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我國建筑表皮材料視覺特點探究
【第一章】建筑表皮材料視覺特征探析緒論
【第二章】建筑表皮視覺表現力的概念及相關理論
【3.1】通過材料的視覺要素進行變化
【3.2】通過建構手法來改變建筑表皮材料的視覺表現力
【4.1 - 4.3】玻璃、混凝土及石材視覺特性及優秀案例分析
【4.4 - 4.6】金屬、木材及磚石視覺特性及優秀案例分析
【5.1】改變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的具體創新手法
【5.2】有助于建筑表皮材料視覺創新的理念
【結語/參考文獻】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藝術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5 章 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研究對我的啟示
在前面幾章的內容中,我在對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要素進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常用材料進行了具體的美學分析,并為每種材料配備優秀實際案例作為實踐補充。文章的第五章也就是本章節為這篇論文的創新章節,主要是本人在對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進行理論分析研究與實際案例分析后得到啟示。本章節共分為兩個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由四個小節組成,內容是改變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的具體創新手法,后一章由兩個小節組成,內容是與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創新有關的理論補充。
5.1 改變建筑表皮材料視覺表現力的具體創新手法:
5.1.1 對常用建筑表皮材料某項視覺特質互換來獲得改變
如前面的章節描述的那樣,每種材料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個性,這種個性給我們的感覺可以讓我們輕易的區別兩種不同的材料。而材料獨特的個性又是由許多在形色質光等視覺要素上給人不同的感覺累積而成。比如人的印象里石材既有厚重感,又有粗糙的感覺,給人以實的感覺;;玻璃是輕盈而又通透的,給人虛的感覺;木頭是溫暖的,有著自然的親切紋理;金屬是冰冷的,有著光滑的表面…如果,我們把某種材質的一個特點與另一個材質交換呢?
比如把石材加工的非常薄,讓它具有類似玻璃一樣的透明特性;在玻璃上雕刻或印刷上圖案,讓它不在透明;用高壓把木頭加工成具有金屬般光澤的表面;把金屬做成柔軟的,可以跟木頭一樣進行編制的金屬條…當金屬有了玻璃的特性,木頭具有了金屬的光澤,在一個材料綜合兩個或多個材料的特征后,一個新的,極富表現力的表皮材料就誕生了。
瑞士市的皮烏斯教堂,在工字鋼柱之間用意大利云石作為鑲嵌材料。建筑師并沒有采用傳統的石材貼面,而是把石材切成非常薄的片,當石材被切的足夠薄時,它就會出現類似于玻璃一樣的透光特質。這種超薄的石材與普通石材的最大區別是它會在白天和夜晚展現出兩種不同的視覺效果,白天室外光線較為強烈,從室外看來它呈白色,質地輕柔,與尋常石材并無太大區別(圖 5.2)。但在屋內看就完全是另一種視覺效果,由于石材比較薄,陽光已經半透過了它并把其內部的石材紋理照亮,人眼觀察石材時會發現它已經變成了一個美麗溫暖的橙色透光體。整個建筑內部也都被石材透過的光照亮,暖洋洋的散射光形成了一個及其有魅力的場景(圖 5.3)。與之相反,當夜晚來臨,室內的燈光被開啟的時候,室內外的石材透明效果就會跟白天正好相反,從外面可以看到石材通透的紋理及透出的暖暖的光。一向以厚重不透光著稱的石材因為整合了玻璃的透明性從而得到了一種獨特的表皮,讓石材這種表皮的常用材料又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這絕對是一種跨越式的創造。
常用材料因為高頻次的使用已經讓人們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審美疲勞,而通過材料間形、色、質、光的互換與借用,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常用的表皮材料在視覺表現力上擁有更多的可能性。當然,在整合材料特征時,要結合材料本身的物理特點與化學特性,同時還要實地考察工藝與成本等問題,不能僅憑想象,只有進行嚴謹的可行性分析,并解決掉其中出現的問題之后,才可以使這些極富視覺表現力的新材料真正的用到建筑之中。
5.1.2 做減法,去除繁飾,顯露材料本身的自然之美在建筑師們冥思苦想,不斷苦苦追尋著表皮材料,尤其是對那些天然的原生性材料進行反復加工改變的同時,也許我們應該停下來用逆向思維思考一下,或許不是我們對這些表皮材料的修飾太少,而是太多了。也許減去表皮材料上的繁飾,展露出材料本身的美也是一種對表皮材料進行視覺創新的方法。
觀察我們周圍的建筑表皮可以發現:石材上雕刻著繁復的花紋,木材被刷了一遍又一遍的油漆,磚砌完之后要進行外墻抹灰,抹完灰還要再刷上涂料……這些尋常的材料加工流程給我一種感覺,那就是人們好像認為這些原生性材料本身視覺效果很丑,并想盡一切辦法去改變它們,去遮蓋它們(圖 5.4)。但我們不妨真正的去觀察下它們,去看看石材那堅硬粗糙的質地,用手觸摸下木頭的紋理,甚至可以貼近它,去感受一下木頭散發出來的天然香氣……這些材料擁有著獨特的自然美感,但我們常常用過多的修飾可能掩蓋了對它美的感受。
人生于自然,大自然中總有一些讓人無法抗拒的美,或者,人的審美根本就源自于自然!
