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產生于 20 世紀 90 年代,它是一種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石油、鋼材、水泥等大宗商品交易的第三方電子商務[1].湖北省作為我國的紡織大省,可以積極借助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實現賣家和買家的大規模匯集,進而促進全國性乃至更大區域市場的形成.同時,構建湖北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還有利于湖北紡織產業鏈的高效整合,促進紡織現貨商品交易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1 湖北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現狀
經過“十一五”以來的跨越發展,湖北省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紡織產業體系。但從整體來看,目前湖北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中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
1.1市場規模小 湖北省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目前正處于起始化發展階段,各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完善,遠遠落后于浙江、上海和廣東等這些沿海省、市。目前,湖北省的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只有華中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湖北寶樹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和武漢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幾家.
1.2交易方式單一 大宗商品的交易方式主要有即期現貨交易、中遠期交易和期貨交易等三種[2].湖北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主要以即期現貨交易為主。這種交易方式具有便捷性、靈活性、可靠性等優勢,既保證了商品的及時供給,又鎖定了價格,保護了經營者的利益,因而比較適合各種紡織品的交易。但湖北大宗紡織商品中遠期交易市場發展相對遲緩,暫不具備商品集散貿易中心和價格晴雨表的功能,另外,在期貨交易方面,也沒有大型的紡織商品期貨交易所.
1.3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強有力的政策扶持是推動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培育與發展湖北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需要湖北省政府進一步在財稅政策、土地政策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足夠的支持,在行業發展的整體規劃下,協調好相關物流行業、稅務、海關和商檢等單位,從而提高湖北省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影響力,以吸引更多的供應商加盟.
1.4配套服務體系亟待完善 目前湖北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主要是以商業銀行為主的傳統金融配套服務,缺少地方性信托公司和租賃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金融配套服務主要集中在武漢,物流信息傳遞互動效率與質量較低,配套服務體系亟待完善.
2 構建湖北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主要優勢
2.1 內外部發展環境優越“十二五”期間,湖北省積極抓住機遇,迎難而上,積極促進了紡織、印染、化纖、服裝四大產業的優化升級,打造了鄂東服裝走廊、長江產業帶、江漢產業帶、苧麻特色產業園和蠶絲綢加工基地等五大區域結構板塊.目前,湖北紡織業開始向千億目標邁進,提出了建設服裝面料生產基地和印染加工基地的目標,并積極投資 100 億元用于李寧工業園建設。湖北省在各級政府支持下所建設的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可以整合資源,匯聚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獲取規模效益,提升紡織企業交易規模,推動紡織行業的發展,促進湖北經濟騰飛。
“十二五”湖北紡織工業經濟增長主要指標預測見表 1[3].
2.2紡織產業市場格局優良 紡織產業是湖北省率先實現中部崛起的支柱產業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以服裝和棉紡織為主,印染和針織行業協同發展的格局.同時,湖北省還初步建立了集醫療衛生用品、汽車裝飾用品紡織、非制造布制品等于一體的紡織品生產體系.紡織品行業的發展為紡織品市場提供了很好的發展空間,同時也為湖北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另外,湖北紡織行業開始由傳統的商務交易方式向電子商務化過渡,市場格局趨于優良,進一步提升了當地現貨市場的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
2.3風險對沖機制實施條件具備 對紡織行業而言,其發展風險主要來自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一旦二者成本上升,整個行業的運行將受到嚴重的影響和沖擊,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而電子交易平臺的出現則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可以將主要活躍品種每日的價格波動控制在現貨價格的±10%~20%之間,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穩定性。目前,湖北省紡織行業具備了建立和實施風險對沖機制的基本條件,有效地消除了市場交易風險,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了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目標.
3構建湖北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主要措施
3.1 建立和諧的三方交易平臺 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政府、行業協會與企業的共同努力.因此,湖北省必須積極建立和諧的三方交易平臺,著力改善投資環境.一方面,企業應該積極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對重點企業給予政策及稅收方面的優惠、鼓勵和扶持,優化大宗紡織商品的供給引入機制,吸納行業會員入駐交易平臺;另一方面還要支持紡織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使其更好地為行業和會員企業提供優質服務,促進其規范化運作.
3.2 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在風險控制、交易模式和結算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為加強對電子交易市場的設立、運行和管理等的監管,使市場有法可依,國家必須盡快制定《大宗商品電子交易法》,加快建立紡織行業電子交易規范機制和內控管理機制,以有效防止過度投機帶來的電子交易平臺運營風險.
3.3建立完善的風險監管機制 電子交易平臺的主要功能是集中撮合交易,標準合約、品牌背書和保證金是充要條件,建議適當引入第三方交易保險機制或聯合擔保機制,并有規劃地預留出足夠的風險資金,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交易糾紛,最大限度地保障客戶權益,減少交易雙方及平臺方的投資風險。
3.4 建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與物流集成化系統管理平臺 建立電子交易平臺一方面能夠進一步擴大大宗紡織商品的交易范圍,有效地節約交易成本和時間,提高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而建設好該系統管理平臺,一方面可借助遍布全國的專業服務客戶網絡,積極滿足其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的信息化需求;另一方面還應該積極依托省內各大高等院校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培養一批高質量的中高端運營人才,也可通過有效的薪資政策、激勵機制和保密制度約束,采取人才引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打造一支素質高、作風正、能力強、業務精的運營團隊.
3.5加強保稅區物流建設 國務院于 2011 年 8 月正式批準了湖北省成立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的要求,這是國家國家正式批準設立的湖北首個綜合保稅區.該報稅區于2013 年 6 月正式封關運行,不僅使入駐企業可報關退稅一日結算,降低成本,而且打通了滬、漢、蓉綜保區之間的物流通道,這標志著服務于湖北乃至中部地區外向型經濟的功能平臺正式啟動,同時也為進一步夯實和拓展湖北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市場奠定了極其堅實的基礎。保稅區應依托區位優勢和政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各項與紡織大宗商品相關的市場會員項目,以促進市場平臺的逐步完善,推動傳統物流產業從大宗物流轉向專業型和特色型物流,積極發揮武漢東湖示范區自主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武漢中部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進“中部崛起”和“兩型社會”建設,促進整個中部地區紡織產業的繁榮發展。
4結語
發展紡織業的“大貿易”客觀上需要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市場網,指導大宗紡織商品的生產和流通.湖北大宗紡織商品電子交易平臺的構建,充分考慮了湖北的區位優勢和湖北紡織行業的具體情況,符合流通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與生產力發展需要,必將成為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參考文獻:
[1]石曉梅,馮耕中。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關鍵風險識別研究:基于實證的探討[J].管理評論,2010(12):53- 61.
[2]楊丹萍,楊秀秀。浙江省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2013(02):95- 100.
[3]湖北省經信委。湖北省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EB/OL].(2012- 04- 11)[2012- 0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