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全球化和信息技術化,也越來越嚴重沖擊著企業的組織行為,在這種環境下,企業開始將一些非專長領域或非核心業務外包,而內部審計的外包也于上世紀 80 年代末漸漸流行起來。隨著市場競爭的逐漸加劇,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人們對內部審計職能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自給自足式的內部審計存在的劣勢也隨著內部審計工作的發展進程一點點暴露。在這種情況下,有的企業選擇對內部審計部門加大投入,引進人才,建立更加完善的內部審計機構,當然成本也會相應提高很多;而有的企業則另辟蹊徑,選擇將內部審計部分或整體外包給外部相關服務機構,讓他們代為進行內部審計,而自己則更專注于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的建設與發展。
一、內部審計外包的外部環境
(一)整體外包
是指企業內部未設置審計部門,而將內部審計職能整體外包給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咨詢機構。
(二)補充式外包
就是企業自身履行基本內部審計職能,同時將部分較復雜的內部審計職能委托給第三方,如在關鍵項目中請外界專業人士提供支持等。此外,在需要時企業也可聘請相關專家參與審計特殊領域(如電子數據處理系統)項目。
(三)內部審計咨詢服務
指聘請有經驗的審計咨詢機構對公司內部審計部門的設立及運行提供意見和建議,幫助企業完善和發展內部審計業務。
(四)內外部結合審計
也稱合作內審。指由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和外聘審計師組成一個工作組,共同完成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內部和外部審計師應各盡其能、各擔其責。
二、內審外包優缺點
內部審計外包的優點主要包括:有規模的經濟效果,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提供相同乃至更好的服務;企業可使用內審無法獲取的專門的技術;企業還可獲得的最新實務;明確了以客戶為中心;外部機構及人員不會受到公司內各部門間權利斗爭影響;資源的分配更靈活,公司的相關花費支出實質上是公司的變動成本;會計師事務所的聲譽可有效改善公司董事會與管理層、公司管理者與外部審計師間關系;公司聘請同一個事務所進行內審和對外衍生的服務會有協同的效應,能減少公司的相關支出;可讓管理層有更多精力關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戰略計劃上。
內部審計外包的缺點包括:先進入市場承接了內部審計外包的事務所可能會逐漸形成市場壟斷,進而提高市場價格,造成企業相關支出增加;會計師事務所通常會用臨時的低價吸引客戶,然后再逐漸將價格提高,或者增加企業的其他審計收費,從而獲得相應補償;與企業自身內部審計人員相比,內審承包人不夠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管理層的需求,而開展的審計工作也就不能緊密結合企業目標,進而影響審計業績;審計外包后使用內部審計來發展新的管理方法或手段的可能性不大;包含內部審計的公司的治理是公司無法外包的管理職能;組織結構的改變過程存在過度成本和固有的風險;企業內部員工向企業負責,而內審外包者向直接承接外包的會計師事務所負責,這將最終導致承包人的行為難以受到限制;如果一個事務所既做企業內部審計又做外部審計,那么審計委員會和管理層就會喪失部分客觀的信息渠道;內審外包后企業就會喪失用內部審計部門作為訓練基地的作用;由于外包將使內部審計的結果可能無法保密,企業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缺乏企業長遠的規劃,內審外包者可能會只關注合約期內的企業情況,不會對企業進行長遠規劃;內部審計業務的連續性可能會被破壞;外包承包人可能會使用缺乏業務經驗的員工來進行審計,但內部審計部門通常會提供經過培訓,擁有專門技術的和知識的員工來進行審計。
三、內審外包重要性
(一)內審機構缺乏相對獨立性
國內大多企業的內審機構設置主要是三種形式:
從屬于董事會。
從屬于監事會,該兩種設置使內審與管理層脫鉤,不利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改善自身經營管理;這種形式使內部審計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較高的地位,這既便于與經營管理層聯系,又便于為委托人服務,較好發揮對企業管理層進行的獨立評價與監督的職能。
從屬于總經理,這將不利于內審機構獨立評價和監督總經理的業績和責任; 但是根據內部審計協會的調查顯示,選擇獨立性較強的模式的企業只有232 家,只占總量的 24%.這就不能保證內審機構有足夠權威性和獨立性。而內審外包是根據兩方契約來開展相關內審工作,事務所與企業間無直接的利益關系,可更客觀公正,避免了內審人員缺乏獨立性進而影響審計質量。
(二)內審業務日益復雜化、多樣化
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內部審計已由對財務收支審計向管理領域延伸?,F在企業的合格的內部審計人員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識,而當內審師因知識的限制未完成審計任務時,就可由提供內審外包服務的事務所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專業人才來輔助內部審計的順利進行。
(三)內部審計缺乏合理的質量控制體系
我國的內部審計發展得比較晚,內部審計部門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監督體系。而會計師事務所作為提供的審計服務的機構,一直以來經受市場考驗,普遍具備相對有效、完整的質量控制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