大自然里的石頭、樹木有著讓人看著極為舒服的紋理,它們特有的自然屬性給人的親切感是其他人造材料無法給予的。這些自然材料都具有著獨特的質感,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獨特的質地,每一個木材都有自己獨特的紋理,即便是大面積使用也不會讓人覺得單調。這跟通過機械復制而成的人造材料相比在視覺藝術性表現上有著極大的優勢。(圖 5.5)還有,原生性材料很容易就可以給人帶來親切感,人在其中不會感到不舒服。長期以來,我們都不得不生活在鋼筋水泥建造的冰冷建筑群中,單調、乏味、沒有親近感,為此我們甚至都在規范中做了硬性規定來增加城市的綠地,緩解人們對自然需求的渴望。而原生性表皮材料則由于其濃重的自然屬性,可以很容易的把自然的感覺帶入,這對寸土寸金,滿是鋼筋水泥的城市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但人工材料在這方面確有著先天的不足,只有花費很大精力才可以做到。
所以本文在這里提出,不要盲目的在石材上雕刻過多的圖案而不管建筑的具體性質,也不要任何時候都在木材上刷一層厚厚的油漆,遮蓋它的本來面目。過多的圖飾會大幅增加建筑的成本,并且會擾亂人們對材料本體美的感受,在如今表皮材料嚴重同質化的時代,返璞歸真,顯露材料本身的自然之美往往會取得更好的視覺效果。
我們可以看下卒姆托的經典之作瓦爾斯溫泉浴場(圖5.6),有人用"登峰造極"一詞形容瓦爾斯溫泉浴場的石材表皮效果,而這"登峰造極"的石材表皮恰恰是依靠展露材料本身之美取勝的。設計師卒姆托在開始設計這座浴場時,并沒有忙于擺弄建筑的形體,而是在仔細尋找這座浴場應帶給人的感受:"熱氣、昏暗、天光、水聲、回音"-卒姆托在對這座浴場的初始構思時就決定了這座建筑將是一個聲音、石頭、水融合在一起的綜合體,他認為水與石是天生的一對,它們之間是極度協調的-"石頭喜歡水,水也喜歡石頭",他曾這么描寫石頭與水的關系。
按照他的觀點來看,如果溫泉浴場肯定離不開水的話,那么石材,將是最好的搭配方式,而事實上他確實也這么做了-選用石材作為建筑表皮主要材料。這位原生性表皮大師對希望可以用當地的片麻巖本身獨特的美來詮釋這座建筑,在他對當地的石材進行考察時,寫下了以下的感受:"我們考察了這個地方,并仔細觀察了它周圍的環境。我們對這里特有的石片屋頂非常感興趣,它們的結構讓我想起了波光粼粼的水面。我們在村子里行走的時候發現,這里到處都是圓石和被劈開的石板,它們松松散散地壘在一起并構成了高墻矮墻;我們考察了許多不同的石礦,想著我們的浴室,想著溫泉從浴室的地層里奔涌而出。我發現,瓦爾斯片麻巖獨特的質感越來越令我著迷,于是我們開始細致的研究這種天然的石材-它可以劈、可以削、可以切、甚至還可以拋光;我們還發現了一種 '眼狀片麻巖',這種麻巖的身上長著許許多多的白色'眼睛',這些'眼睛'其實是長在其中的云母形成的,是礦物的結構,一層一層疊加著,閃耀著各種色調的灰色。"通過卒姆托對當時對石材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在選擇建筑外表皮時,他沒有像普通建筑師一樣忙著去尋找常用的商品石材,也沒有著急去對當地的石材進行加工,而是去細細的感受它,去分析它,研究它本身的美。"波光粼粼的水面"、"長著白色的眼睛"、"閃耀著各種色調的灰色"這些詞匯充分體現了大師對原生材料本真之美的精準把握。從 1986 年設計開始一直到 1996 年溫泉浴場開業,10年之間卒姆托為了向人們展示這些含著白色云母的灰色片麻巖本身的材質之美,對它們進行了多次試驗并反復修改。在別的建筑師手上,這些材料的天然之美很可能被忽視并用常用工藝處理,最終淪落為平庸的表皮。但在大師的手中,它被反復研究最終終于將自己蘊藏的天然之美綻放,成為了建筑史上一個經典的案例。
