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信息化條件下國家稅務局內部控制機制探析
【導論】信息技術下國稅稅務系統內控機制分析導論
【第二章】政府部門內部控制相關基礎理論
【第三章】國外內部控制機制建設情況及啟示
【4.1 - 4.3】河北國稅內部控制信息化發展背景
【4.4 4.5】河北國稅稅收管理內控系統
【第五章】稅務系統內部控制的問題及完善思考
【結束語/參考文獻】當前國稅局內部控制問題研究結束語與參考文獻
第2章相關基礎理論及內部控制的概念
2.1相關理論及借鑒
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是以相關基礎理論為依據的。這些理論主要包括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
2.1.1控制論
美國的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將各種系統所共有的特征為研究內容,不論是動物、飛機,甚或是各種社團,它們都是根據所處外部條件的某種變化來調整和決定自己的行為,由此最早提出控制論(Cybernetics),.諾伯特·維納認為控制論是關于動態系統是如何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下保持相對平衡狀態或穩定狀態的科學,他認為控制論已經可以在社會各種系統中實際應用,并多次論述了控制論與法律、國家政策等的關系①
2.1.2系統論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海洋、國家或者是一片草原都是各自不同的系統。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包括海洋、國家或者是一片草原在內的,整個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屬于一個系統。人類對系統論的研究從未間斷過,而近代社會,由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貝塔朗菲(Bertalanffy)提出的系統論得到了普遍認可,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了“系統論”的概念,并在1945年正式發表了論文《關于一般系統論》,并逐漸得到學術界認可和重視,直到貝塔朗菲于20世紀60年代發表的專著《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提出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確立這門科學學術地位,被公認為是這門學科的代表性人物。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其目的在于確立適用于全部系統的一般原則,主要研究全部系統中整體和部分、系統和外部條件等之間的相互關系及作用。貝塔朗菲認為系統論的研究應重視三方面,一是系統的整體性,所有的系統均為有機的一個整體。第二,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部分所組成的,每個部分均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其三,系統受外部條件的影響和干擾,且與外部條件相互發生影響。
2.1.3信息論
信息論最早于上世紀四十年代,貝爾實驗室雜志刊登了由“信息論之父”申農的撰寫的論文《通信的數學理論》,可以說是狹義信息論的誕生的標志性事件。
2.1.4理論借鑒
從某種程度上說,從“系統論”的角度上看,政府也屬于眾多系統中的一種,而“控制論”應用到政府和企業的管理中就是目前的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的過程就是通過信息的交換和反饋,并對相關活動進行調整,達到控制目標的過程。而充分利用“信息論”則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其中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反饋和處理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2.2內部控制的概念
內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這一概念在商業界人士、法律界人士、政府機關和其他人士之間容易引起混淆,由此可能給組織帶來問題。我國內控標準委員會認為內部控制是指“由企業董事會(或者由企業章程規定的經理、廠長辦公會等類似的決策、治理機構,以下簡稱董事會)、管理層和全體員工共同實施的、旨在合理保證實現以下基本目標的一系列控制活動①
(一)內部控制是一個機構相關控制活動的總稱。內部控制是為在一個機構內實現既定目標而采用的,有利于控制的管理體系的總稱,是一個在機構內部運行的控制系統。運行內部控制的始終全面貫穿于一個機構的各個系統系統內,而不僅僅作為一份文件。只有把內部控制深入到該機構的每個細節和角落,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內部控制。
(二),內部控制建設是一個持續調整、不斷改進的工作。許多機構誤以為內部控制就是設計一系列固定管理系統。任何機構所處的外部條件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其本身運行就一定會不斷變化,任何曾經完善的控制措施或手段都不可能完全解決新出現的問題。
(三),內部控制是機構全員共同實施的控制系統。每個成員處在不同的角色,擁有不同于別人的作用,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問題,只有每個人都參與實施才能從每個環節防控錯誤和風險的發生。如果只有管理者實施,無法將內部控制真正落實到工作的每個部分,內部控制就會淪為一紙空文,無法取得應有的效果和作用。
2.3內控系統的發展歷史
2.3.1內部牽制時期
內部牽制的思想在實踐中早已存在,在公元前的中國奴隸社會都存在著內部牽制的實踐做法,比如我國西周時期的”九府出納“等制度,以及”御史“等制度的實行,都可以看作是內部牽制的雛形。
在到了15世紀至19世紀這一時期,歐洲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復式記賬法等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這一時期內部牽制的重點內容,由此前計量、考察實物的增減,逐步轉化為監控清楚與收入、支出有關的經濟行為的真實情況和相互關系。
美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情況下,頒布了《證券交易法》,這項法律對美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包括內部控制的發展過程中巨大影響直至現在仍能強烈地體會到。學術界普遍趨向于認為這一時代的內部牽制的成熟時期。
2.3.2內部控制制度時期
從時間上來看,這一時期是大體上經歷了 40年左右,從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至八十年代。在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經濟高速發展、企業規模愈加龐大、市場經濟競爭日趨加劇、管理層要求公司不斷強化內部管理的。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內部控制加快發展,內部控制由早期的比較單一的內部牽制逐漸演變為涉及公司結構、業務流程、財務處理等各個方面,比較全面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這一時期的具有標志性的事件主要包括:
(一)美國會計職業團體日益拓展內部控制的概念。1949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所屬審計程序委員會認為”內部控制是組織所采用的旨在保護資產、檢查會計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經營效率,以及推動所制定的各項管理政策得以貫徹執行的計劃和各種相互配套的方法及措施“.
