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在社會對 IT 人才巨大需求的推動下,全國超過 850 所高校(含獨立學院)開辦計算機專業[1],每年畢業人數高居理工科各專業之首,為我國信息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2].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傳統教學方法培養的學生重理論、輕實踐,動手能力差, 多處在低端市場,不能有效滿足企業的需求。以前還有很多企業愿意投入資金培訓應屆畢業生,但隨著培訓成本的提高及 IT 人員的頻繁流動,企業投入資金培訓新手的動力明顯下降,需要成手的意愿十分強烈。然而,一邊高校投入大量資源提高教學質量,一邊學生自費出去培訓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個矛盾已成為目前高校計算機專業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分析高校計算機學科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學生工程能力、面向企業需求的教學改革策略。
一、高校計算機學科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不足
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發現他最擅長的研究方向[3].然而,目前高校主要是根據各專業課程的授課內容分配學時;受學時的限制,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很難充分溝通,授課普遍存在“填鴨式”教學的情況。在專業知識方面,教師對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課外學習更多的知識方面存在明顯不足;而課下,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十分有限,很難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很好的引導和啟發。
(二)教學模式重理論、輕實踐
目前,高校大部分 IT 課程的教學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論教學,而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提高重視不足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教師在臺上講授理論、輔以幾個實踐例子,學生在臺下被動學習[4];雖然在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有一些互動,但仍以教師為中心。此外,高校自身的軟、硬件實踐環境及企業實訓機會等資源十分有限,導致大部分IT教學實踐環節只能在學校的實驗室里完成。
(三)教師缺少實踐經驗,指導學生實踐能力較弱
目前,高校無論是既有的師資隊伍,還是為充實師資隊伍招收的新生力量,都是看重人員的理論素養;尤其招收新生師資力量時,必須具備高學歷,而鮮有對工程實踐能力提出具體要求,更談不上制定專門招收具備資深工程經歷的工程型人才的用人計劃。這導致很多人員在不具備工程經歷的情況下,一畢業即走上講臺。教師工程經驗的不足,直接導致指導學生工程能力的不足。
(四)學生實踐平臺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都把校企合作作為學生實踐的主要平臺,但是,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由于兩者的出發點不同,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在校企的合作過程中,學校注重的是借助企業的資源優勢,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鮮有考慮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術優勢為企業提供支持;而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其經營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沒有替學校承擔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義務。兩者沒有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校企合作的實際效果。
二、高等院校計算機學科教學的改革策略
(一)積極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推行本科學生導師制度。為了能夠有效地了解學生、引導學生學習,可在第二學期,通過組織學生與教師見面會,相互交流的方式,采取學生選擇教師、教師挑選學生的雙選模式,確定本科學生的導師;在以后的大學生涯里,教師固定指導幾個學生直至畢業,依據教師自身豐富的閱歷、見解和學識,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引導學生發現自己擅長的方向。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倡導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在課堂上,積極鼓勵學生不要拘泥于教師或教材提供的解決方案,要積極大膽地提出不同想法;引導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深化認識,并不斷發現已有知識的不足,激發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改革現行教學模式
1.把項目開發植入課堂教學。IT 技術既要求學生具備理論基礎,又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因此,應以成型的項目案例為依托,累加式的實驗內容設置,將書本上孤立的知識點在一個項目開發過程中體現出來;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軟件的需求分析、系統設計、模型建立、代碼編寫、程序調試、軟件測試等軟件開發的全過程,讓學生深度參與并感受工程實踐的過程,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2.合理劃分課程模塊。適當精簡課程,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采用按工程類別劃分模塊分類教學,第一至四學期,以基礎理論教學為主。第五至八學期課程應分模塊進行,如分軟件開發、嵌入式、數據庫開發等模塊;同時,完善課程體系設計,采用普講與精講多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增加寬度和深度,分類別培養不同方向的人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方向。
3.引入外部力量參與教學實踐。積極聘請行業專家、企業專家、一線技術骨干以兼職教師身份,參與學科建設和課程教學, 特別是實踐課程教學。同時,輔以定期邀請企業的技術骨干到學校,通過座談、講座的方式與學生交流。要建立和完善管理兼職教師的規章制度,使兼職教師的聘任、考核和淘汰等有章可循,使兼職教師隊伍的管理規范化[5].
(三)完善教學團隊知識結構
1.完善師資引入機制。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一般是指基于專業技術和社會實踐基礎上的教學、實驗實訓和科研的綜合能力。在引進教師充實師資隊伍的過程中,應改變只盯著高校畢業的碩士、博士生;嘗試面向企業和社會,引入一些具備一定的工程經驗或具有工程師資格的人才,完善師資結構。
2.成立課程教學團隊。穩定的教學團隊、良好的梯隊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按課程類別,成立多個教學團隊,并形成梯隊。團隊成員由一線教師組成,既有教學、科研經驗豐富的教授、副教授,又有精力充沛、思維活躍的年輕講師。教學團隊負責整個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的編排等頂層設計。努力創造條件,通過“外引內培”,多渠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青年教師培養教學、科研雙導師制度”,將老教師的“傳幫帶”和青年教師勇于創新的特點有機結合起來。
3.提高教師實踐能力。IT 技術更新速度快,教師想提高教學水平,必須不斷地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IT 技術又是綜合性的工程技術,如果缺少工程經驗,是很難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系統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學校應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教師到軟件公司培訓,甚至參與軟件公司的實際項目開發。
研究制定相應制度,規定硬性指標定期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到企業一線鍛煉;在經費上給予支持;規定在二至三年內空出一個學期不講課,專門到企業考察學習等。
(四)多種渠道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1.改革成績考核模式。以筆試為主成績考核模式對于理論類課程尚可,但對于工程類課程來說存在一定的缺陷。對學生成績的考核除了筆試外,應增加上機考核或者項目設計演示考核;此外,建議學校設置學生創新考核體系,即如果學生的創新得到認可,學校予以一定的經費獎勵及學分獎勵,鼓勵學生創新。
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面對校企合作推進困難的情況,學校及企業應研究長效機制,為校企之間的合作創造良好的環境,使校企雙方在合作中互利互惠。學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企業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崗位,并延長實訓時間,真正讓學生學有所獲。
3.成立興趣小組,鼓勵參加各類競賽。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成立興趣小組或項目開發小團隊。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設置創新實驗室,鼓勵學生進入實驗室,申請大學生創新項目經費等,讓學生深入接觸工程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通過競賽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團隊合作精神。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積極引導,多種渠道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等教學改革策略,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同時,也改善了教學團隊的知識結構,提升了教學隊伍的工程教學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丕源,劉財興,黃大乾。以問題求解能力為核心的 IT人才培養途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8)。
[2]陳道蓄。通過計算機專業認證推動教學質量提高[J].中國高教研究,2008,(18)。
[3]姚期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理念與新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1,(12)。
[4]侯暢,王阿川。面向企業需求的 Java 課程教學改革策略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1)。
[5]陶再平?;诠W結合的課程體系改革與整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