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腐敗斗爭深入開展的今天,經濟責任審計論文越來越重要,可總的說來我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開展的時間還不長,再者沒有國外可借鑒的經驗,因此還存在很多的難題。具體表現在:
一、責任界定難
當前審計發現的很多經濟大案,發現很多問題,但法人代表卻一無所知。那么,這個里面應該是有責任的,應不應該追究領導的責任?領導負什么責任?如果追究,追到哪一層的領導?如何追究?是經濟責任審計的一大難題。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前任責任和后任責任劃分不清,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有些領導人在任職初期,財務狀況未經審計確認,未辦理一定的交接手續;二是在干部上任時,上級主管部門沒有規定明確的任期經營目標,使審查經營成果和業績沒有量化指標依據,導致責任劃分的模糊;三是經營和經濟活動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前任遺留的問題往往對后任產生較大的影響。四是直接責任與主管責任難以區分。長期以來,我國對干部的管理,特別是對行政、事業單位領導干部的管理缺乏明確而具體的職責要求,一個單位的領導干部究竟稱職不稱職,誰也說不清。五是集體決策和個人決策分界模糊。重大的經濟決策由集體討論通過,一旦出現違紀違規行為,就很難劃分是誰的責任更大些,以至于不能明確誰需擔當責任。
二、控制風險難
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容易出現對審計事項處理不準,定性不準的問題,給審計機關造成損失。原因包括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外部風險主要有①經濟責任審計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相對滯后,使審計的法律依據不足。②經濟責任審計的當事人一般都是權力的領導者,他們多年編織的“權力網”、“感情網”在經濟責任審計中會從四面八方向審計人員和審計機關網來,軟磨硬纏、利誘威脅、明點暗示,無所不能,使審計人員和審計機關的原則性、獨立性和責任心受到嚴峻的挑戰。內部風險存在于①“就賬查賬”
模式依然是現行的審計方法;②審計力量不能滿足當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需求。我國的現代經濟責任審計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真正發展起來的,起步較晚,時間短。經濟責任審計涉及的內容很廣,包括了財務、審計、管理、投資、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只具備審計專業知識,已難以應付繁重的審計工作。從全國來看,經濟責任審計大體上占縣級審計機關項目總量的50%至60%,有的縣級審計機關甚至占總工作量的70%以上。在機構改革中精簡機構和人員,能增加審計人員的單位比較少,而且據不完全統計,許多地區的審計機關審計人員的精簡比例仍高于25%。再者,國家關于經濟責任審計的統一法規已制定完成,并自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全國各級審計機關的經濟責任審計范圍將從縣級領導干部擴大至地廳級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范圍擴大后,審計力量一定時期內的缺乏成了更加棘手的問題。
三、對策
1.合理界定經濟責任
經濟責任界定應遵循“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原則,把責權相掛鉤,從經濟責任的性質、責任、大小、范圍等多方面去把握經濟責任的界線。
2.規避外部審計風險
經濟責任審計是一項新的審計監督形式。要建立和健全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使經濟責任審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程序化、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涉及到人時,要嚴格遵守保密制度和回避制度,切實履行審計程序。同時,要爭取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抓住審計重點,保證審計質量。
3.建立檔案,完善機制
對被審計對象進行動態的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為紀檢、組織部門考察干部,為上級黨組織選人用人提供準確的依據。由此,要建立經濟責任審計檔案,把每一次審計資料整理成冊,編上卷號,以供隨時查閱,使之成為黨政領導干部管理信息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4.堅持先審后離
經濟責任審計的一系列過程最終歸結到審計成果的運用,運用的好壞是經濟責任審計的關鍵。我們應把離任審計向任前、任中發展,把好三個關:一是任前“選賢關”。對擬提拔干部進行審計,使廉潔勤政、政績突出的得到肯定并受重用,使政績平庸者受到促進和鞭策,使違法違紀者受到懲處。二是“警示關”。結合干部的日常管理監督和年度考核,尤其是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有重點地進行審計,使有問題的干部得到及時處理或誡勉,使沒有問題的干部得到澄清或防范。三是離任“交接關”。對離任干部進行審計,使走者清楚,使接者明白。上一任的問題,對下一任也是警示,防止了離開的一走了之,避免了新官不理舊賬。
綜上所述,在改革開放攻堅發展的關鍵時期,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正面臨新形勢和新任務,加強對干部的管理和監督,促進干部廉潔自律,正確履行職責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作為中國執政黨對干部監督管理而產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責任審計在新的時期更顯示出了重要地位,它是客觀現實的需要,也是審計發展的必然。在遵循“積極穩妥、量力而行、提高質量、防范風險”的原則下,完善我國的審計法律、法規,使經濟責任審計有法可依,同時擴大審計覆蓋面,提高審計對象級別,在審計方式上有所增加和創新,做出正確的評價,并將成果透明化,很好地進行運用,使經濟責任審計真正成為保護國家財產、保護群眾利益的有效工具。
參考文獻:
[1]李勁梅.經濟責任審計中“責任”界定的難點及措施[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7):87.
[2]袁中華.民事訴訟中文書真偽的“舉證責任”問題[J].法學家,2012,(6):130-134,181.
[3]徐福存.淺析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商業經濟,2013(,6):92-93.
[4]李勛.我國經濟濟責任審計發展歷程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2(,2):65-66.
[5]王生花.論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方法[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9,(S1):193-193.
[6]趙士海.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與防范研究[J].中國商貿,2014,(25):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