(二)美國會計職業團體首次提出內部控制的”二分法“并逐步完善內部控制的”二分法“,該方法可以更好地保護相關企業資產安全完整。
(三)美國《反國外賄賂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簡稱FCPA)對內部控制”二分法“的認可。個別美國擁有較大規模公司存在違法支出的方法,獲取可能用以賄賂政府官員的資金,通過該方法維持和擴展商業的范圍。
2.3.3內部控制結構階段
該階段是內部控制研究由傳統的偏重研究具體控制程序和方法,發展為日益重視對控制環境研究的嶄新階段,對后期內部控制的發展與完善產生了重大影響。
2.3.4內部控制整體框架階段
從時間范圍看,主要是20世紀90年代。其中為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1992年,由COSO提出題為《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分為4部分,分別為實施概覽、框架、對外報告和評估工具。該報告經過不斷發展逐步得到美國審計總署和證交會等的認可。
2.3.5內部控制不斷完善階段
21世紀以來,內部控制發展進入不斷完善的階段,在企業自身需求和外部監管要求之間存在著難以平衡的矛盾階段,而對這一紛繁復雜階段的研究、認識,對幫助我國政府內部控制機制體系與制度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一階段的時間范圍,是進入21世紀后至今。
科索委員在2004年發布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一文中提出”公司不僅可以借助這個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來滿足它們內部控制的需要,還可以借此轉向一個更加全面的風險管理過程?!皯斦f這一構架首先是為企業內部管理需求服務的;而該框架也是對1992版科索框架的深化。
2.4主流內控理論-COSO報告
在學術界,COSO報告是公認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表達的內部控制目標和要素最能反映內部控制理論的特征,成為當前內部控制理論最為完整的概括。①
2.5政府部門內部控制與企業內部控制關系
2.5.1政府部門內部控制和企業內部控制之間的相似點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政府結構體制改革,政府部門和企業在很多方面類似,政府部門也和大型企業有類似之處,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后勤服務部門與財務部門等等;許多政府和企業中的人員做著相似的任務,如后勤采購機構、人力資源機構,計算機機構,財務機構,內部監察機構等職能與政府相應機構的職能幾乎相當。
(一)兩者之間控制環境的有一定相似性,這里所指的環境是”能對被研究的總體發生實際及可能的影響的因素“.①人是控制環境中最關鍵的一環,任何政府部門、單位均由人構成的,所以企業組織或政府部門職員的特性有一定的共通性。在COSO內部控制框架中所提出在控制環境要素的要點,在政府內控機制建設中同樣起作用。
(二)兩者之間風險評估具有相似性,兩者在日常工作中都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而管理者都希望把風險保持在某個級別以下,而風險評估是一個把第一時間找到可能存在的風險,并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能夠實現降低風險,達到預期目標的過程,對于企業組織和政府部門也都是共同適用的。
(三)兩者之間信息和溝通具有相似性,現在各類公司和政府部門都采用大量信息化系統處理日常工作,均需要有內、外部之間的信息和溝通,因此內部控制理論中涉及的信息系統、內部與外部溝通和溝通方式等等在兩者之間均適用。
2.5.2政府部門內部控制和企業內部控制之間的差異
政府部門與企業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兩者在內部控制目標、倫理、價值取向、效應等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
(一)政府部門采取內部控制的追求的目標在于最大程度上保證公共利益,也就是人民大眾的利益。政府部門作為管理公共資源、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必須為人民群眾的利益服務。而企業公司是其所有者為了實現個人或某個團體的利益最大化進行經營的。政府部門內部控制和企業內部控制之間的目標存在著非常巨大的差異。
(二)政府部門以追求社會公平和效率之間的平衡為價值取向,作為公共治理的實施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政府部門內部控制的價值取向是社會公平和效率之間的平衡,而企業內部控制的價值取向是經濟效益。②(三)政府部門是國家公共管理組織,負責管理包括資源配置、國家安全、外交關系、社會經濟、公共安全、社會穩定等一系列事項。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公司的經營管理屬于微觀經濟,范圍一般局限于經濟生活和社會影響。所以政府部門內部控制完善,不僅影響政府部門行政效果和公眾形象,而且影響政府穩定和公眾信譽等。企業內部控制健全、有效與否,影響范圍一般為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秩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