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目前移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問題探究
【第一章】移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系統優化研究緒論
【第二章】移動互聯網及電子商務概述
【3.1 3.2】移動電子商務的支撐技術
【3.3 3.4】移動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
【4.1 4.2】移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的需求
【4.3 - 4.5】移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的現狀
【5.1 5.2】利用數據挖掘設計推薦系統
【5.3 - 5.6】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模塊設計
【第六章】移動電子商務個性化信息服務的提供
【結語/參考文獻】個性化信息服務在移動電商中的應用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四章 移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的現狀與不足
4.1 移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的內涵。
信息服務提供的內容本質上是一種信息。信息論的創始人申農認為:"信息是用來減少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信息服務則是發生在信息用戶與服務職員、信息資源、信息服務系統之間的可以滿足用戶需求的一種或一系列行為.
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提供給人們海量信息的特點,也帶來了嚴重的問題,就是信息的不對稱,用戶的信息需求和所獲取的有價值的信息,存在著嚴重的錯位。紛繁復雜的信息,帶來了大量的不確定性,使得用戶對于信息需求的特定性和信息資源分布的無序性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筆者認為,信息服務的供給,就是要消弭不確定性,針對用戶的明確要求,利用搜索工具在平臺的數據庫中篩選出符合用戶要求的信息;或者通過對用戶個性、情境、場景、使用習慣的分析,主動地向用戶提供有參考價值的信息。移動信息服務則是面向移動環境下的用戶的信息服務,移動是相對于固定環境而言的.
在移動電子商務的實現流程中,包含商家、消費者、第三方平臺三個參與主體,還包括移動運營商、銀行等輔助機構。上文中所指的"用戶",包含商家和消費者兩個概念。對于商家來說,需要獲取的信息服務是通過第三方平臺的信息了解如何開發消費者青睞的產品或服務,知道不同年齡、性別、學歷、收入的消費者的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消費習慣等對于增加商戶收入、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經營成本有價值的信息,以此來幫助自身更好地決策,進行精準營銷,消除不確定性,穩固自身發展,優化資源配置。對于消費者來說,需要獲取的信息服務是獲取滿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商品及服務信息,在消費時能夠"貨比三家",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可以獲取與自身興趣相關的、可以與他人共享或交流的信息,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減少決策的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實現消費者的社交需求。
在 2G 時代的移動電子商務中,運營商對于信息服務占據主導地位,信息服務多是以電話或者短信的方式提供給用戶,SP 服務提供商依附于運營商的計費和網絡系統,運營商在移動生態中占據著絕對的話語權。但在 3G、4G 時代的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占據主導地位的則是第三方平臺,其在信息服務的實現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以 App,即"應用程序"的方式完成"一站式"的服務,包括對用戶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到信息服務的提供,運營商則僅僅充當網絡基礎設施的提供者,用戶的搜索、消費、獲取服務并不需要通過運營商,而是有功能更強大的替代產品完成了本來由運營商完成的工作,這也是發展的大勢所趨。
第三方平臺作為信息服務重要參與者,本質是信息增值的通道,交易雙方將自身的特有信息通過平臺傳達給另一方達到信息增值的目的。在眾多的第三方平臺中,應用商店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應用商店的出現一方面可以使消費者在其中方便地完成從瀏覽、購買到使用、反饋的過程,提供一站式服務,;另一方面,應用商店提供的開發工具和銷售分成模式也激發了開發者的熱情,鼓勵他們開發更多優秀的應用來獲取豐厚的回報。應用商店的出現將消費者的需求與開發者的開發方向進行雙向對接,消除了雙方對于對方需求的不確定性,并且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服務的自由定價問題,形成了基于操作系統接口開放、由開發者廣泛參與完善應用的信息服務平臺模式。
