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紀檢監察管理體制改進探析
【導論】應對新時期腐敗的紀檢監察制度研究導論
【第一章】我國紀檢監察管理體制改革的新背景
【第二章】當前我國紀檢監察管理機制現狀
【第三章】改革我國紀檢監察管理的幾種模式及特點評析
【第四章】深化紀檢監察管理體制改革的對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紀檢監察管理體系優化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導 論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一)選題背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是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強化黨建的必然要求。紀檢監察機關是國家腐敗治理體系中的專職機關,紀檢監察機關治理腐敗的能力和效力的提升,是國家治理腐敗事業現代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重要標志。反腐倡廉建設成就的取得,由反腐敗機構的科學職能定位、反腐敗方式的改革創新、紀檢監察干部優良作風等關鍵性因素共同決定。我國自九十年代起確立黨的紀檢機構和政府行政監察部門合署辦公體制機制后,地方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管理體制上由同級黨委和上一級紀檢監察機關共同領導,地方各級監察機關同時對本級人民政府負責并報告工作,這種管理體制推動了反腐倡廉工作成績取得。但近年來,受紀檢監察管理體制影響,紀檢監察機關存在著工作面鋪得過寬導致職能泛化、方式固化、作風異化、功能弱化、人事待遇化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紀檢監察隊伍整體形象,阻礙反腐敗工作深入推進。長期存在的紀律檢查工作體制障礙,一定程度導致反腐敗工作形勢復雜嚴峻。如:
辦案過程中多個機構或職能重疊或各自為政,導致力量渙散,影響整體合力,削弱戰斗力;案件調查過程中一些地區、部門人為設置重重阻力,某些法紀意識不強的領導利用不受監督的現實困境濫用職權跑風漏氣、通風報信、甚至壓案不查、謊報案情或瞞案不報;一些地區、部門腐敗行為易發多發頻發,系統性腐敗、塌方性腐敗時有發生,與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相去甚遠等。破困局,唯改革。改革既是戰略,也是戰術;既是理念,更是方法。伴隨黨風廉政建設要求和反腐敗斗爭形勢的日益變化,提高紀檢監察機關在國家政治權力構架中的相對獨立性和有效監督性,變革紀檢監察體制機制的呼聲日趨強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專篇提到改革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機制,多地也結合紀檢監察工作實踐開展了一些有益探索,這些改革舉措與有益探索必將為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工作提供強大動力和恒久支撐。只有全面深化紀檢監察管理體制改革,才能為反腐敗工作提供體制機制保障,這亦是筆者將紀檢監察管理體制改革作為研究內容之現實背景所在。
(二)研究意義
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研究事關黨的領導方式與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具有極強政治色彩,在學界歷來諱莫如深,偶有提及均是蜻蜓點水,對觸及改革實質的問題鮮有研究。作為當今黨和政府的重大改革舉措,紀檢監察管理體制改革是紀檢監察系統為適應反腐敗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制化、現代化、科學化建設而進行的一次變革創新。筆者旨在通過對當前紀檢監察機構“三轉”( 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改革以及紀檢監察管理體制“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展開分析,總結改革過程中取得的初步經驗,發現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對策建議,推動紀檢監察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增強紀檢監察公信力,提升紀檢監察機關執紀規范性、權威性。
二、文獻綜述
在中國經濟迅猛發展、腐敗挑戰日益凸顯,反腐敗體制獨特的背景下,中國的反腐敗體制機制受到學術界和實務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外學者探討中國反腐問題的文獻不少,但視角主要集中于反腐敗機關的職能作用和反腐敗形勢現狀等方面,如:勞倫斯。沙利(LawrenceR.Sullivan) 闡述了蘇聯共產黨內的監督機關在黨內的作用和地位;格雷厄姆。楊(Graham Young)分析了文革以來紀律檢查委員會的角色、方法和目標后認為,紀委的重建首先是通過維持組織紀律加強黨組織的一種手段;安德魯。魏德曼(Wedeman)比較分析了中國的紀檢監察系統和檢察院系統,進而論述了中國體制轉軌時期腐敗的變化趨勢①。但這些研究均未從體制改革角度分析研究中國紀檢監察機關的自身發展和變革的獨特路徑。
在國內,學術界探討中國腐敗治理問題的文獻已汗牛充棟,有的探討和論述紀檢監察管理體制的歷史脈絡,如史斌、蔣國海、李成言等人分析紀檢監察領導體制變革,曾繁茂、張大千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概論》,李雪勤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工作 60 年》等。但直到 04 年派駐機構統一管理,紀檢監察機關領導體制不順影響反腐敗工作,需要進行體制機制改革的問題才成為學術界的討論對象。如:劉淑芳、劉暢然等對理論界關于紀檢領導體制改革的“垂直體制說”和“平行體制說”展開學理探究,主張紀委的改革取向應考慮由各級紀檢機關重點加強下級紀檢機關的工作來提高其工作成效,而國家監察機關的改革取向可由各級人大權力機關產生監察機構進行一般監督和反腐敗等特殊專項監督。②學者莫吉武等認為,改革紀檢監察體制機制的關鍵是要理順其職能配置和權力邊界,明確可為不可為,應為不應為,而非僅僅專注于其相對獨立地位的提高。學者張孟飛提出“紀檢機構的弊端和負效應主要表現在歷史方面、體制機制方面和認識方面的不足,應予以正視并改革紀檢監察體制機制使之有權有位有為”③。學者吳海紅主張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要強化機構的獨立性和權威性,這是黨內監督體制改革順應民主政治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④。研究員徐喜林認為,當前紀檢監察機關實行的雙重領導體制存在監督不力、監督越位、缺位、錯位等缺陷,主張強化紀檢監察部門的職能、地位和權力,深化權力監督的內涵與外延邊界,拓展范圍與領域,加強紀檢監察制度建設,強化隊伍管理,將紀檢監察機關的工作重點和主要精力聚焦到監督執紀問責上來⑤。中國社會科學院高波認為,紀檢監察機關體制機制改革的路徑是圍繞紀檢工作主業主責來強化執紀監督問責,在優化配置監督資源并放大監督成效的同時,要達到行政運行成本和代價的絕對降低⑥。清華大學副研究員過勇通過剖析紀檢機關的歷史變革,認為紀檢機關未來改革的方向既取決于其本身的發展步伐,也取決于其在國家反腐倡廉事業和政治構架中的地位和功能,關系到國家全方位的政治體制改革和全領域的國家治理的核心內容⑦。以上研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紀檢監察機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未來發展方向,但均未涉及黨的十八大以來,紀檢監察機關在面臨反腐敗新形勢下,積極探索體制機制改革,自上而下推行“三轉”的相關內容,對現階段紀檢監察體制機制改革工作缺乏有力的推動與指導作用.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文獻綜合法。根據論文選題及研究方向,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通過收集整理、歸納總結、拓寬思路,全面了解本領域的研究現狀,為本文的研究開闊視野,打開思路。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二是社會調查。通過實地調查,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全面了解掌握新反腐背景下,反腐敗工作所面臨的領導體制機制障礙,從而引出紀檢監察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木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三是案例對比分析。通過列舉改革我國紀檢監察管理體制的幾種模式,對比分析各自特點及改革中的探索與實踐,著重分析“三轉”改革的優勢和困境,進一步提出深化紀檢監察管理體制改革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