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審計師專長對企業避稅活動的影響探究
【第一章】獨立審計下企業避稅問題探析緒論
【第二章】審計師行業專長與企業避稅文獻綜述
【第三章】契約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及風險導向理論
【第四章】企業避稅與審計知識的關系研究設計
【第五章】企業避稅行為審計師影響實證結果與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審計技能與公司避稅的關聯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5 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5.1 描述性統計
5.1.1 樣本按年度和行業分布
下表 5-1 為 2012-2014 年樣本的行業分布,每年樣本量基本保持一致。在所有樣本中,制造業數量最多,占比 50.63%,其次為批發零售業和房地產業,分別占比 9.30%和 9.22%.表 5-2 利用行業市場份額法 IMS 來衡量審計師行業專長,并從行業角度入手,衡量了我國審計師行業專長的發展水平。從表中看出,我國審計師行業專長水平還相對較低,IMS 值基本處于 10%水平以下。
5.1.1 描述性統計
全樣本的描述性統計,避稅程度的衡量指標會計-應稅收益差異(BTD)的均值(中位數)為 18.7759(18.8601),說明了我國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避稅行為。審計師行業專長的衡量指標行業組合份額(IPS)的均值(中位數)為 0.1115(0.0639),遠低于國際上行業專門化市場份額 0.2-0.3 的衡量標準,表明我國審計師行業專長整體水平偏低但已經初步形成。IPS 最小值為 0.0005,最大值為 0.6256,這說明我國審計師行業專長化水平差異性較大,但也表明會計師事務所有很大的空間提升其專業化水平。
此外,從表 5-3 中控制變量可以看出,審計師對企業的經濟依賴 Fee,最小值為 0.0014,最大值為 0.2001,均值為 0.0272,表明審計師對客戶的審計費用依賴比較均衡,但也存在部分對某個客戶的經濟依賴較大的現象,可能影響其審計獨立性。Size 是企業的規模,用總資產的對數表示,我國上市公司規模大小不一,其中最小值是 18.9071,最大值是 26.3297.代表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總資產收益率 Roa,最小值為-0.245,最大值為 0.240,均值為 0.0304,中位數為 0.0207,表明有小部分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虧損情況,但超過 50%以上的企業能夠獲利。
財務杠桿的衡量指標資產負債率 Lev,最小值為 0.0879,最大值為 1.0277,均值為0.5307,中位數為 0.2087,表明長期償債能力在不同的企業間存在區別,50%左右的企業長期償債能力低于平均水平。代表事務所規模的指標用 Big10 表示,均值大小為 0.5866,可以看出十大事務所壟斷了上市公司中 58.66%的市場份額。
最終控制人不同進行分樣本的分組描述性統計和T檢驗,從表中可以看出,國有企業的避稅程度(BTD)均值為18.3547,非國有企業的均值為19.0165,非國有企業比國有企業的避稅程度大,并且兩組樣本的差異在1%水平上顯著;從審計行業專長(IPS)看,國有企業的均值為0.1197,非國有企業均值為0.1008,審計國有企業的審計師行業專長均值高于非國有企業,兩組樣本的差異在1%水平上顯著;國有企業樣本組的企業規模(Size)、負責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規模(Size)均大于非國有企業,并且樣本在1%水平上顯著。此外,資產負債率、財務杠桿、現金凈流量兩組樣本的均值差異不明顯,結果不顯著。
5.2 相關性分析
5.2.1 相關性分析
表5-5展示了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從審計師行業專長與企業避稅關系看,審計師行業專長與企業避稅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初步驗證了本文的假設H1(a)。且各系數大多小于0.5,即各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5.3 實證檢驗與分析