平臺模式的出現,給整個移動電子商務產業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原來涇渭分明的產業鏈上下游廠商之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各方都在重新審視并評估平臺模式戰略意義的基礎上依托自身現有的競爭優勢向平臺模式拓展,以期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移動電商產業中立于不敗之地。信息服務的平臺模式,大大拓寬了移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的內涵和外延,其服務的側重點已經從傳統互聯網的側重于提供信息內容,升級成為含義更加廣泛的商業生態,更在業務內容和應用形式上突破創新,滿足人們個性化的需求。
4.2 移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的需求。
信息需求是人們為解決各種問題而產生的對信息的必要感和不滿足感.處于移動環境下,用戶對信息的必要感和不滿足感與用戶所處的情境與有著直接的關系,移動環境下的用戶所處的時間和空間以及周邊的環境都在不停地發生變化,用戶的信息需求也因這些變化而呈現出新的特點。
科亨將信息需求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客觀狀態的信息需求,第二層為主觀狀態的信息需求,第三層為表達狀態的信息需求.用戶在移動環境下信息需求的空間特點有本地性、目的地性,比如位置信息的接收與發送、地圖查詢、導航應用等,這些可以歸為客觀狀態的信息需求;用戶在移動環境下時間敏感性的信息需求有應急信息處理(郵件、辦公等)、獲取與交流實時信息(比賽比分、股票價格、即時通信等),這些可以歸為主觀狀態的信息需求;表達狀態的信息需求則與移動社交息息相關,如通過微博、微信與朋友分享信息,參與內容創作,發布信息等。移動環境下用戶對于信息的需求加快了信息服務的發展。移動電子商務中對于信息服務的需求,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以用戶的滿意為目標,滿足用戶的功能性需求、多樣性需求、社交性需求、價格性需求。
4.2.1 功能性需求。
功能性需求是指用戶在支付一定的成本(包括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等)后期望獲得的功能上的滿足。功能性需求是用戶對于信息服務的基本需求,功能的強大與否決定著用戶對信息服務的基本評價,而功能的實現,依賴的是移動終端的獨特優勢。移動智能終端具有多種通信方式(移動通信網、WLAN 等)、交互設備(觸摸屏、麥克風等)和感知設備(位置感應、重力感應、攝像頭等),可以滿足用戶多種基本功能的需求?;谶@些硬件開發的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將多種基本功能進行自由組配或深度開發,更是將用戶的體驗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奇的功能層出不窮,如基于位置感應器的簽到功能,基于通信網和前置攝像頭的視頻通話功能等,用戶的功能性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于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意愿也進一步增加。
由于移動操作系統對于 API 的開放和智能設備的發展,應用程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由原來的單一化、簡單化向集成化、復雜化方向發展。應用程序作為接入移動互聯網最便捷的方式,由于具備"一鍵直達"的易用性和用戶黏性,使得很多手機用戶偏愛使用手機客戶端來實現互聯網應用和服務,客戶端(C/S 模式)已經成為了移動電子商務的主要應用方式,主流的移動電子商務平臺均已開發了移動版的應用程序,實現功能的集成化,通過單一的應用入口即可搶占用戶,成為了提供信息服務的主要方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現在我們一天中使用移動終端應用程序的場景,早晨一起床用 iPad 的郵件客戶端收取郵件,上班路上用手機刷微博、看新聞,吃飯時使用大眾點評搜索附近的餐館查看星級,使用微信與朋友溝通,下班后打開淘寶購物,這些功能的滿足都是依賴于應用程序來進行,應用程序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信息服務功能的主要入口,移動終端的硬件設備和應用程序軟件接口的組合滿足了用戶對信息服務功能性的需求。
4.2.2 多樣性需求。
多樣性是現代社會消費者需求的基本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消費者的個體差異,由于消費者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職業、性格、性別、年齡、民族、生活習慣等的不同,消費者會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興趣愛好,對信息服務自然會產生需求差異。從組成結構看,信息服務包括信息服務者、用戶、信息內容、信息技術與系統、信息服務策略等組成要素,組成結構多樣,對于信息的需求自然也存在著多樣化的特征。在傳統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可選擇面沒有像現在這么廣泛,多樣性的需求一直處于壓抑狀態,被迫接受統一的、缺乏個性的信息服務。