在本小節最后必須強調一點,本節所說的去除繁飾并不是指對材料不做任何加工。天然材料由于存在或生長的環境不同,往往會有一些瑕疵在其中,或者材料本身也會在某些方面有缺陷,采用一些加工工藝或者修飾是必須的。但是這些工藝必須克制的使用,必須以不影響材料本身的天然美感為前提,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喧賓奪主,才能展現材料的本身之美。
5.1.3 借助時間和氣候對建筑表皮材料的視覺效果做出改變
空間在建筑設計中一直被非常的重視,但時間卻往往受到冷落甚至是敵對。
從對建筑材料的各種防腐處理、刷漆、抗老化中我們可以看到,時間與氣候給建筑材料帶來的往往是建筑師所不喜歡的。建筑師渴望的是一種永遠"年輕"的氣氛,渴望建筑的常新。難以避免的侵蝕、磨損和老化的過程,在設計中并沒有當成積極的因素來認識。
然而,對建筑的感受往往是一個在時間與氣候中度過的連續過程,為什么我們一定要跟氣候做斗爭,一定要反對時間給建筑帶來的舊?如果,可以讓時間與氣候參與建筑表皮的創作,讓它們每天都對建筑表皮做出更新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候的侵蝕可以讓木材變色,可以讓金屬生銹,雨水的沖刷可以讓混凝土的墻面留下痕跡…無形中,時間與氣候在不斷的改變著材料的形、色、質、光等視覺基本元素,從而讓材料的視覺效果發生不斷的改變。而我們我不斷嘗試著用人工的方法苦苦追求材料創新的同時,一直忽略了時間與氣候這兩個天然的"畫筆".
其實,如果善用這兩個天然的"畫筆",所得的效果不但不比人工方法差,甚至還有兩個人工方法無法獲得的優勢:第一是讓材料視覺效果更具隨機性。氣候是復雜多變的,而復雜多變的氣候則會帶來多變的材料視覺效果,比如一場大雨過后,我們不知道一面墻的水漬哪里會多些哪里會少些,我們也不知道鋼鐵具體哪個部位會生銹,銹的顏色是深還是淺。第二是材料的視覺效果會隨著時間在不斷的改變,今年的表皮是這個樣子,可能過幾年,表皮就又呈現出了另一種效果。
如果在建筑表皮材料的設計中我們可以積極運用時間和氣候的因素,借用它們來改變建筑表皮材料的視覺效果,那么建筑的表皮情態就會經常變化,讓人??闯P?。
同濟大學中法中心教學單元的外表皮材料就是充分利用了氣候在時間的作用下而展現出了非常新穎獨特的表皮肌理(圖 5.7)。為了表達出中法之間"雙手緊握,和而不同"的建筑理念,整個建筑表皮主要運用了兩種表皮材質來表現。其中公共交流單元與辦公單元運用了視覺感受上較為傳統的輕質混凝土掛板作為表皮,而為了凸顯出主題上"和而不同"的理念,教學單元則運用了與輕質混凝土板在形、色、質上都對比鮮明的獨特的鋼板,這種獨特的鋼板沒有經過常規鍍鉻處理,表面直接裸露在空氣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鋼板中的鐵與空氣中的氧慢慢發生反應,形成了一層銹紅色的物質(圖 5.8),而這種銹紅色的物質就構成了這種材料的獨特色彩,在質感方面,鋼板表面的銹使外表面出現了深淺不一,非常細小的小坑,用手觸摸上去感覺較為粗糙。從遠處望去,這種色調較暗,質感粗糙的銹紅色鋼鐵表皮充滿了堅實感與穩定感 ,形成了非常好的視覺效果。此外,長期的雨水沖刷也使鋼板的銹紅出現了深淺不一的水漬線,這些水漬線或長或短,疏密不同的沿垂線排布在建筑的表皮上,近一步豐富了立面的表皮效果。
赫爾佐格事務所設計的 RICOLA 工廠也有意的運用了氣候侵蝕的效果,他們借助自然的力量把歲月的痕跡留在了混凝土上。他們在雨后的一天觀察到被雨水打濕的混凝土表面肌理與色彩完全與干的時候不同-水緩慢的沿著混凝土留下來,在混凝土表面的痕跡就像一副抽象的畫作一樣。在濕潤的時候,墻面就像玻璃一樣的透明,成為了一種非常美麗而又新鮮的效果。