5.3.1 審計師行業專長和避稅關系的回歸分析。
模型1回歸如表5-6所示,在對模型1進行描述性統計及相關性分析的基礎上,為了檢驗審計行業專長對于企業避稅是抑制作用(假設 H1(a)),還是助長作用(假設 H1(b))。
(1)與假設 H1(a)相同,審計師行業專長與企業避稅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回歸系數在 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審計師行業專長作為外部監督治理機制能夠有效抑制企業避稅。(2)從控制變量中,審計師對客戶的經濟依賴性與企業避稅程度顯著正相關,在 1%水平上顯著,即當審計師對經濟依賴越大時,獨立性降低,可能幫助客戶避稅;企業的規模對企業避稅在1%水平上顯著,規模越大的企業,避稅行為越激進;企業的盈利能力(Roa)和現金凈流量(CFO)與企業避稅均呈正向相關關系,回歸系數在均在 1%水平上顯著,說明盈利能力越高,現金凈流量越多,企業的投資的投資機會越多,需要更多的資金,因此企業會采取更多的避稅措施增加企業現金流。會計師事務所規模(Big10)對企業避稅的影響不顯著。
國有企業樣本中,審計師行業專長與企業避稅間呈負相關關系,回歸系數在 1%的水平上顯著;非國有企業樣本中,審計師行業專長與企業避稅間呈負相關關系,回歸系數在 5%的水平下顯著,這說明在國有和非國有企業中,審計師行業專長對企業避稅均呈負相關關系,這樣驗證了假設 H1(a),即審計師行業專長對企業避稅有抑制作用。為了進一步檢驗企業產權性質對審計師行業專長和企業避稅關系的影響,加入表示國有股權控股情況的虛擬變量 Soe,國有企業賦值為 0,非國有企業賦值為 1,構造 IPS*Soe 交叉項。
5.3.2 國有股權對審計師行業專長和避稅關系的回歸分析
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國有股權后對模型2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1)與假設 2 相符,產權性質和審計師行業專長的交叉項系數為正,且回歸系數在 1%的水平下顯著,說明不同產權性質企業中,審計師行業專長與企業避稅行為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當企業為非國有時,IPS 的系數絕對值會更大,說明非國有企業比國有企業會財務更顯著的避稅措施。(2)控制變量中,經濟依賴性(Fee)與企業避稅呈正向相關性,回歸系數在 1%水平上顯著,這與模型 1 的回歸結果是相同的,即當審計師獨立性降低時,即對客戶存在較大經濟依賴時,其可能會降低審計質量,利用其行業的知識幫助可以避稅;企業規模(Size)與企業避稅呈正向關系,回歸系數在 1%水平上顯著。一方面,從審計角度來看,企業規模越大,審計復雜性增加,企業避稅渠道增加,審計師也越難發現;規模越大,審計費用越高,審計師對該客戶的經濟依賴性增加,獨立性下降,因此企業避稅行為更加激進;另一當面,從企業自身角度看,規模越大,其投資活動更加活躍,需要資金越多,避稅機會也越多;企業盈利能力 Roa 和現金凈流量 CFO 仍與企業避稅程度呈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回歸系數均在 1%的水平下顯著,會計師事務所規模(Big10)與企業避稅相關性不顯著,這均與回歸結果 1 相同。
5.4 穩健性檢驗
本文穩健性檢驗如下:
1.利用替代性方法更換衡量指標(1)更換衡量審計師行業專長的指標。本文進一步利用企業資產總額來計算得到審計師行業組合份額 IPS,其結果與前文較一致,較好的驗證了本文的 2 個假設。(2)更換衡量企業避稅的指標。本文進一步用有效稅率法計算出有效稅率,來衡量企業避稅程度,其結果與前文較一致。(3)更換控制變量衡量指標,由于控制變量中的公司財務指標,如公司規模(Size)、財務杠桿(Lev)等對企業避稅程度可能會存在滯后現象,本文采用滯后一期的財務特征變量值(Sizet-1,Levt-1,Roat-1,CFOt-1)和企業避稅程度(BTD)進行進行回歸,其結果與前文較一致。
2.考慮稅收優惠。企業獲得稅收優惠,可能會對企業避稅產生影響,本文在兩個模型中增加了控制變量--"稅收優惠".如果企業享受了優惠政策,則稅收優惠賦值 1,否則為 0,經過實證檢驗后,其結果與前文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