智能設備功能的拓展和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激發了用戶對于信息服務需求的多樣性,同質化的服務已經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不同用戶對于同一類型的服務可能有著不同的信息需求,以金融理財類應用為例:20-25 歲階段用戶剛剛畢業參加工作,對理財并沒有明確的概念,需求的重點在于理財知識的教育;25-30 歲階段用戶已經有了一定的財富積累,對財產的增值要求比較高,希望獲得較高回報,為此愿意承擔高風險,需求的重點在于理財方向引導;30-40 歲的用戶面臨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結構,考慮的方面主要在于家庭日常消費開支和子女的教育開支,其理財的保值性要求較高,主要用于支付子女的教育費用,需求的重點在于理財的規劃建議。面對這種多樣化的情況,信息服務的提供者必須把握好不同用戶的消費需求,切忌像以前一樣"一刀切"式地提供完全相同的服務,而是要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開發相對應的信息服務,最好是能夠基于對用戶身份的識別自動地提供信息,讓用戶被動地接受,而不需自己主動地去進行選擇,這樣不僅能增強用戶體驗,而且為企業進行市場細分和選擇目標市場提供了依據。
4.2.3 社交性需求。
亞伯拉罕·馬斯洛于 1943 年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由低到高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獲得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類需求是人的不同需求層次,在低層次需求滿足以后,人們才會逐級向上追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高層次需求的實現比低層次需求的實現更能獲得用戶心理上的滿足。
在滿足了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情感和歸屬需求是第三層次的需求,而情感和歸屬主要通過社交來實現,這表明社交的渴望是人類社會自從誕生以來最基礎的需求。
互聯網的誕生就是人類為了進行信息溝通和社交的工具,電子郵件、聊天室、論壇等渠道滿足了傳統互聯網時代用戶對于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需要。有賴于智能移動終端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移動終端訪問社交應用。信任、分享、互動、用戶參與的內容創作是社交應用的核心特征,這些給移動電子商務的社會化營銷帶來了契機,商家的廣告與熟人的推薦相比,后者顯然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轉變成消費。
社會化營銷依托于用戶對于信息服務的社交性需求,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新型營銷模式,代表著一種營銷方式的轉變。對于進入移動電子商務的企業或商家來說,社交應用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來聆聽和觀察消費者的訴求,是實現品牌價值的好平臺。移動電子商務中參與者之一的企業用戶應充分應用 SNS、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進行廣告宣傳、客戶觀察、市場推廣、品牌傳播,不斷提高企業的影響力,同時可以利用消費者自身的社交網絡不斷拓展企業的品牌溢價,實現企業知名度的幾何級倍增。所以筆者認為,社交性既是消費者對于自身需求的體現,也是企業或商家營銷的需要。
4.2.4 價格性需求。
任何一種商品或服務,人們在獲取它的時候,價格總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信息服務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信息的傳遞,使人們利用信息所獲得的收益大于為了獲取信息所付出的成本,兩者的差距越大,信息服務的功能和質量就越好。因此,信息服務提供者的首要目標就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收益,這樣才能使用戶滿意。
用戶對于信息服務的價格性需求主要表現在信息服務本身的價格和信息服務所能帶來的價值。一般來說,信息服務本身價格的絕對水平越低,用戶的滿意度越高;信息服務本身價格的絕對水平越高,用戶滿意度則越低.在市場中則表現為,用戶偏向于選擇免費的信息服務,免費的服務一旦收費,則用戶數量大減;而原本收費的服務變成免費或者具有類似的免費服務,用戶數量則會急劇增長。
信息服務所能帶來的價值也是影響用戶需求的主要因素,因為人們總是傾向于選擇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好的商品,所以對于有助于降低價格的服務有著天然的心理需求。這類信息服務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團購信息。團購可以說是移動電子商務的"拓荒者",充分發揮了移動互聯網在線上人流匯聚方面的優勢和線下商家體驗的真實性的特點,組織一部分為了滿足共同消費訴求的認識或者不認識的消費者聯合起來,以期獲得最優的價格。從本質上看,團購采用了商業中最為簡單的"以數量換價格"的方式使用戶從中可以享受到比實體店價格更加優惠的愉悅體驗,而消費者需求的傳遞和價格的傳遞則依賴于多種信息服務來實現。隨著團購、優惠券等消費方式的深入人心,消費者對于價格類服務的需求還將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