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路口鎮鄉村居民集中居住問題探析
【第一章】長沙縣鄉村居民集中居住模式研究緒論
【第二章】路口鎮農村居民居住的現狀分析
【第三章】村民集中居住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
【第四章】路口鎮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制度
【第五章】促進路口鎮農村居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對策
【結語/參考文獻】農村居民集中居住管理優化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2路口鎮農村居民居住的現狀分析
2.1路口鎮概況
路口鎮坐落于長湘古道交叉路口,位于湖南省長沙縣北部偏東。全鎮總面積89 平方公里,土地總面積 5.7 萬畝,其中耕地 28300 畝,林地 68300 畝,水面4911 畝,骨干山塘 1743 口,溝渠 735 公里,河道 119 公里,金井河、麻林河穿鎮而過,?、?、?、蛐退畮?5 座。全鎮轄 9 個村和 1 個非農社區。東接瀏陽市,距省會長沙 40 公里,南距黃花國際機場 20 公里,西距京珠高速公路廣福站 3 公里,區位優越,交通便捷。
路口鎮屬典型丘陵地區,物產豐富,東部和西南略高,中部地勢平坦,有麻林河、金井河穿鎮而過。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豐足,氣候溫和。一是擁有省級森林公園--大山沖森林公園。公園內山體密集,山沖眾多,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 92%,有原始次生林 120 多公頃,樹種豐富,有 430 多個樹種,動植物種類繁多,溪水潺潺,空氣清新,環境幽雅,氣候宜人,負離子含量高。二是特有的溫泉資源--麻林溫泉。經省地礦局 402 隊勘查,該溫泉含硅酸、硫化氫等 20 種微量元素,是氫型醫療礦泉水,泉區有四個泉眼,初步確定日采量 400 噸。
路口鎮 2014 年實現財稅總收入 1128 萬元,完成一般預算收入 258 萬,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 4431 萬元,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 2.2 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6.7 億元,完成社會零售額 1.76 億元。境內建有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110 千伏變電站和長沙縣首個農村公交客運站,具有良好的商業、醫衛、教育、金融資源,全國供銷系統紅旗單位路口物資公司、長沙縣第一人民醫院、長沙縣農商行及北部中心金庫和國家級重點、省級示范性學校長沙縣職業中專均坐落于此,并引進綜合建材市場、瑞新鋼材市場、五菱之光汽車 4S 店、光大汽車銷售店、湖南雅泰建筑園林公司、北部農產品市場等項目。
路口鎮現有公路長度約為 165.4 公里,其中縣道 33.548 公里,鄉道 22.119公里,村道 109.589 公里?,F有幼兒園 5 所,小學 7 所,中學 1 所,職中 1 所,衛生院 1 所,縣級醫院 1 家。自 2005 年以來,在市縣國土、規劃等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政府和各投資主體共投入資金近 200 多萬元,逐步完成《路口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路口鎮總體規劃(2006-2020)》、10 個村(社區)新農村規劃、路口鎮集鎮控制性詳細規劃(2010)、路口溫泉小鎮初步設計等 20多個規劃及相關項目設計文本和圖紙圖冊。同時積極對接市、縣惠民政策項目,推動民生改善,讓具有鎮村服務功能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向村一級傾斜,加大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包括優化生態環境、公路硬化、電力擴容、安全用水、環境整治、校舍改造等方面,以項目建設為依托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為更好的做好集中居住工作,路口鎮通過邀請專業設計公司對花橋灣村、路口村、長春村、上杉市村、麻林村、麻林社區、荊華村 7 個村(社區)進行了村級集中住居點設計,并對明月村集中居住點和上杉市安置區進行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
2.2農民居住分布現狀
2.2.1 布局分散,未形成集中居住區
