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6年開始,校園網發展已經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從 1996 年到 2000 年,網絡帶寬 10M/100M,校園網建設以互聯互通為目標;第二階段從 2000 年開始,網絡帶寬達到 10G,校園網建設以多媒體教學、一卡通、視頻監控等以資源建設為主要目的;第三階段從2008 年開始,當硬件資源建設之后,信息資源異常豐富及各類信息不斷整合,校園網絡也進入到了成熟應用和持續運行的階段。那么下一步校園網建設思路和重點在哪?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方面是什么?
1 校園網更高帶寬、更加泛載
經過多年發展,校園網絡基礎建設效果明顯:帶寬更高,服務質量保障更好。而現階段綜合評價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標準就是該校的校園網絡的建設情況。因為這個校園內的語音電話、視頻監控、視頻會議、網絡教學、一卡通、遠程教育等應用都已集成在這個平臺之上。當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在學生群體中的大量流行時,802.11n 的采用提供了無線接入的可能;而隨著IEEE802.3ba 標準的制定以及 40G/100G 以太網技術和產品陸續面市,校園網“超高速”時代已經來臨。
校園網的另一個價值核心就是泛載。為教學、管理、科研、服務等各項業務及應用數據能在同一個校園網內的傳遞和共享,在一套統一的網絡基礎設施平臺上,通過虛擬化技術形成各類資源池(如網絡、計算、存儲及安全等),然后根據業務或用戶的需要進行分配,達到校園網絡的泛載。
2 利用云技術實現泛在化
由于傳統校園網絡存在資源利用率低和基礎設備投入成本高的缺點,大部分校園網被建成了多套業務專網,它們在物理上是分離的。這些相互割據的網絡存在以下缺點:一、建設成本高,維護繁瑣;二、資源利用率低,有很多設備都是重復投資;三、能耗高,占用空間大,不符合節能減排的要求。
隨著云計算的發展,對信息化產業的發展趨勢有了一個全新的定義,其核心思想資源整合、按需交付和按需使用,可以通過虛擬化技術讓校園網滿足各種業務需要,實現網絡帶寬、服務器、存儲資源的有效分配。而校園網絡將以“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為特征,幫助用戶實現 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 都能順暢地通信。
更好的業務模式將推動技術、物理設施的變化,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價值。在下一代校園網中,將采用云計算思想來達到提升業務價值、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業務風險和降低服務成本的戰略目標。為適應云計算時代的發展,到 2017 年,將目前主要面向 PC 用戶、傳統的物理集中、數據集中和應用集中式數據中心發展成為面向各類類型終端用戶、以服務為主體的數據中心。
重新規劃設計數據中心架構,逐步以廉價的 PC 服務器替代大型 UNIX 服務器和存儲網絡設備,構建虛擬化的計算池和存儲池,實現對計算和存儲資源的動態管理和按需分配,全面實現以虛擬化方式提供計算和存儲資源,進一步降低整體投入成本。
數據中心通過冗余的萬兆光纖接入校園網核心網,建立由至少兩臺高性能萬兆交換機構成的高可靠的數據中心骨干網,接入交換機和服務器通過多條冗余鏈路接入不同的上級交換機。進一步增強數據中心安全防護能力,提高數據中心安全設備的性能和功能,并增加服務均衡負載設備,全面提升網絡整體性能和可靠性。逐步實現校園網核心層、校匯聚層以及接入層對MPLS VPN 的支持,通過 MPLS VPN 技術實現多業務場景和多安全策略的支持,實現校園網即統一又隔離的模式。
3 提升運維管理的服務價值
隨著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不斷深入和發展,IT 運維管理的難度不斷上升,原因是用戶多、規模大、網絡流量的多樣性和異質性,而且用戶對服務質量有更高的要求。所以運維管理只有變低效為高效、變被動為主動、變面向網絡 / 系統為面向服務,才能實現數字化校園可持續的發展。
在基本上思想上 IT 運維管理體系建設可以參考ITIL(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庫),并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剪裁和補充,通過有效的日常運維管理,提高系統的穩定性能與效率。ITIL 的核心思想就是提供差異化服務、創造業務價值、提升部門競爭力,如果學校 IT 服務能夠按照 ITIL 的標準和規范去實施,那我們就能夠從容面對各類服務外包、SaaS 等新挑戰,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局面,實現信息化建設對學校競爭力的提升。
4 結 語
數字化校園建設時間跨度長,需要各單位在資金充裕的前提下,統籌規劃、逐步實施,建設工程才能日臻完善,以上觀點僅僅是自己對數字化校園提出的思考,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在實際的校園網建設中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建峰 . 數字化校園建設規劃與設計研究-以湖北科技學院為例 [J]. 軟件導刊,2014(5)。
[2] 劉建宇,徐偉剛 . 數字化校園建設規劃與設計的探討 [J]. 中國電力教育,2011(32)。
[3] 魏巍 . 基于云服務的校園微信息管理系統研究與實踐 [D]. 浙江工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