以及自媒體時代下網絡謠言的生成條件與傳播特征的基礎上,運用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結合典型的網絡謠言實例以及國內外學者相關的研究成果,并綜合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研究方法,采用文本分析、深入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考察網絡謠言生成、擴散、消逝過程中對公眾認知產生的影響,同時,提出利用大數據技術、復雜網絡與數據挖掘、開源軟件分析與建模等方法進行網絡謠言態勢與網絡輿情監測研究。具體來說,本研究的內容分為以下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研究的背景和意義,通過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思考該選題的創新之處和研究方法,并確定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
第二部分,對文中的關鍵概念進行界定和辨析,厘清什么是自媒體和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具有哪些特點、什么是謠言與網絡謠言以及網絡謠言的具體特征。
第三部分,從使用心理、媒介素養、主流媒體參與、信息審查、政府公信力、國家法律法規等角度,結合謠言傳播行為本身的諸多影響因子,如人們關注的熱度、事件的敏感性、消息的重要性、敘事的模糊性、媒體的參與性、結果的不確定性、解讀的選擇性等分析網絡謠言的生成條件。
第四部分,從自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特征與網民傳播心理的角度,結合實證調研,分析研究自媒體時代下網絡謠言的傳播特征。
第五部分,在前期生成條件與傳播特征的基礎上,并吸收國內外前沿研究成果,針對我國網絡環境的具體狀況,深入探究網絡謠言的治理對策,提出自媒體時代下的網絡謠言治理,應確立政府為主導,媒體、社會、公眾合力參與的治理模式,建立長效的網絡謠言預防體系與監控體系,建立全面的網絡謠言疏導體系與法治體系,加快推進網絡法治化進程,營建隨時辟謠、人人有責、健康有序的自媒體文化。
關鍵詞:自媒體;網絡謠言;生成條件;治理對策
目錄
摘要
第 1 章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網絡謠言的界定
1.2.2 網絡謠言的生成條件
1.2.3 網絡謠言的傳播特征
1.2.4 網絡謠言的治理對策
1.3 研究方法與創新之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創新之處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內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 2 章 相關概念界定
2.1 自媒體與自媒體時代
2.2 自媒體時代的特點
2.2.1 產生了大量公共發言人
2.2.2 增加了公眾意見表達渠道
2.2.3 實現了新聞信息實時發布
2.2.4 增強了各利益主體的交互性
2.3 謠言及網絡謠言
2.4 網絡謠言的特點
2.4.1 網絡謠言與謠言的共性特征
2.4.2 網絡謠言的新特征
第 3 章 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生成條件
3.1 謠言生成的外在條件
3.1.1 用戶的使用心理
3.1.2 網民的媒介素養
3.1.3 主流媒體的參與
3.1.4 信息的發布環境
3.1.5 政府的公信力
3.1.6 國家的法律法規
3.2 謠言生成的內在因素
3.2.1 事件的敏感性
3.2.2 消息的重要性
3.2.3 敘事的模糊性
3.2.4 結果的不確定性
3.2.5 解讀的選擇性
第 4 章 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傳播特征
4.1 從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特點的角度
4.1.1 傳播流程簡單,準入門檻低
4.1.2 轉發主體性強,信息失真容易
4.1.3 半封閉式傳播,監管難度大
4.1.4 把關人缺失,傳播結構扁平化
4.1.5 移花接木的手法,更具隱蔽性
4.2 從網民信息傳播心理的角度
4.2.1 更關注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信息
4.2.2 更容易相信重復流動的謠言
4.2.3 較少質疑"意見領袖"發布的信息
4.2.4 更容易善意理解熟人圈傳播的信息
4.2.5 利用夸大性詞語喚起恐懼心理
第 5 章 自媒體時代網絡謠言的治理策略
5.1 政府層面
5.1.1 提高政府的媒介素養,提升政府公信力
5.1.2 充分利用技術突破,建立長效的預防體系
5.1.3 多渠道辟謠,建立網絡謠言疏導體系
5.1.4 完善法律法規,推進網絡法治進程
5.2 媒體層面
5.2.1 發揮主流媒體的信息權威作用
5.2.2 健全網絡媒體信息發布的審核機制
5.2.3 加強媒體平臺的社會責任意識
5.2.4 提升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5.3 社會層面
5.3.1 發揮民間社會團體的影響力
5.3.2 提升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感
5.4 公眾層面
5.4.1 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識
5.4.2 培養網民的理性思維
5.4.3 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質
結 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