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性分析
摘要:對于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創新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已成為必然。城鄉一體和土地管理制度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將會產生大量征用農村土地的工業發展需求,也會產生改良農村土地管理質量的需求,因此在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亟待需求得到良好土地管理制度的保障; 然而由于城鄉差異,現行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本文將深入剖析當前中國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可以結合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優化創新設計農村的土地管理制度。
關鍵詞: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城鄉一體化;制度創新
對農村土地產權、規劃、征收和流轉制度的創新研究,明晰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農地承包經營權的主體、年限和范圍; 轉變規劃理念,科學開展農村土地規劃,積極引導多方主體參與規劃的編制,有效引導村莊建設發展; 提高土地征收補償標準,嚴格限定征收范圍,完善征地手續,保證征地的公平。
一、城鄉一體化發展背景
城鄉一體化是優化區域經濟結構的根本途徑。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建設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努力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把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走向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目標,并盡快修改完善《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法定規劃體系,已成為當前我國對于城鄉發展中的重點關注問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土地資源的規劃和利用面臨著較為嚴重的挑戰,因為人口的迅速擴張必然導致土地資源的使用量上的匱乏。實行科學的土地管理,提高其綜合利用率才是解決人口和土地矛盾的有效途徑。隨著城鎮化程度的不時進步,我國當前存在的鄉村土地管理制度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農民的耕地面積不斷的縮減,農村的土地,也不斷的被加入到我國工業、能源企業的征用行列,不僅增大維護鄉村耕地的壓力,也降低鄉村土地的優化利用程度,限制鄉村土地經濟效益提升?;诔青l一體化,針對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方面,就表現出明顯的不足,亟待給出創新性改善。
二、當前農村土地管理制度中的弊端
( 一) 管理體制的不健全
在我國農村的土地管理中,在管理體制方面,多是主要由政府部門來行使管理權利的,但對于具體管理操作中,相關法律以及管理機制還不健全,容易滋生一些管理中各腐敗現象,不能有效合理利用農村的土地資源。根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見表1,在2012年到2014年期間,我國在土地管理方面,城區土地面積達到184098.59平方公里,征用農村土地面積為1475.88平方公里,雖然近年來征用農村土地面積有所減緩,但是依然無法避免城鄉土地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制約城市的發展,也制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合理化。
在農村現行的土地管理方面,法律對土地集體管理方面的約束較為模糊,這種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的虛置,不僅不具備實體化的管理規則代表,也會影響農村土地的流轉與經營管理,同時也會制約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十八大三中全會規定,農村建設用地也可直接進入市場,與城市土地同地同權。確權后的農村土地產權仍不明晰。原因在于農村集體產權確權頒證于農民集體,而農民集體不是獨立法人,在行使土地所有權、支配權和決策權時,由誰來執行仍是模糊。
( 二) 土地管理與利用協調問題
土地的管理部門和運用部門之間,其管理信息缺乏共享機制,農村在土地管理方面運用的規劃策略有所過時,并不符合當前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求,不只形成土地閑置,同時,也使鄉村大面積土地荒廢,從而也就加大城鄉一體化實踐過程中農村土地經濟的損失。另外,在農村土地的流轉中,農民承包地流轉處于自發狀態,而且也多局限在狹小的村域內,造成農民難以實現自由流動,嚴重制約著土地流轉,降低農田土地利用率。
三、城鄉一體化背景下創新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必然性
( 一) 經濟因素影響
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城市經濟的發展,將會沖擊農村經濟的發展,經濟提升物價水平也相應會提升,拉大城鄉經濟差距。同時,經濟提升,對于土地資源的攫取也必將會有增無減,造成了被征地農民的實際受償水平大大減少、相對收入大大降低。而農地轉為國有建設用地,進行二三產業的開發,被征地農民卻無法合理地分享發展成果,經濟發展權無法保障。
( 二) 統籌決策影響
對于現行農村土地制度,由于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差異,在土地統籌決策制定方面,對于土地的占有、土地使用、土地收益權等,還存在部分主次的現象。針對我國農村土地,其屬于土地資源屬性,不具備資產以及資本資源的屬性,因此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確保土地可以更好的轉化為可見資源,使其流通入城鄉一體化中,不僅限制土地使用范圍與用途,同時,也導致農民手中土地產權地位偏低,客觀上降低農民土地的財產權,也會影響對于土地資源的統籌管理。
四、城鄉一體化下創新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的策略
( 一) 創新性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農村土地管理中,創新管理制度,要按照“農民可以接受、政府可以承受”的原則,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置換城鎮住房、貨幣補償、異地自建等多種模式,加快推進試點工作,實現對于農村土地管理的創新性實踐。實現了農民承包土地的“三權分置”,擴大了農村土地的權能。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實測承包地面積3.5億畝,確權面積2.6億畝。為承包地確實權、頒鐵證,是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基礎。全面公開土地征收信息,在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為農村土地流轉主體發放《農村產權交易鑒證書》的模式?!耙酝恋亓鬓D都是給新型經營主體發放土地使用產權證,從長期看,這可能會放大了經營權淹沒了承包權,當發生糾紛時,農民的話語權就會降低。就如當前,為農民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證書明確了承包地編碼、地塊名稱、登記面積等詳細情況,還配有承包方地塊示意圖。同時,還采用現代科技,將農民承包地詳細信息錄入數據庫,不僅保持了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切實保障農民土地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