于是他們就把這種效果用到了 RICOLA 工廠的二期方案當中,在這個方案中,建筑的短邊全部由黑色混凝土建成,所有屋頂上的雨水全部都會沿著建筑的短邊墻留下,匯聚成一股股的溪流,流入下面的砂礫中,沿墻流下的水成了一副美麗的畫面。雨水退去后,墻面上就會留下蘚苔、銹斑、水漬等痕跡,形成美麗的自然圖案(圖 5.9)。雨水就像一個改變混凝土質感的天然工具,給混凝土的視覺表現增加了新的內容。、5.1.4 引入數字化技術,為材料設計新的肌理。
前面幾章我們把表皮材料的視覺要素分為形、色、質、光四個基本要素。其中,材料的質又由肌理與質地組成,本文在第二章對肌理解釋如下:"肌理,即材料表面的幾何細部特征;肌理反映了材料表面組織構造的不同,觸覺能感受到的稱為觸覺肌理,如凹凸、顆粒的大小。視覺能感受到的稱為視覺肌理,它不僅包括表面的凹凸,還能感覺到平面化的紋理".在建筑表皮材料視覺效果中,肌理是最打動人的要素,但也是最難以改變的。因為它相對于其他幾個要素來說更為精細更為復雜,并很難去控制其精度,如果精度達不到,表皮材料的視覺表現力就會大大下降,如果過于復雜,則會使材料的成本直線升高甚至無法實現(圖5.10)。
慶幸的是數字化技術的出現,強大的計算機可以控制表皮材料的每一寸的形狀、凹凸與光滑甚至軟硬程度,并且保持很高的精度。它可以代替人去計算并加工那些復雜的肌理,并保持極高的精度。借入計算機的幫助,建筑師可以在建筑表皮材料的肌理上盡情發揮想象的空間,從而創造出更具視覺表現力的材料(圖 5.11)。
我們都知道顯示器屏幕顯示圖像的原理,首先顯示器是用一個個極為細小的單個像素組成的,當顯示圖片時,處理器會把圖片分解成一個個的單色像素點,然后在把這些像素點按照原圖的位置關系顯示到屏幕上,于是一副圖畫就用無數的像素點顯示了出來。丹麥 BIG 建筑事務所設計的哥本哈根山宅就借助了計算機把一副巨大的攝影作品在建筑的外表皮上顯現了出來(圖 5.12):在哥本哈根山宅的方案設計中,BIG 的建筑師厭倦了住宅樓加停車場的傳統方式,于是就把住宅抬高,并把停車場放到了住宅的底下。由于作為停車場的建筑底部需要采光與通風,于是設計師采用將外層表皮打孔的方式使內外環境溝通。在對外表皮打孔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完全可以把停車場的外表皮作為一個巨大的畫布,并通過計算機來控制孔的大小及周圍顏色,使這些孔成為構成圖像的基本元素-"像素".整個側立面也會因此形成一個巨大的類似點陣圖片的獨特肌理。最后,他們請來了攝影師拍了一副巨大的珠穆朗瑪峰照片,并通過計算機把圖片的像素點翻譯成了建筑表皮鋼板上的一個個孔洞,通過精確分配并控制孔洞的大小、疏密、周圍顏色,這些孔洞成了鋼板表皮上的"像素",重新在建筑的鋼板表皮上形成了一幅畫,把整個樓變成了令人驚嘆的 3000 平方米藝術品。
無獨有偶,在六十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悉尼科技大學工程和信息技術學院新大樓在表皮的肌理設計方面也是出類拔萃,該大樓的表皮使用的是四塊鋁板,但是在表皮造型上采用了"魚鰓"狀的突起,打破了立面的單調感,在對鋁板表皮的肌理處理上,他們運用數字化技術把"悉尼科技大學工程和技術信息學院"的二進制代碼打成了孔洞,這些孔洞就形成了極富象征意義的圖案。"二進制代碼"孔洞的應用,不僅僅是豐富了這座大樓的表皮視覺效果,也迎合了"信息技術"的建筑主題(圖 5.13)。此外,這些"二進制代碼"也為這座建筑節省了大量的能耗,據悉,僅僅在二進制遮陽鋁板方面就可以為這座建筑節能 10-15%.數字化技術對建筑表皮材料肌理的創造能力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