路口鎮轄 9 個行政村和 1 個非農社區,有 242 個村民小組,分別為路口社區,總人口 5215 人,村民小組 3 個;路口村,總人口 2874 人,村民小組 30 個;長春村,總人口 3016 人,村民小組 25 個;明月村,總人口 2689 人,村民小組 20個;花橋灣村,總人口 2460 人,村民小組 19 個;荊華村,總人口 3550 人,村民小組 32 個;麻林村,總人口 3854 人,村民小組 26 個;麻林社區,總人口 3426人,村民小組 28 個;萬年橋村,總人口 2173 人,村民小組 25 個;上杉市村總人口 3328 人,村民小組 32 個。從路口鎮居民點分布圖可以看出,由于一直沒有基礎設施比較齊全,規劃合理的集中居住區,路口鎮現有的農村居民居住分布比較分散,相對比較集中的幾個區域分別位于路口社區、麻林社區、長春村和麻林村,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依托路口社區和麻林社區兩個集鎮以及長春村的職業中專學校、麻林村的麻林中學的集聚效應。
從路口鎮各行政村農村居民點用地情況表可以看出,全鎮 10 村(社區)居民點斑塊數量分布差異明顯,最大的荊華村斑塊個數達 499 個,斑塊密度為 1.99個/hm?,最少的花橋灣村只有 195 個,斑塊密度為 4.8/hm?,這也導致居民地斑塊總面積差異較為明顯,花橋灣村斑塊總面積為 54.27 公頃,而長春村的斑塊總面積則有 97.3 公頃,全鎮平均斑塊面積為 0.247 公頃。從最大斑塊面積來看,由于路口社區集鎮房屋分布集中,路口村(含路口社區)的最大斑塊面積為 16.95公頃,其次為長春村 12.64 公頃,再次為麻林社區 9.44 公頃,最小的為荊華村1.19 公頃。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居民點的分布上,荊華村雖然斑塊個數最多,但密度最低,說明該村居民點分布十分分散。
從問卷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出,路口鎮現有的農村居民建房 87%都是村民自建自住的,統規統建和統規自建所占比例很低,這也就造成了居民點分布比較凌亂和分散,并未形成統一的規劃。
根據國土所提供的數據,路口鎮現在已建房的比例約 90%,估計未來 3-5 年需建房數為 700 戶,這其中一部分為危房或者土磚房,而未建房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其以農業為生,家庭收入薄弱,集中居住的意愿也相對較低。這也說明在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將新建房屋引導至集中居住區的難度比較大。而根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農民愿意拆遷舊宅基地原因 40%的村民選擇了想換新宅,29%的選擇了支持政府工作,選擇該項的大部分都是村干部,14%的村民認為地段偏遠,不利于生產生活,12%則選擇了能得到不少補償金,這也說明了農民愿意拆除舊房的原因主要是集中在自身需求和經濟利益的基礎上,村干部在選擇集中居住問題上,受到政府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大,村民則相對受到影響較小,因此,政府如果強制引導,而不符合農民自身利益需求,農民的配合程度會比較低。
2.2.2 基礎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
從基礎設施的總體分布來看,自來水供應、污水管網設施、綠化亮化、文化體育等公共基礎服務設施主要集中在麻林、路口兩個集鎮及學校周圍,道路硬化在布局上主要還是選擇在居民點分布相對集中和學校等人口較多的區域,對于居住分布分散的居民,道路硬化問題還未得到很好的解決。教育資源分布也大多集中在村部周圍及交通較為便利的區域,居住相對偏遠的村民仍存在上學不便的問題。衛生資源主要集中在東部的路口社區,有長沙縣第一人民醫院、路口衛生院均分布在此,導致鎮域西部的農民醫療資源缺乏,農民就醫治療不便。
2.2.3 宅基地面積大,造成土地浪費
為滿足曬谷、種菜、喂豬、養雞等農村生活的需求,農民在建房時房屋占地面積普遍比較大,而且部分村民在建新房后,其原來的舊宅并未拆除,繼續用于養豬或者空置,造成土地浪費。此外,由于一部分農民常年在外務工,導致空置廢棄房和空心村現象比較嚴重,部分農田雜草重生,不利于土地的集約利用。
2.2.4 農民受傳統思維影響,局限于原有的生活方式
部分村民對于進入集中居住點后的生活、種田和養殖問題有很多顧慮,有不愿集中居住的傾向。一是受傳統文化和習慣的影響,大多數農民仍然偏愛單門獨院、前庭后作的居住方式,對集中居住后附屬用房及生產用房在集中居住區詳細規劃中是否能夠落實到位情況存在疑慮。二是村民對實行集中居住后可能出現離農田較遠,農具、糧食等存放不便,水、電以及蔬菜等開支增加等情況,從而造成生產生活成本提高存在擔心。
2.2.5 集中居住點推進情況不一
自推廣集中居住以來,路口鎮已經新建的上杉市村麻園屋場集中居住點引導4戶居民建房入住,萬年橋白竹坡集中居住點第一批居民入住 8戶,但由于新建住房的農民有限,大型拆遷項目還未啟動,使得鄉鎮統一建設的集中居住點推進進程相對緩慢。依托自然村落建設的集中居住點農民配合的積極性相對較高,路口村中華片新農村示范點已經建設完成,農民滿意度很高,明月村自然村落集中安置區正在有序推進中。依托集鎮建設的集中居住點由于其居住居民一般都脫離了土地,以經商或外出打工為生活主要來源,而且原來也有一定的集聚程度,因此推動也相對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